東方電氣集團財務有限公司 袁 涌
(一)披露規范與推動力量。美國是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與實踐的起源地,針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律規范較為完善,美國主要從公司法、環境法規與政策、環境稅收、勞動法、產品責任與消費者保護等方面進行規制。
1.公司法。20世紀30年代以前,美國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就開始孕育,一些規制手段應運而生。1921年《稅法》規定實施慈善捐贈的個人納稅者可享受扣減所得稅的待遇。其后《國庫條例》則將公司慈善捐贈作為《國內稅收法典》第162(a)條款中所謂的“正常的和必要的”營業支出而準予扣減所得稅。1936年,國會又修改了《國內稅收法典》,明確規定公司慈善、科學、教育等方面的捐贈可予扣減所得稅,扣減數額最高可達公司應稅收入的5%。
2.環保法規與政策。早在1899年,聯邦政府就出臺了《垃圾管理法》,防止企業向航運河道傾倒垃圾。關于水污染控制法,全面性的聯邦立法是1945年的《聯邦水污染控制法》,1972年又通過了 《聯邦水污染控制法案》;1955年的《大氣污染控制援助法》是美國國會制定的第一部聯邦空氣污染控制法,該法經過多次修訂,1970年又正式稱為《清潔空氣法》;防治化學污染立法主要是1972年的《環境殺蟲劑控制法》,該法授權環境保護局管理殺蟲劑的使用,并控制在國內商業中的殺蟲劑銷售。在經濟手段方面,美國主要采用環境稅收的方式,包括對空氣污染開征的稅、對自然資源開采征收的稅、對原油生產者及原油進口商征收的稅、對煤生產者征收的稅、對化學原料的進口商和生產者征收的稅等。
3.勞動法。1885年國會通過了《弗蘭法案》,對違法進口外國合同勞工的雇主進行懲罰。1890年針對工商聯合和共謀行為,國會通過了《謝爾曼法》,法院通過判例把勞工聯盟也視為一種“非法聯合體”,來處理勞資之間的案件。1935年7月國會通過了《全國勞工關系法》以進一步保護勞工組織的權利。
4.消費者保護與產品責任。隨著廠商對消費者權益的侵害,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立法逐漸增多。
(二)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現狀。美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制度規范是最為完善的國家之一,美國的社會報告可以分為七大類:對內報告;對外報告;描述性報告;定量內容的報告;貨幣性的報告;部分社會會計報告;全面社會會計報告。對內報告和對外報告是針對使用對象進行分類的,前者針對企業內部決策,而后者主要針對企業外部信息使用者決策使用;描述性報告、定量內容的報告和貨幣性的報告是根據計量手段進行的分類,它們的定量性內容由低到高;部分社會會計報告和全面社會會計報告所反映的社會責任活動的比重不同,部分社會會計報告只針對企業的某一個或某幾個社會責任活動進行報告,而全面社會會計報告則報告企業所有的社會責任活動。近些年,在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美國會計學會(AAA)以及全國會計師協會(NAA)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企業編制社會資產負債表、社會利潤表等用于反映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而這些報表較為復雜。所涉及到的內容包括:經濟增長與效率、教育、雇傭和培訓、人權和社會平等;城市改進與開發、污染防治、資源保護與再生、文化與藝術、自助社會健康計劃、開發低成本醫療項目、政府等。
(一)披露規范與推動力量。《公司法》的修訂通常被認為是英國政府參與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最初舉措。1985年《英國公司法》第35條規定,公司享有實施附屬于或者有助于其任何貿易或營業開展的所有行為的權利;第309條規定,董事會考慮的問題應包括公司全體職工的權益以及其他成員權益。
1.環境保護。1990年《環境保護法案》第一章中的“環境整體控制”(IPC)建立標志著被動控制原則向以預防為主原則的重大轉變。隨后,由歐盟發起的“污染整體防治”(IPPC)取代了IPC,以便用所有適當的手段從整體上控制環境污染,特別是減少空氣、水和土地污染的排放,各種適當手段中最佳可利用的手段更是備受推崇。
2.勞動者權益保護。1974年制定的《勞動衛生與安全法》,主要規定了勞動安全與衛生規則、工傷賠償范圍及索賠程序等問題;1976年的《種族關系法》是勞動權利領域禁止性別、種族歧視的法律依據;1978年頒布的《就業保護法》,系統地規定了雇員個人的勞動權利,包括就業條件的最低標準、職業保護權、就業的終止、非法解雇、裁員及補助等。
3.消費者權益保護。英國于1987年制定了《消費者保護法》,對不安全產品實施嚴格責任制度。
(二)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現狀。楊海燕(2010)對英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方式進行評析,得出以下結論:主要采用描述性方式,即通過定性方式進行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主要采用在年報中獨立披露和年報外獨立披露兩種方式。有較少的企業采用增值表方式進行披露。盡管增值表這種方法是有價值的,但是沒有相關的準則和法規配套制約,采用這種自愿性披露方式的企業越來越少。在披露內容上,劉建紅和楊亞娥(2004)研究表明強制性的披露內容包括:慈善捐贈、就業數據、退休金充足性、同雇員協商、職員所有權份額方案、在南非的就業、殘疾人的就業、或有負債與健康和安全條款或環境改善條款;自愿性的披露內容包括:環境保護、能源節約、消費者保護、產品安全、社會牽連、附加值報表、健康與安全、種族平等和性別平等、過剩、職員培訓、使命表述或對社會責任的表述。
(一)披露規范與推動力量。《企業與證券行業法案》是澳大利亞的一項有關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法規。其中涉及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基本內容:描述與雇員的關系和政策;環境保護、公眾的健康與安全;保護消費者的產品和服務。Trotman(1981)調查結果為,在澳大利亞,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大多都是自愿披露的。關于澳大利亞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法規,在要求企業履行環境責任方面有很多法律規范。1981年頒布《環境保護法》;1989年頒布的《臭氧層保護和人造溫室氣體管理法》;1989年頒布的 《廢水法》;1994年頒布的《國家環境保護理事會法案》;1999年頒布《環境保護與生物多樣性法案》;2007年頒布的 《國家溫室和能源保護法》等。Golob等(2007)認為,這些法律只是鼓勵企業披露相關信息,環境信息的披露也屬自愿性信息。企業中雇員信息包括人權、雇員關系、勞工權利、反腐敗等內容;其他信息包括社區、產品質量等,以上信息均無強制性披露要求,而是自愿性披露的。
(二)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現狀。在20世紀80年代期間,對澳大利亞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研究就已經開始了。澳大利亞企業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有多種名稱:三重底線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環境報告以及社區報告等。從內容上講,具體分為環境方面、能源方面、人力資源方面、產品方面、社區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環境方面:主要披露環境保護、治理、改善、進行環境影響研究。此外,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垃圾治理、化學品的合理回收等信息也在企業重點披露的范圍之內;能源方面:企業在生產中能否有效地利用與開發能源,是否注重節能減排等方面;人力資源方面:注重員工培訓、對員工福利的重視、對事故的處理以及雇員工作條件的改善等內容;產品方面:降低產品污染,提高產品的安全性與可回收性等;社區方面:建設公園并向公眾開放、捐助醫院等公益機構、幫助難民、積極向社區捐贈等。在披露的形式方面,澳大利亞仍然以描述性信息為主,其次是非貨幣量的定量信息,而貨幣性定量信息最少,較多公司的社會責任報告圖文并茂,但由于約束性不強,所以沒有企業通過社會責任報表形式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
(一)披露規范與推動力量。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和社會責任報告進行法律規范的國家。由于法國的法律體系屬法典法體系,這要求第三方的責任要清楚的界定和劃分。這就導致有法規對內容形式進行規范,但具體的披露項目則沒有法規規范。在2001年以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是自愿的。主要從雇員信息、環境信息以及其他信息進行規定。雇員信息:雇員信息的要求來源于1975年由政府頒布的《關于公司法改革的報告》,它建議法國企業每年公布社會資產負債表。1977年7月,該報告規定職工人數達到或超過750人的市政、工業企業、商業企業以及公共組織要在1979年及以后編制社會資產負債表,并且要通過貨幣形式反映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Jacob(1978)分析了報告對社會資產負債表的規定,發現內容包括雇員的基本情況、工資和相關成本、健康狀況、安全狀況、培訓、工作強度、生活條件等。每一類又分為若干個詳細指標,但是被強制披露指標的仍占少數;對于環境信息的披露狀況,Cormier和Magnan(2003)對法國的制度背景進行了分析:1991年,32家法國公司簽署了可持續發展憲章,1998年,法國加入了歐洲環境報告獎勵計劃,1999年,20多個法國公司又加入了歐洲環境管理和審計項目。不僅法國企業對環境披露的進步作出了積極努力,法國政府也在積極響應。2001年,由法國政府頒布的《諾威爾經濟管制條例》標志著法國對環境披露的規范趨向于強制性要求。其他信息:在2001年強制性規則出現以前,企業與社區關系、產品質量等信息都是自愿進行披露的。
(二)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現狀。法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披露狀況以2001年由政府頒布的《諾威爾經濟管制條例》為分水嶺。在2001年以后,法國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大幅增加。而且《諾威爾經濟管制條例》并未要求企業必須編制社會資產負債表,所以從2001以后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形式有較大的變化,社會責任報告主要以描述性信息為主,編制社會資產負債表的公司越來越少。
1.劉建紅、楊亞娥.2004.西方國家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西安財經學院學報,1。
2.楊海燕、許家林.2009.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第三方審驗主要標準述評.證券市場導報,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