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要增長更要增長的質量
本刊評論員
針對世界經濟復蘇艱難,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復雜和嚴峻的經濟形勢,國務院正在部署和實施“穩增長”的措施。據分析,諸多刺激投資和消費的公共政策將出臺,這些對于經濟增長無疑有立竿見影之效,不能否認政府應對經濟形勢變化采取適度擴張政策的必要性。
然而,有質量的增長決非“砸錢”能達成的,經濟增長的持續性、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總是離不開結構合理、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競爭力、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保護——這些標識增長質量的方方面面,但在所謂中國式的增長“奇跡”中這些并未能充分展現。更廣義地講,增長的質量要落實在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上,其中,增長成果分享的公平性欠缺導致的“無情的增長”是國家和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同時,實現經濟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調結構”成果在一輪輪投資刺激中仍不盡人意。產能過剩和公共工程的低效率甚至腐敗問題成為追求增長質量的一大困擾。
經濟下行之中,應該存在優化結構、提升長遠的經濟增長質量的契機。一是此時市場自動調節機制能更有力度地淘汰低效率和過剩產能。二是經濟退潮,能盡顯結構中的短板,讓政府主導的投資決策信息更加準確和充分。但是如果政府過多地控制資源,市場自動調節功能就會削弱,與此同時,以追求“跑部錢進”而非以創造有效需求為目的的機會主義就有可能得逞其欲。當前經濟下行本有房地產、鋼鐵、水泥等過剩和無效投資需求下降的合理因素,是市場功能有效發揮的結果。此時“穩增長”宜尊重市場,切忌人為地制造市場“噪音”。
過去政府主導的投資和刺激消費的財政補貼,其作用巨大,其教訓也得正視。比如,地方政府債務的過快增長、信貸投放形成的通脹壓力,靠補貼生存的低效企業未能提高其競爭力而在補貼取消之后重陷困境,勞動生產率未能在增長中得到相配的提高,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拼廉價勞動力、資源消耗和環境損失而非拼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提高,均危及增長的可持續性。
在發展中解決社會矛盾是提高增長質量的重要方面,理應高度重視。國民經濟結構優化和內需提振離不開收入分配結構的合理化,發展離不開廣大人民的利益得到尊重從而產生協作的意愿。當前,侵犯群眾利益現象時有發生,發展成果分享的“官本位”、對壟斷利益的保護、對腐敗現象的過高容忍度,均使社會穩定基礎比較脆弱,也使經濟資源過度消耗在社會管理等不生產福利的交易費用上。依賴少數既得利益階層而非人民群眾對增長正當性的認同,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基礎都是不牢固的。
在駕輕就熟地使用投資拉動的政策工具之時,務必考量整個政府和社會是否擁有了駕馭海量資金投放的社會資本,要靠公共治理能力和民間社會的認同度的提升、政府信用和社會合作這些常被忽略的軟實力確保經濟增長的質量。撒錢易,要增長數量也不難,難在花錢干了什么和花錢的輕重緩急的正確排序,難在花錢的效率和真正造福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