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東城
現代企業制度下我國會計監督弱化的思考
■齊東城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企業逐步建立起現代化的企業制度,也更加重視對財務信息的利用,這也給企業財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會計監督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日趨提高。但是從目前會計監督的實踐來看,出現了會計監督普遍弱化,從業人員誠信道德滑坡,各類舞弊案件層出不窮的情況,造成會計信息大面積的嚴重失真,給各類財務信息使用者帶來了大量的虛假信息,影響了企業依據財務信息做出決策的有效性,從大的方面講,甚至影響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十分有必要梳理目前會計監督弱化的表現形式,探究其深層次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
會計監督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及時性、雙重性、完整性和連續性、強制性和嚴肅性等特點。就會計監督的目的及必要性而言,目前比較主流的看法有兩種,一種是認為會計監督就是保證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與可靠性;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會計監督的目的是保證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能夠合理合法進行,最終能夠幫助企業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從這兩類目的來看,兩者并不沖突,第二種觀點是第一種觀點的深化,即會計監督的終極目標。
《會計法》第三條明確指出:“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必須遵守法律、法規。按照本法規定辦理會計事務,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從這一點看,會計監督是會計執法的一種手段。此外,會計監督還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有效的重要手段,同時從宏觀層面講,會計監督也是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
盡管會計法規中明確要求企業的會計監督應該獨立于企業的經營管理體系之外,以防受到企業所有者的干擾,但是在實際情況中,這種會計監督的獨立性難以保證,尤其是企業內部的會計監督,很大程度上是按照企業所有者的意志進行的,這種越權管理使會計監督喪失了獨立性,也就難以提供真實有效的監督。
在當前我國整體監管力度不足的環境下,同時由于會計監督人員或者企業家會計監督意識缺乏,導致經濟領域內的違規行為甚至違法犯罪頻頻發生,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涉案金額也不斷創出新高。涉嫌違規或者犯罪的除了企業自身外,也包括一些專業從事會計監督的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注冊會計師,這不得不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會計信息嚴重失真是現代企業制度下會計監督弱化的一個直接表現,一些規范性相對較強的上市企業也存在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的情況,會計信息失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經濟建設的正常進行。通過一些調研發現,企業會計信息失真主要表現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編造原始憑證掩蓋非法的經濟行為;二是用其他發票沖抵虛構的經濟行為,如果企業有意進行隱瞞,外部的會計監督機構是很難發現的。
造成我國會計監督弱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滯后性,我國涉及會計監督的相關法規的制定都是在多次出現相同類型的違規問題之后,立法部門才會啟動立法程序,但是從實際工作中看,違規操作的手段層出不窮,僅靠事后彌補,勢必會造成有空子可鉆,從而弱化了會計監督;二是懲罰措施缺乏,目前的法規中強調的是對違規法人或者機構的處罰,對違規人員的處罰不具體甚至不明文寫入法條之中;三是相關法規不系統,散見于多部法規之中,不便于為會計監督人員掌握。
監督機制不健全增大了會計違規的可能性,監督機制不僅包括宏觀的國家層面的監督,也包括了微觀層面的企業自身的監督機制。從宏觀層面來看,由于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財政、稅務、審計等部門都具有會計監督的權力,監督體系比較完善,但實際上多頭監管也帶來了許多問題,一個是多部門雖然都有監管權力,但是互相信息溝通缺乏,各部門的會計監督不能形成合力,另一個是在出現監管不力的情況時,各部門之間相互推諉責任,這種重權不重責的監管體系弱化了會計監督的職能。從微觀層面來看,我國的企業雖然熱衷于現代化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但是在會計監督體系的建設上進度緩慢,內部監管的缺位也弱化了會計監督的職能。
外部監督是相對于企業內部的會計監督而言的,主要是指以注冊會計師對企業進行審計為代表的社會監督。我國注冊會計師的人數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日益增多,但相比發達國家而言,注冊會計師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落后的根源不是注冊會計師個人的素質,而是對注冊會計師的監管和規范力度不足,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注冊會計師為企業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的嚴重違規行為。另一方面,目前的審計費用都是由企業負擔的,注冊會計師之間也存在搶奪客戶資源的情況,為了自身經濟利益考慮,會降低對企業的要求,導致審計報告的可信度降低,弱化了外部會計監督的職能。
企業會計監督人員的素質普遍不高,這也成為制約企業進行有效的內部監督的瓶頸。目前很多企業的會計人員并不具備上崗資質,往往采用原始的帶徒式的學習過程,這樣培養出來的會計人員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對相關會計法規更是難以掌握,不能對正在進行的企業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導致了內部會計監督的缺位。
會計監督有效實施的依據和基礎就是相關的會計法規,立法部門應該根據會計監督實踐中的需要,在《會計法》的基礎上制定相關的配套法規,讓會計監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立法應該首先從修補現有法律不完善處著手,對目前相關法規中尚存在遺漏或是迷糊不清的法條進行司法解釋,爭取做到條款分明、界限清晰、規定明確,提高會計監督相關法規的可操作性。在完善現有法規的基礎上,應該定期召集會計監督從業人員以及會計理論界的專家,就當前已經出現并有可能進一步擴大的違規行為進行監控,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超前出臺相關法規或者規定,以遏制此類違規行為的進一步擴散,做到提前預防。此外,還應該進一步加大對違規會計人員的懲處力度,將懲罰范圍由企業法人和機構擴大至會計人員,加大處罰、賠償以及執行力度,全方位促進會計監督的實施。
外部的會計監督機制實際上是外部機構對會計監督進行再監督,主要包括國家相關部門以及注冊會計師對企業的監督。前文已經分析,國家部門之間權責不分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會計監督弱化的擴大,因此要對財政、稅務以及審計部門的職責進行重新劃分,發揮各個部門的優勢,以求在會計監督上形成合力。此外,還要進一步細化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注冊會計師的行為規范,并對其審計質量進行有效監督,使其成為國家部門監督的有力補充。
會計人員的人事權如果繼續掌握在企業手中,就難以使其發揮會計監督的獨立性,必然會受到企業所有者的干擾。針對這種情況,可以考慮分批、分地區的試點成立獨立的會計管理機構,統管全國會計人員的人事權,對于企業經營中需要的會計人員,由該機構進行統一委派,取消會計人員與企業之間的隸屬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會計人員獨立進行會計監督的權力,進而全面提升我國的會計監督水平。
提升我國會計監督水平的根本途徑并不能單純依靠完善法律法規和外部監督,最根本的是提高會計隊伍的整體素質,主要是增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觀念和加強對會計從業人員的監督管理。通過多種形式不斷強化從業人員的法制觀念,促使會計人員能夠真正履行其會計監督的職責。首先要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樹立依法監督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觀念,形成客觀、公正、真實的良好作風,這些都是會計監督人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要求;其次要為會計從業人員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及時補充新的知識,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其次,還要加大會計人員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約束其職業行為。
強化我國的會計監督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相信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各項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企業家對會計監督重視程度的不斷增強,在未來的經濟活動中,會計監督定能發揮其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的重要使命。
河南省地方稅務干部管理學校)
(本欄目責任編輯: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