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
加強縣級項目監管發揮資金投入最大效益
■朱磊
項目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在各地一片“上爭項目”的浪潮中,與項目相匹配的項目資金類別多、資金量大,其使用、管理、監督備受關注,如何加強項目管理,發揮資金投入最大效益,對縣一級財政監督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少數單位和個人以發展產業為由,辦理虛假實體,套取項目資金,實現個人或小集團利益。如生豬“150”養殖項目,認為只要通過申報獲取該項目,蓋幾間簡易豬舍就萬事大吉,養的生豬在哪卻不得而知。有的養了豬但規模達不到立項要求,有的起初雖達到了立項要求,但認為項目風險性高,經營利潤少,驗收過后立馬轉行。而項目備案長期存在,并源源不斷獲國家資金支持。
這種現象處于最原始狀態,實際上是一般的小作坊,由于質量、技術、市場等因素導致長期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甚至早已破產倒閉,每次檢查驗收總是幾個老樣品,但利用這塊“招牌”每年仍可獲得數額不小的扶持。
有些項目點在國家匹配資金的多年扶持下,雖然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勞動力就業、農民增收做出了貢獻,但資金投入所發揮的社會效益大打折扣。如某家企業年獲項目扶持資金6000多萬元,而一年來為當地所提供的財政稅收僅30多萬元,項目資金的“回報率”不足0.5%,在創名牌、做大做強、帶動產業發展上更是無從談起。
項目資金從中央、省到基層,再到最終的項目單位,要經過三道環節、層層轉撥,時滯較長,難以發揮及時有效的作用。由于資金到賬、項目實施、組織驗收等都需要時間,甚至有的資金跨度長達兩三年,導致錯失了政策執行的最佳時期。還有個別項目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實施,造成資金沉淀年置,未能做到財盡其用、發揮應有的促進作用。更有個別單位為了謀求單位及小集團體利益,想方設法把項目資金轉為單位事業辦公經費開支,使項目資金成了人人追逐的“香餑餑”。
按照項目資金管理要求,項目資金必須堅持專人管理、專賬核算、專款專用的原則,然而,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由于個別項目資金量少,各級配套資金無法到位,難以組織實施,有些地方自行將甲項目資金用在乙項目上。
項目資金管理涉及范圍廣,觸及到部門利益,管理難度大,也是項目最容易出現問題的關鍵環節。當前項目管理普遍存在“項目申報爭著干,項目到手靠邊站,資金使用一邊看”的問題,由于項目主管部門對項目的監管意識淡薄,管理手段簡單,項目監管體系不夠完善,致使項目計劃實施和資金使用管理不盡合理,造成“部門爭位、財政缺位、監督失位”。財政、發改、扶貧、交通、土地、林業等單位和部門誰爭取、誰立項、誰投入,形成了“好哭的孩子多吃奶”的局面,有的項目存在多家重復投入問題,這就給項目主體法人造成可乘之機,只建一個,無論哪個單位和部門來檢查,都指向同一地點,形成了“門面工程”。
一些地方盲目追求項目入選率,夸大產能效益,降低準入門檻,入選項目庫的項目良莠不齊。項目受益單位即使不生產,只要有幾樣樣品擺放,同樣可以通過申報研發、技改、擴容等經費名目;還有一些項目不經過投資評審和項目可行性報告就上馬,或擅自縮小項目規模,導致投入規模比實際花費大許多倍,大量項目資金成為企業主的“搖錢樹”。
每一個項目從立項、審批到上馬、生產都有嚴格規定,各級政府在招商心切的驅動下,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如稅收減免、無償配置用地、完善基礎設施等措施促成項目上馬,一些打著“辦企業、上項目、辦實體”幌子的不法商販大搞“圈地運動”,將大片良田好地據為己有,長期閑置又不生產,最后轉做房地產開發從中謀利,卻將安置失地農民的社會責任甩給政府,留下諸多后遺癥及社會隱患。
加強項目申報信息庫建設,建立項目申報篩選機制。財政、發改、扶貧、交通、土地、林業等單位和部門要加強聯系,積極溝通,摸準掌握企業新上項目情況、項目資金扶持情況及企業的主要經濟指標數據、項目申報情況等基礎資料,便于更好地篩選符合上級財政扶持企業發展政策的項目,為培植財源企業、項目申報提供第一手基礎資料。項目選項時,項目主管部門要吃透國家產業政策,對擬申報企業的情況進行全方位摸底調研;在項目論證時,財政會同項目申報相關業務部門集體會審,從項目立項、規劃、環評及項目申報要求等方面逐項逐條進行審核,嚴把項目審批關,盡量把重點骨干企業和有發展前景、主業突出、主導產品市場前景好、能幫農民脫貧致富、發展有后勁的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項目報上去,確保項目申報質量,從而實現“各端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效果。
每年終了要對每一個項目從財政稅收、帶動社會就業人數、農民增收效果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排名,對毫無建樹、不符合項目發展大方向要求的項目,實行淘汰制,盡快清理出項目庫,終止扶持程序。
推行項目資金專戶管理。注重加強財政監管職能,了解掌握項目扶持資金的使用情況,切實地利用財政手段來確保項目資金實施的成效。全面實行報賬制,按照項目投資預算、財政國庫管理制度規定、項目建設進度、供貨合同等,加強對資金申請、撥付的審核把關。重點審核是否符合項目投資、用款計劃、工程進度和規定程序按期劃撥資金,確保資金的準時劃撥和項目資金的專款專用,對中央財政預算內投資項目要盡量與其他配套資金同步撥付使用,既要保證資金及時到位,又要依據規定審核撥付,避免因資金撥付過早或過晚而形成閑置、浪費或影響項目實施進度,讓項目資金發揮應有的激勵引導作用。
財政、發改、扶貧、交通、土地、林業等單位和部門應選擇最佳時機組成聯合檢查組,對批準實施建設項目進行全面檢查。檢查組每到一個鄉鎮農林場,對照項目庫列表,一一檢查:一看項目是否到點、到村、到戶,有無“路邊花”現象;二看項目資金是否用在規定的項目上,有無“越位”和“挪位”現象;三看是否存在以搞項目建設為幌子,假建設實套取財政資金的現象;四看涉農項目資金是否落實到戶,有無造假名冊坑農現象。涉及一個或幾個部門聯合投入建設的項目,要現場對項目實施情況及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評估,寫出工程驗收報告,從根本上杜絕多個項目同指一個地點,騙取國家財政資金和弄虛作假的行為發生。
從項目效益評價、計劃完成評價、項目資金管理使用、項目實施社會效益、項目單位的經濟發展指標等多個方面,組織專家或委托專門機構,采取抽驗、輪驗的辦法進行一次評價或全面評價,使項目實施有章可循、建設質量優劣可辨、績效評價客觀準確。變事后監督為經常性的全過程監督,對項目管理混亂、弄虛作假,違反規定截留、挪用項目資金的單位必須嚴肅查處。依據項目績效評估報告,對項目管理規范、項目實施經濟效益顯著的企業,可加大扶持力度;對上年度項目實施效果不佳的企業,下年度原則上不推薦、不支持申報,以此提高項目資金使用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造福一方百姓。
湖北省竹溪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