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香 冷顯志
一個國家體育的發展程度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同樣,綜合國力越強、社會文明程度越高,體育事業發展的也就相對越快。當前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已經初步建立起了政府投入、企業投資、融資的多元化格局;但是鑒于企業的規模、能力有限,以及對經濟利益的權衡,我國體育事業投入在一定時期內仍會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1978年國家財政體育投入約2.5億元人民幣,2009年財政投入已增加到238億元”(2008年為383.9億元,因為是“奧運年”且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屬特例),政府財政投入尤其是逐年穩步遞增的投入,體現了政府發展體育事業的決心,政府的決心無疑給企業投入吃了“定心丸”,所以說體育財政投入是體育事業發展并壯大的動力和源泉;而體育事業飛速發展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給了政府和企業以豐厚的回報。
財政部門的經濟投入不僅為體育發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保障,甚至決定著體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
國外有學者對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獎牌分布與獲得獎牌的國家的經濟狀況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顯示:98%的獎牌都被經濟水平較高、文盲率較低、人均壽命較長的國家所據有。
對于企業而言,能夠給企業帶來明顯經濟效益的體育門類中首選就是競技體育,當然風險也最大,如劉翔在倫敦奧運會上因傷沒有完成比賽,就有消息爆料其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億;正因為如此,企業在競技體育上的投資是非常慎重的,如果運動員或運動隊沒有優良的比賽名次而缺乏足夠的社會影響力,企業是不會輕易“掏腰包”施以援手的;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社會認同度才能夠打動企業主。由此可見,目前在我國企業投資競技體育更多是添磚加瓦、推波助瀾,基礎工作更多還是要依賴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投入,在做強、做大之后才有可能吸引企業參與進來。另外,財政投入還肩負著競技體育穩步提高的經濟保障的作用。在競技體育越來越被世人所重視的今天,一個國家的某個運動項目要真正做到長盛不衰其難度遠遠超乎我們常人的想象,雅典奧運會中國乒乓球男子單打、美國男子籃球隊以及倫敦奧運會中國跳水隊男子單人3米板等痛失金牌就是最好的例證;當某個項目在國際大賽中的成績下滑且遲遲不見起色需要重新振興的時候,財政投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企業的投入是靠不住的;因為,出于自身經濟利益考慮企業能在你輝煌期添柴加火,也就同樣能在你低迷時釜底抽薪。所以,財政投入是競技體育起步并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社會體育也稱群眾體育,西方人習慣稱之為大眾體育,是指“職工、農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參加的、以增進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內容豐富、形式靈活的體育活動”。對社會體育的財政投入從資金投入性質上看屬于公益性投入,而企業和個人在此方面的投入絕大多數是以贏利為目的的商業性投入,如健身房就是屬于此類;但也有企業在場區內部修建籃球、羽毛球場地以及安放簡易的室外健身器械等。對公共場所大眾健身、休閑、娛樂的場地修建和器械購買、安裝、維護等,就要依靠財政投入。“十一五”期間我國群眾體育設施建設規模超過了改革開放前期二十年的總和,有的省份甚至超過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總和。隨處可見的體育設施正感染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的全民健身中來,這也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一定成就的標志之一。
在當前我國學校教育中,通過體育提高學生的身體運動能力,既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學校體育就是指在學校范圍內開展的,以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的一切體育活動的總稱。我國學校體育的運行模式是以體育課教學為主要手段,以課外體育活動和課余體育訓練、競賽為輔助形式;雖然國家和地方財政在文化體育和教育上的投資有增無減,但是由于片面追求智育教育,學校體育在學校教育中所處的地位較為尷尬,使得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仍然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學生的體育需求。
有限的財政投入勢必給學校體育帶來諸多困難,首先使學校無法保證體育教師的數量,從而造成體育教師超負荷工作,導致教學、訓練質量下降;第二,資金不足使體育課程資源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有限的幾個教學內容和運動項目使教師和學生很快產生精神疲勞,教師消極怠工學生無精打采,增強體質、促進健康也就無從談起。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學校體育上的投入明顯增加,尤其是1990年國家教委頒布《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以來,各級各類學校都在體育上增加了投入,但是由于“十年動亂”期間遭遇的毀滅性打擊,使學校體育的傷口至今難以愈合。持續增加的財政投入,是人力、物力得以保證的前提,也是加快學校體育發展步伐使之與整體教育發展契合的根本。
作為上層建筑的體育要發展,離不開經濟基礎。政府增加財政投入的同時鼓勵事業、民營企業參與,是我國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加強群眾體育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實施素質教育的物質保證。
雖然生產、銷售體育產品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收入,但是它給人們帶來的更多是精神產品,所以體育財政資金的使用大多是無償的,然而這種“無償使用”也是相對的,精神產品畢竟也是產品,如果體育不能帶來人們內心期盼的精神上的回報,它的“有償性”便體現出來了,如觀眾要求退票、贊助商中途退出贊助等就屬此類。基于此,體育對財政收入的積極影響就有了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收入主要體現在拉動經濟增長從而增加財政收入;而隱性收入是看不到或短期內未見明顯效益,卻又實實在在存在并發揮著作用的因素。
成功的體育商業運作能夠獲得直接的經濟效益,不但能夠節約財政支出,而且能夠增加財政收入。
1、承辦大型體育賽事。作為現代體育盛會,人們不僅關心賽事舉辦的是否成功,而且更關心舉辦該賽事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凡遇大型賽會必有巨大投資,這已經成為慣例。根據2009年6月19日國家審計署公布的數據,截止2009年3月15日第29屆北京奧運會實際支出193.43億,收入205億,實際贏利超過10億;承辦奧運會贏利的紀錄是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1000萬美元。
2、體育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承辦大型體育賽事只要運作得科學合理固然能夠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是大型體育賽事畢竟很少,想要爭得承辦權也絕非易事,并且對拉動經濟增長不具備可持續性;所以,體育對經濟的顯性作用主要還是集中在體育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上。
發展體育事業除了能夠獲得直接的經濟收入之外,其隱性作用更是不容忽視,盡管它很難甚至無法用量化的指標衡量,可是它積極的現實意義卻是經濟收入所不能比擬的。
1、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生產效率。
體育運動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主要反映在對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上,經常參加體育運動能培養競爭意識、擴展視野、豐富情感生活、建立自信心以及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勞動者這些素質的提高是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前提條件。
2、提高健康水平,減輕財政壓力。“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毛澤東主席的題詞告訴我們通過“發展體育運動”來“增強人民體質”,人民的體質增強了、健康水平提高了,出勤率、工作效率都會隨之提高,發病率會明顯減少,國家在醫療上的財政支出也會隨之而降低。
總之,體育運動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表現在很多方面,諸如有利于建立優良的企業文化、吸引外商投資、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綜上所述,財政體育投入是十分必需的,但是發展體育事業財政投入不是唯一的途徑,政府穩定的財政投入必將堅定企業投資體育的信心和決心,從而促進體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而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也將對經濟產生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