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丹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陜西西安 710065)
論陜甘寧邊區1941年選舉
楊夢丹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陜西西安 710065)
陜甘寧邊區實行的選舉堪稱民主政治的的典范。本文擬對陜甘寧邊區1941年民主選舉的歷史背景、特點及意義作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陜甘寧邊區;1941年選舉;民主政治
從1937年5月到1946年3月,陜甘寧邊區先后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選舉運動。1941年“三三制”選舉在邊區民主政治建設史上譜寫了最精彩的篇章。本文擬對陜甘寧邊區1941年民主選舉的歷史背景、特點及意義作進一步探討。
1941年,日本的“掃蕩”、國民黨軍隊的軍事包圍使中共遭遇了抗戰以來最嚴重的政治軍事危機。為了戰勝困難,鞏固邊區和各敵后抗日根據地,中共采取了許多政策,以克服面臨的困難,把抗戰引向勝利。“三三制”政權的提出就是其中之一,即“在人員分配上,應規定為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1]為了全面貫徹“三三制”政策,第二次民主選舉在邊區啟動。
1940年,邊區的財政出現了嚴重的危機,黨群關系比較緊張。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如何克服困難,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共產黨人生死存亡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2]由此可以看出,邊區的第二次選舉也是為解決經濟困難的問題而被提出來的。
邊區完全蘇維埃區(也稱“老區”)的政權情形:1937年的選舉產生的抗日民主政權并不是真正的抗日民主政權,不論是在政府機關,還是在民意機關,幾乎是“清一色”的共產黨員。這種情況造成了共產黨“包辦代替”政權工作的現象。
與國統區接壤的邊區政權情形:這些地區遠離中共的權力中心,中共并未取得實際的控制,其政權并不穩定。政治土匪對鄉村政權的破壞,引起群眾的恐慌和不滿。民眾和基層干部對新政權存在懷疑和不信任心理。
1.“反保證”法和“保證”法
“反保證”即保證非常人士,尤其是中間人士的當選。經歷土地革命的中下級干部和一般工農黨員,擔心地主紳士利用“三三制”的開放氣氛恢復地主土地制度。從1941年選舉的結果來看,非黨候選人尤其是開明紳士的候選人落選者甚多,當選的邊區參議員中共產黨員仍占了絕大部分。如何達到“三三制”的目標,中共一方面繼續宣傳“三三制”政策,另一方面采取“反保證”法。當然,“反保證”法適用的是中共黨組織有基礎的地方,一部分地主士坤、國民黨員對群眾有好影響才有資格為中共指名保證。
2.“三三制”原則的徹底貫徹
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準的《陜甘寧邊區政府綱領》以大法的形式,確立了“三三制”選舉原則。在各級參議員和參議會的選舉中,黨和政府力求全面實現“三三制”,在邊區各級民意機構和政府機關,建立起“三三制”政權。針對非黨候選人很多未當選的情況,1941年10月15日中共西北局發出《關于邊區政府聘請非黨人士為參議員的通知》,1942年邊區政府發出指示信要求改選,運用“聘請”、“退出”、“反保證”法,從組織上保證了“三三制”的貫徹。經過共產黨一系列的措施,1942年鄉選的結果,“三三制”原則得到了較好的貫徹落實。經過充實調整,到1942年底有22個縣實現了“三三制”。因此,這次三級民主選舉也稱“三三制”選舉。
3.生機勃勃的競選運動
一是競選得到法律和物質上的保障。1941年11月修正、1942年4月公布的《陜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選舉條例》規定:“進行競選運動,在不妨害選舉秩序下不得加以干涉或阻止。”“凡以威脅利誘等舞弊妨害選舉自由者,不問當選與否,除制止其行動外,并將當事人及參加人提交法院依法懲處。”[3]選舉條例還規定,一切選舉費用均由邊區政府財政廳支付,這不僅從法律上也從物質上切實保障了人民的競選權利。如“國民黨膚施縣黨部在延安公開出版三四種壁報、張貼通衢警察予以保護,共產黨的印刷廠,替國民黨印刷傳單,已是盡人皆知道的。”[2]二是參與競選的主體范圍廣泛。各抗日政黨及其他抗日的黨派、各抗日群眾團體,都可以提候選名單進行競選;公民30或50人聯署,也可以參加競選。三是各黨派、團體提出自己的施政綱領來進行競爭。四是競選實施的范圍廣,在區、縣、鄉、村都可競選,尤其是在偏僻的鄉村,競選異常熱烈。中共黨人自豪地宣稱:“邊區沒有‘賄選’‘圈定’‘結黨營私’那一套,(這)是可以保證的。”[2]
1.極大地提高了民眾“對管理政權的認識與興味”和行使民主權利的能力
這次選舉仍采取普遍、直接、平等、無記名的選舉制。競選運動的開展,實現了發展老百姓自由的新要求。賦予人民評定政府報告權,每次參議會選舉中,政府都要向選民做工作報告,選民如果對政府工作不滿,則提出質問和批準;賦予人民罷免權,選優淘劣。如“新店三保、雙湖一保義合民運干事包辦議會,在一個行政村里自己就提七個候選人,結果一個也沒當選。”他們不但具有行使民主權利的能力,而且對民主有更高的要求,如綏德分區保級選舉中,選民“爭執投票日期,爭論投票方法,檢討、質問選舉中的缺點”。[4]邊區人民選舉自由的權利和行使民主權利的能力,令不少考察過邊區的中外人士為之贊嘆。
2.調節了各階級各階層的利益關系
“三三制”的選舉,感動了社會各階層人士,消除了對共產黨疑慮,取得了對共產黨的信任。首先,取得了一部分地主的信任,“如在隴東自實行‘三三制’以來,在去年半年即爭取過去逃跑回來的富有階級及士紳等三七三人,酈縣爭取回來十九家,特別是在內戰時因敵對而逃跑回來的也不少,如慶陽士紳賈××說:‘現在我相信共產黨言行的’一致……,”[5]他們對中共的接受,并能夠贊同和擁護政權,擴大了黨的執政基礎。其次,通過“三三制”選舉,把舊有的士紳納入到新的政權系統,發揮了他們的行政和領導技巧,為黨的事業和抗日民主事業服務。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綏德有名的士紳李鼎銘,在擔任邊區政府副主席期間,提出了“精兵簡政”提案。最后,團結了一部分非黨的積極分子參與政權,如隴東縣區行政機關吸收了一百六十多人,由于這些積極分子向黨的靠攏,逐漸脫離了舊權威的勢力范圍,更進一步擴大了黨的執政基礎。正由于“三三制”的選舉調節了各階級各階層的利益關系,團結了各階級各階層,特別是在“新區”,“三三制”選舉幫助中共建立了較穩定的政權,因此在中共的行政網絡中,再沒有人直接向共產黨挑戰。1941年后邊區再也沒有發生像“環縣事變”那樣的惡性事件,中共在邊區建立了比較穩固的政權基礎。
3.實現了婦女的普遍參政
這次選舉運動中,婦女的民主意識和覺悟程度得到進一步提高。據統計:清澗婦女最高競達其選民的百分之九十,安定一般的也在百分之八十左右。對于有才干的婦女干部中共直接賦予她們以重任。邊區婦女的普遍參選參政,標志著婦女社會政治地位的提高。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
[2]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3輯[M].北京:檔案出版社,1987:74,175,50.
[3]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6輯[M].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36.
[4]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4輯[M].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130.
[5]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匯集(1942年)(甲2)[M].北京:中央檔案館陜西省檔案館,1994:217.
D929
A
1008-178X(2012)10-0045-02
2012-04-28
200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08CDJ001)。
楊夢丹(1978-),女,陜西咸陽人,陜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陜甘寧邊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