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紅
(玉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廣西玉林 537000)
誤解與刻意曲解語用功能研究的對比分析
王小紅
(玉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廣西玉林 537000)
語用誤解與刻意曲解的觸發條件基本相同,但是本質上有所區別,誤解是一種語言現象,表現為盲目性的理解過程;而刻意曲解則是一種語用策略,主要表現為語用的目的性與創造性。
語用功能;觸發條件;認知策略
誤解與刻意曲解是兩種不同的語言現象,都屬于語用失誤,它們都是在不同的語境中,為了達到自己的語用目的,采用不同的語用策略來完成會話。
1.利用極其經濟的信息量,達到幽默效果的語用功能
例(1):(Two friends are chatting in the bar.)
A:My wife doesn’t appreciate me.Does yours?
B:I wouldn’t know.I’ve never heard her mention your name.
Does yours是省略的用法,可以理解為“你的妻子欣賞你嗎”或理解為“你的妻子欣賞我嗎”。A遵循說得“盡量少”的準則,想詢問B的妻子是否欣賞B。但是B故意曲解為“我從來沒聽她提起你”,利用刻意曲解策略和同伴開玩笑,達到幽默的效果。
2.故意偷換概念,達到擺脫困境的語用功能
例(2):(In geography class,the teacher asked Jack a question.)
Teacher:“what is the capital of Sweden?”
Jack:“Uh,I guess……‘S’?”
在對話中,capital既可指一個國家的首都,也可以指單詞的大寫字母。根據常識,杰克知道老師問題的意思,但是他卻故意違反同一律,偷換概念,掩蓋自己地理知識匱乏,從而擺脫尷尬的困境。
3.故意改變語境,達到維護面子的語用功能
例(3):(Two travelers arrived at the hotel and were shown a rather dingy room)
“What”,said one,“does this pigsty cost?”
Promptly the owner replied,“For one pig,two dollars;for two pigs,three dollars”[1]
游客向旅店老板抱怨房間很臟,把房間比做豬圈,老板意識到自己的面子蒙羞,決定將計就計,對互明的認知語境進行蓄意破壞,刻意曲解游客的意圖,成功地維護了自己的面子,抵御了侮辱。
4.故意轉移話題,達到避免沖突的語用功能
例(4):在美國某個學校的課堂上——一位女教師提問:“‘不自由,毋寧死!’這句話是誰說的?”有人回答:“1775年,巴特里克亨利說的。”女教師:“對!同學們,剛才回答的是日本學生,你們生長在美國卻都不知道。”這時,從教室后面傳來喊叫:“打倒日本人!”女教師氣得滿臉通紅,大聲喝問:“誰?這話是誰說的?”沉默了一會兒,教室的一角有人答道:“1945年,杜魯門總統說的。”[2]
在課堂上,老師表揚了正確回答問題的日本學生,美國學生因為嫉妒、歧視,高喊“打倒日本人”,結果觸怒了老師,為了避免沖突,逃脫老師的批評,學生利用特殊語境以及語言模糊不確定的特點,故意轉移話題,達到了避免師生沖突的語用功能。
1.話語的省約,導致語用誤解的產生
例(5):(李明和劉紅倆人在辦公室聊天。)
李明:請問你的電腦密碼是多少?
劉紅:我就是不說
李明:我就用一會兒,不會弄壞你的,說嘛……
劉紅:我就是不說。(其實這句話就是密碼。)
對話中,由于劉紅的話語出現了省約現象,當李明聽到“我就是不說”這句話時,便根據自己的思路推理,認為劉紅不愿意把電腦借給他使用。話語的省約使得話語意義變得多義或造成歧義,引起了誤解。
2.不同的認知語境,導致語用誤解的產生
例(6):(鄉下年邁的老母親給城里的女兒打電話。)
母親:“周軍(女婿)最近很忙嗎?”
女兒:“他忙得很,整天在家織‘微博’,根本就沒有時間來照顧我們娘倆。”
母親:“織那么多圍脖干嗎?想做生意嗎?”
顯然,老母親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電腦、微博、上網聊天等概念,加上老母親在認知語境和思維方式等方面和女兒都產生了差異,所以當她聽到“微博”一詞時,就很自然地通過語音聯想,得出“圍脖”的概念,進而得出“織圍脖”的推理,導致誤解的產生。
3.定勢心理因素,導致語用誤解的產生
例(7):Old Lady:“Is this Bloomington?”An old lady asked the bus driver.
Driver:“No,Ma’am.”
Old Lady:“Well,please tell me when we get there,”she requested.
Driver:“I’ll do that,”
Later,the driver got careless and passed through Bloomington before he realized it.He apologized to the other passengers,turned around,and drove back.Then he said to the old lady:
Driver:“This is the town where you wanted to get out.”
Old Lady:“Who wanted to get out?”
Driver:“You did.”
Old Lady:“No,”she said,“my daughter told me that when I pass through this town,I should take my pills.”[3]
老婦人要求司機開到Bloomington站時提醒她一下,目的是想按時吃藥,但是司機根據自己的定勢心理進行判斷,以為是“提醒老婦人下車”,導致了誤解的產生,他的誤解行為既耽誤了乘客的時間,也延誤了老婦人吃藥的時間。
4.社會心理因素,導致語用誤解的產生
例(8):一名男子被判刑12年,獄中生活單調無聊,便開始訓練一只能聽懂他的話的螞蟻,幾年后,這只螞蟻竟然會倒立、翻筋斗、走鋼絲、鉆火圈。這男子頗為興奮和得意。他出獄的第一件事便是跑去酒吧,準備炫耀那只神奇的螞蟻。他點了一杯啤酒,然后把螞蟻從口袋里掏出來放在桌上,向酒保說:“看看這只螞蟻!”那酒保一看,馬上往桌上一拍,拍死了螞蟻,然后抱歉地說:“對不起,我馬上換一杯新的給你。”[4]
不同的職業角色形成了不同的職業心理,以至于影響了人們不同的交際心態、思維和表達方式。例中,酒保受職業角色的心理因素的影響,誤認為男子對自己服務表示不滿意,產生了誤解。
語用誤解和刻意曲解有本質上的區別,前者是一種語言現象,有其產生和消失的過程,沒有言外目的,后者是一種語用策略,這種策略一經采用,就是既成事實,有言外目的;兩者的觸發條件基本相同,誤解與刻意曲解的結果都是對說話人意圖的偏離。其不同點主要體現在引發誤解與驅動刻意曲解的心理因素上:引發誤解的心理因素不僅包括聽話人的普通心理,還包括其社會心理,且引發的誤解表現為理解過程的盲目性;而導致刻意曲解產生的心理因素則主要表現為語用的目的性與創造性。
[1]李悅娥,范宏雅.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207.
[2]王秀娟.淺析刻意曲解形成的心理因素[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9(2).
[3]宗世海.論誤解的形成機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128-129.
[4]夏麗紅.論口語交際中的誤解[D].武漢:武漢大學,2000:28.
H030
A
1008-178X(2012)10-0060-03
2012-04-24
廣西教育廳科研項目(201010LX437)。
王小紅(1962-),女,廣西玉林人,玉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從事應用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