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長春大學光華學院思政部,吉林長春 130033)
關于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效性的思考
李玲
(長春大學光華學院思政部,吉林長春 130033)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提高該課程的教學實效性,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整合教學內容,進行專題授課,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拓寬教師視野,提高教師素質,實現教師由“知識傳授型”向“學者型”轉變;改進教學方法,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變灌輸式教學為參與式教學;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養,把知識考核與行為養成結合起來。
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實效性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下簡稱基礎課)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針對當代大學生的實際特點提高基礎課的實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者急需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基礎課教材的編寫,集專家學者之智慧,從理論框架上闡明教學內容,具有科學、嚴謹、覆蓋面廣、重邏輯、成體系等特點,是一部很好的教材。但是,由于各個學校特點不同,統編教材難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這也是造成基礎課教學效果不好的一個重要原因。要想提高本門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須要求教師把教材上的理論內容轉化為學生能夠接受的實際內容,形成新的教學體系。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社科【2008】5號文件)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以教材為教學基本遵循,在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會貫通、熟練駕馭、精辟講解。”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依據本學校的實際情況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適應學生的接受能力,以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增強基礎課教學的實效性。
為實現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可以采取專題授課的形式。所謂專題授課,就是不拘泥于原有的教材體系,把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重新進行整合,形成專題,進行授課。基礎課的教學內容非常適合專題授課。由于基礎課教材內容繁多,知識點龐雜,涉及大學生人生理想、愛國主義、道德培養、法制觀念等方方面面,但學時有限,所以教材上的知識點不必面面俱到,可以作必要的舍棄。在把握好教材精神實質及重點難點的情況下,著重找一些重點問題進行講解。當然,專題的選取一定要以教材為依據,以教學目標為準繩,同時也要貼近現實、貼近生活,選取學生們感興趣的問題或者社會熱點問題。教師要有問題意識,以問題為切入點,設置專題,進行講述。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在教師。首先,教師應該具有全球化的視野,教學內容要體現時代特征。經濟全球化普及的今天,電子技術和網絡的發展使人們能夠便捷而迅速地獲取信息。因此,教師的思維要有變化、有廣度,用全球化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基礎課教學只有以時代性主題為基礎,從理論上回答政治思想方面的新問題,理清社會政治生活方面的新情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和規律,把握住歷史前進的正確方向,使學生在政治思想生活中少走彎路,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如果把握不住時代的脈搏,不能給當代實踐提供精神動力,就不會有實效。
其次,要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提高科研水平,以科研促教學,實現由“知識傳授型”教師向“學者型”教師的轉變。大學教育要讓學生學會思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大學精神的主要體現。為培養出有創新精神的學生,教師首先要有創新能力。基礎課內容廣泛龐雜,要求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廣泛了解不等于沒有重點和強項。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擅長的研究領域,在某幾個問題上打幾個點,深入挖掘,形成自己獨特的科研方向。用科研促進教學,教學則有深度,避免粗淺的說教式教學。應促使教師朝專業化方向發展,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成為學者型教師。
增強基礎課的實效性,教學方法的改革也是重要的方面。為變灌輸式教學為參與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塑師生平等關系,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指結合教學內容,通過設置具體的教學案例,讓學生通過分析、討論、發問等方式,從案例中悟出道理,得出科學的結論,或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學會把理論聯系實際,或者進一步引發學生的思考,使他們有興趣對所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探索,以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學不是機械地講故事,如果學生只記住了案例而不明道理,那就失去了意義。案例的選擇一定要有代表性、新穎性和時代性。
(二)討論教學法
討論教學法指教師結合理論知識,給學生們一個相關話題,讓學生發表看法,展開課堂討論、辯論、對話等,在查閱資料和相互探討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各抒己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師也可參與學生的討論,并給予一定的點評。教師點評既要針對學生的問題和看法有效地引導學生,又要將理論知識寓于點評之中。
(三)實踐教學法
基礎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并付諸實踐,在實踐中體現素養,在實踐中重塑靈魂。因此,結合教學內容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廣泛參與,在實踐中體會理論,比單純的說教有效得多。理論只有與實踐相結合,才有生命力,才能更好地為實踐服務。例如,在講述法律基礎部分時,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監獄,到法庭旁聽,或模擬法庭。在一些重大的國際、國內事件發生時,也可舉辦一些活動,以此來加強對學生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教育。
基礎課的教學目的強調把理論應用于實踐,培養正確的觀念,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知行合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鑒于此,以往單純用期末試卷定成績的考核辦法難有成效。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提高教學實效性、實現教學目標的必要條件,也是增強教學感染力的重要推動力量。可以加大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平時成績占40%,期末成績占60%。注重考察學生出勤情況、課堂表現以及平時表現,如是否尊敬師長、誠實守信等,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觀念和良好的行為。
期末考試的形式也應有所創新,如可以在基礎課考試中選取材料分析題,考察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給學生一定的自由發揮空間。試題材料選擇社會上普遍關注或者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事件,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評價事件,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考試情況看,這種方式在保障考察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給善于思考、能力較強的學生一定的發揮空間,比較客觀、真實地考察了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評價主體的選擇上,可以采取學生自評、學生互評、輔導員參評等多種方式,全面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敦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行為塑造靈魂。
[1]羅國杰.把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性質與特點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0).
G641
A
1008-178X(2012)10-0147-02
2012-03-13
李 玲(1979-),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大學光華學院思政部講師,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國際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