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紅
(泰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泰州225300)
高職高專法律事務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探析
楊智紅
(泰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泰州225300)
法律技能培訓不僅應成為高職高專法律事務專業教育的鮮明特色,而且應當作為其主要任務。然而,目前我國許多高職高專學校并未對此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輕視實踐教學或者實踐教學不得法的情況。
高職高專;法律事務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目前,我國高職高專學校在設置專業時,一般都是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來進行的,其目標多是以培訓具備較高的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崗位能力的人才為主。為實現這一目標,高職高專教育的課程設置中必然要格外強調實踐性教學的地位。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由重知識教育向重能力教育轉變,這是高職高專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階段的鮮明特色。
法律本身是一門應用科學,必然要求注重實用性和技能性,高職高專法律事務專業更是如此。法律事務專業的實踐性主要表現在其以介紹和闡釋國家的現行法律制度為主要內容;旨在培養能夠運用所學法理知識和法律規范,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法律人才;課程設計包含法律實務、法律文書寫作等能夠直接為以后的職業服務的課程。
學生在課堂教學獲得的僅僅是對法學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那么如何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呢?顯然,這一過程要通過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學實踐及大量社會實踐來完成。真正的法律職業人才不僅應該對法學基礎理論知識有良好的掌握,而且應當善于在實踐中找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將所學的法學理論用于指導實踐。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采用的仍然是傳統的法律教學模式,即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法學基本理論知識和現有的法律條文,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初步的法學理論知識體系。然而,該種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方面卻先天不足,其表現之一就是缺乏法律實踐相關課程的設置。當前,高職高專法律事務專業課程中與實踐教學有關的課程少之又少,通常是在理論教學中穿插一些案例而已。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十分不利于法律事務專業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與法律職業崗位的市場要求嚴重脫節。
目前我國高職高專院校在法律實踐教學形式上差別很大,即使在同樣的實踐方式中,在步驟、方法、手段和效果考核等方面也可能存在不同的標準。這直接導致目前多數高職高專法律事務專業實習像“放羊”、咨詢像“趕場”、模擬法庭像“表演”、案例討論不深入等情況。在此種情形之下,法律實踐教學很難真正發揮應有的實踐作用。
教師的指導缺乏系統性和理論性,在學生實踐過程中又基本沒有教師來進行規范的指導,造成學生很難提高自身的法律職業能力,進而不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嚴重挫傷學生的實踐積極性。
對于高職高專法律事務專業開展的實踐教學,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評價體系,在評價的內容、方法、規則和標準等方面都沒有統一的標準,造成無論是指導教師,還是社會和實踐單位都無法對實踐教學的質量作出評價。質量評價體系的缺乏導致實踐教學的效果無法得到及時的反饋,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目前我國高職高專法律事務專業的實踐經費一般都是由院校自己來解決的,國家財政在這方面幾乎沒有任何投入。資金的匱乏必然導致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教學設備都與高職高專法律事務專業教育發展的實際需要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財政經費的嚴重不足使得不少高職高專院校不得不打起了學費的主意。據調查,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政法類專業的學費明顯高于其他專業。在有些省份,高職高專法律事務專業的學費甚至達到當地人均年收入的90%,遠遠超過了人民所能承受的經濟能力,較高的收費標準加上不太樂觀的就業前景,使得眾多學生與家長面對法律專業只能望而興嘆。
1.開展的隨意性大,缺少統一安排
目前,高職高專法律事務專業教學大綱尚未對模擬法庭教學制定統一的計劃或安排,存在較大的隨意性。模擬法庭教學應安排在哪個學期進行,安排多少學時,占幾個學分等都是院系甚至是授課教師自行安排。這必然導致不同學校之間在模擬法庭課程的安排上的不同,甚至有些學校不安排模擬法庭課程。由于缺乏統一的計劃,大多數學校在開展模擬法庭課程時都無法對學生進行系統的“事前”指導,加之教師個人喜惡、理論課授課進度等“事中”因素的影響,往往導致開展模擬法庭教學的次數較少,所傳授的知識點之間缺乏銜接或者出現重疊。
2.角色分工不合理,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模擬法庭中的角色主要有原被告雙方及其代理人、法官、書記員、證人等角色。特定的角色設置決定了不可能讓所有的學生都實際參與庭審的過程,多數學生只能充當“旁聽群眾”的角色。在目前模擬法庭教學的開展次數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能夠在模擬法庭過程中得到鍛煉的只有少數在庭審中擔任角色的學生,其他未能“飾演”角色的同學態度則只能空懷一腔熱情看別人表演。
3.忽視庭審后的評價與總結環節
模擬法庭結束后多數教師都會對學生在庭審前的準備階段和庭審過程中的表現進行簡要的點評,然后將所拍攝的照片或視頻整理存檔,宣告“活動終結”。作為一場“表演”,這是完整的。但是,沒有對案件難點問題的分析和把握,沒有對庭審中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總結,這樣的模擬法庭便沒有什么意義。
1.見習時間的有限性
司法見習能夠使學生接觸到生活中的實際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模擬法庭的不足,這對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是有一定幫助的。但是,目前高職高專院校法律事務專業所安排的學生見習時間往往較短(一般不會超過四個星期),而一般案件的審理過程則是三到六個月。如此一來,學生在見習的過程中很難完成對一個案件的完整認知。見習時間的有限性還造成學生見習期間的輪崗困難。不同崗位之間的輪換可以使學生最大限度地體驗不同的崗位角色和不同的法律事務,并且有利于學生在輪崗的過程發掘自己的興趣及優勢所在,為將來的職業選擇提供一些參考。見習時間的有限性使得實習的效果大打折扣。
2.見習途徑的局限性
法律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用以培養學生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法律的運用并不僅僅限于法院、檢察院等司法部門,也不局限于法律事務所這樣的部門。由此可見,司法實習雖然是法律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但其內涵具有局限性,因而其實習途徑也具有局限性。隨著時代與教育理念的更新發展,司法實習的內涵和途徑都已不能滿足法律事務專業實習的要求,法律事務專業的學生實習除了包含在現有的公檢法部門及法律事務所實習之外,還應當包括校外的其他實踐基地或實踐部門的實習活動。
3.見習指導的泛乏性
司法見習中,學校的實習帶隊教師通常是不能跟隨學生見習的。因此,學生對在司法見習中所處理的事務存有疑問時,往往只能向其所在部門的工作人員請教。在這種模式下,教師無法了解學生在見習中所遇到的具體問題,也就不可能及時地作出指導。師生缺乏經常性的溝通導致學生難以實現理論與實務的有效對接。
[1]都玉玲.關于高職法律事務專業教學體系構建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0(1).
G642
A
1008-178X(2012)10-0160-02
2012-07-19
楊智紅(1979-),女,江蘇泰興人,泰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從事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