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業
(大連外國語學院文化傳播學院,遼寧大連116044)
論書法的意境
張景業
(大連外國語學院文化傳播學院,遼寧大連116044)
意境是書法藝術不可缺少的審美范疇,是書法作品的靈魂。意境的創造是書法家畢生追求的目標。書家的學養在書法意境的創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筆墨技法又為意境的創造提供必要的條件;神采和氣韻是書法意境的重要內含;虛實結合是創造優美意境的重要手段。書法中所追求的恬淡空靈的審美境界、樸拙自然的審美意趣、超凡脫俗的審美格調、平中寓奇穩中求險的審美韻味,都體現著書法至高的藝術境界。書法的意境是形與質、情與理的高度統一。書法的意境之美是潛藏于作品之內而超于筆墨之外的整體的意蘊之美。
書法;審美;意境
我國古代書論中,雖有“意”、“神”、“神采”、“神韻”等概念,卻沒有“意境”之說。唐代張懷瓘《文字論》中曾用到“境界”一詞,但沒有作進一步的闡述。“意境”的概念很早出現于我國的詩歌理論中,唐代皎然、王昌齡在詩論中都曾用到這一概念。近代的王國維則又進一步把意境(境界)作為評價詩詞的最高標準。他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1]宗白華先生說:“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新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2]進一步指明在藝術創作中意境作為審美意識對象,含有極為豐富的意蘊,它能把人引入一個妙不可言、圣潔而又崇高的人生境界。
那么,何為書法的意境呢?有人將書法中的神韻、神采看作意境。其實書法的神韻、神采與意境不完全相同。書法意境的構成因素是情與理、形與神的高度統一,是筆墨技巧與文字內容的高度統一。《蘭亭序》之所以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就因為它創造了高妙的意境。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與當時的名流在會稽山陰的蘭渚亭雅集,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王羲之欣然作書為序,遂成傳世名作。作品通篇流動著沖淡、空靈、瀟灑、自然的氣息,佳境美景流注筆端,創造了深遠的意境。書法的意境是作品整體所表現出來悠遠的意蘊,是文字內容與筆墨性情的有機融合,是書家心靈之光的閃現。
書法是以意造境的藝術。所謂以意造境,就是通過感情的渲染把人引入審美境界。書法就是通過筆墨結字章法韻律等來抒發情感引人入勝的,故稱其為以意造境的藝術。與繪畫的寓情于景有所不同,書法是以漢字為表現對象的藝術,但書法中對漢字的書寫沒有僅僅停留在單純的語言符號上,那一點一畫的書寫無不承載著書家精神氣質,折射著書家內心世界,進而成為表達情感和審美情趣的心靈的符號。宗白華說書法藝術“表達著深一層的對生命形象的構思,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2]。盡管書法不像繪畫一樣直接去描摹大自然,但并不等于說書法不需要大自然的養料,它對大自然的汲取更加抽象玄妙而已。王羲之觀察白鵝的習性,張旭觀察公主與擔夫爭道,懷素觀察瞬息萬變的夏云,等等,書家們總以其特有的觀察力去領悟大自然并融合在筆情墨趣之中,而使作品有字外風云、字外胸襟,創造出帶有鮮明個性的優美意境。
筆墨技巧的歷練是創造書法意境的必要條件。蘇東坡所謂“退筆如山未足珍”是針對只寫字不讀書的人而言的。其實,任何一門藝術的學習都離不開技巧的訓練,只有殫精竭慮,下苦功夫,才能掌握技法上的真諦,也才能創造出意境優美的作品。用筆的方圓疾徐,線條的曲直剛柔,墨法的濃淡干濕,章法的開合收放等等,無不牽扯到意境的創造。技巧為肉體,意境為靈魂。沒有技巧,意境就無處依附,沒有意境,技巧就成了“行尸走肉”。明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書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3]明王履也說:“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4]都點明筆墨技巧與意境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表里的關系。因此意境的創造是與筆墨技巧緊密相聯的,優美而高妙的意境是建立在熟練的筆墨技巧之上的。
氣韻是構成書法意境的重要內含。書法是律動的藝術,其線條就如音樂中的音符一樣具有流動和諧的節奏美。書家在創作中總是以一種“氣息”貫穿于筆墨之間,使欣賞者情不自禁地被吸引,仿佛看到了書家創作時揮運的情態。點畫線條的長短粗細,運筆輕重緩急,墨色的濃淡枯潤,結字的寬狹疏密,章法的開合收放無不體現出宛如音樂般的和諧韻律。一幅作品首字一出,這種“氣息”和“韻律”便會通灌全篇,筆雖斷而意相連,此所謂“氣韻生動”是也。所以說書法是通過線條的律動所表現出強烈的節奏與旋律來展現書家的情感世界,從而創造出美妙高超的藝術境界的。因此,宗白華先生說:“書境同于畫境,并且通于音的境界”[2]。
神采也是構成書法意境的重要內容。神采是透過筆墨之形而表現出的一種精神氣質,或將其與氣韻統稱為“神韻”,它與意境關系更加緊密,因為它更加直觀而具體。但神采并不是意境。談書法的神采,可以撇開文字的內容,單純就某個字或某個片段的用筆結體來觀察,所以神采可以是局部的。因為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其每一個字甚至每一筆都有神采。而意境則是作品整體表現出的藝術境界和深層意蘊,若品味書法的意境就必須從作品的整體著眼并且要結合文字內容來進行。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東坡的《寒食詩帖》都是傳世名作,我們在欣賞時必須從整體出發,不僅品讀其用筆結字章法,而且還要品讀其文字內容,了解書家書寫時的心境,這樣才能真正讀懂作品中的筆墨內涵。神采是構成意境的重要因素,一幅作品若無神采更談不上意境,神采的有無決定了作品格調的高低,從而也制約了意境的高下。因此,神采首先成為書家所追求的目標。南朝王僧虔《筆意贊》云:“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3]
書家的學養是構成書法意境的重要因素。蘇東坡云:“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作為表現藝術的書法,通過筆墨能夠表現出書家的精神面貌與氣質學識。有學養未必一定是個好書家,而一流的書家必需是有著豐富的學養的人。縱觀歷史,無論是王羲之,還是后世的歐顏柳趙等諸賢,無不有著豐富的學養和藝術修為。因為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筆墨情趣的自然流露,主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性情的自然流露是超越于技巧之上的心靈活動,這就必然地與書家的學養胸襟相關照。漢代書家蔡邕說“欲書先散懷抱”就是這個道理。清劉熙載《藝概》曾云:“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5]書法意境的創造是和書法家的品學、修養、個性分不開的。
虛實結合是書法意境創造的重要的表現方法。張少康在《論意境的美學特征》中說:“意境作為藝術家所創造的一個境生于象外的藝術空間,它必然要以虛實結合為基本的藝術表現方法。”[3]這種表現方法不僅在詩詞和繪畫中廣泛運用,而書法中的運用更加廣泛,更能傳達著空靈動蕩之境。人們往往稱書法為黑白藝術,虛實結合即表現在黑白的處理上。只有虛實互映互滲、和諧統一,才能創造高妙意境。書法是線與空白所形成的統一、和諧的藝術美。所以說書法意境的展現很大程度上在于空白的妙造,在于虛處的顯現,在于“無”處的意味,在于白與黑的對比和諧與對立統一。書法是用線與空白構成了明快和諧的藝術語言,并通過這種藝術語言來創造優美的意境。
畫家們在繪畫中都注意到虛空的運用。清代笪重光《畫筌》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4]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的精妙之論“計白當黑”更是一語中的。書法的造境與繪畫是相同的。一幅字中黑與白是一對相互對立的矛盾,隨著書家感情的不同,黑白組合也不相同,因此說對于空白的不同處理,融合了書家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作品中白多于黑時,會使我們感到清遠、空曠、寬敞、輕松;黑多于白時,會使我們感到雄強、渾厚、充實而飽滿,或者感到沉重、郁悶;黑白平分秋色,會使我們感到平穩安詳。此外,空白的作用也像圍棋中的眼位,既為聚氣,又為透氣,是生命之源。總之,對黑白的處理是書家根據意境的需要而刻意經營、用心安排的。白隨筆走,節奏自然,筆隨意動,讓就傳情。唐張懷瓘在《評書藥石論》里說:“一點一畫,意態縱橫,偃亞中間,綽有余裕。結字峻秀,類于生動,幽若深遠,煥若神明,以不測為量者,書之妙也。”[7]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書法的妙境與繪畫一樣,虛空中傳出動蕩,神明里透出幽深。蘇東坡詩云:“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書法的空靈之美,也體現了書法家對禪境的追求。空白之處雖無一筆,但在書家看來卻與實處同樣實在,絕非空無所有。以禪之觀點來看:萬物莫不從空中來。故書法中無字處皆成妙境。
書法藝術中的空白,含蓄無窮,展現了書法的空間審美層次與空靈的藝術境界,成為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征之一。
意境是書法藝術不可缺少的一個審美范疇。書法若無意境,便無藝術可言。意境之高下文野是衡量書法作品藝術性的重要標準。高妙的境界是歷來書家所追求、向往的目標。讀書、修養則是達到目標的重要途徑;而技法又為意境所依存;書法的氣韻和神采是書法意境的重要內含,黑白虛實的處理是書法意境創造的重要手段。書法作品中的空靈之美,自然天成的意趣,古樸稚拙、超凡脫俗的風格都是許多書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書法的意境是形與質的高度統一,是情與理的高度統一。書法的意境之美雖然摸不著、觸不著,卻能夠真實地感受到,是潛藏在作品之內的、超于筆墨之外的意蘊之美。
[1]王國維.人間詞話[M]∥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0.
[2]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150,362,102.
[3]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540,62,712.
[4]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707,814.
[5]王氣中.藝概箋注[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441.
[6]張少康.論意境的美學特征[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4).
[7]潘運告,張懷瓘.書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252.
book=10,ebook=24
J292
A
1008-178X(2012)10-0195-03
2012-04-21
張景業(1964-),男,山東青島人,大連外國語學院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從事漢語言文字學、古文字學、書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