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榕城
(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福建泉州 362000)
鄭成功書法藝術特色淺談
李榕城
(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福建泉州 362000)
鄭成功不僅是戰功赫赫的軍事家、政治家,其書法造詣也令人稱頌。本文從鄭成功的個人生平背景出發,簡要探討了他的行草書藝術特色。從其書法藝術表現中,我們領略了豪放不羈而又有藝術氣概的民族英雄的鄭成功形象。
鄭成功;書法藝術;筆走龍蛇;氣貫長虹
書法是獨特的漢字造型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世界藝苑中的奇葩,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從開創先河的秦代書法,到求度追韻的東漢至南北朝書法,到崇規隆法的隋唐五代書法,再到尚意宣情、抒情揚理的宋明清書法,中華民族的書法藝術歷經數千年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形成了豐富多樣的藝術流派,造就了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等多種書體。而各個流派中書法家的藝術風格又各具特色,各種書體中的風格樣式更是不勝枚舉。明朝統治者指責元朝統治者不重視書法,于是把帖學推至極致。期間劉基、宋濂、宋璲、宋克、宋廣表現不俗。但沈度、沈粲兄弟推波助瀾將規整的小楷推向極致,于是又形成了“館閣體”“一字萬同”的局面。直至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文、唐、王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雅,其中祝允明高古無華,文徵明娟秀骨清,唐寅風華絕代,王雅宜風流儒雅,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趨勢。明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鄭成功以其抗清驅荷,收復祖國寶島臺灣的赫赫戰功被譽為民族大英雄。“大英雄”的贊譽似乎蓋過了籠罩在鄭成功身上的藝術光芒,直至我們在敬華拍賣會上看到鄭成功的親筆行書書法,內容為李商隱五律詩《鸞鳳》,舊裱綾本,其深厚的書法造詣才又一次為世人所矚目。其實,在鄭成功所生活的明代,書法藝術創作是作為較為普遍而又喜聞樂見的一種實踐活動而存在的,明朝文人似乎都能寫一手漂亮的字體。鄭成功不僅能寫一手好的草書,還能寫一手好的行書,是名副其實的一代儒將。
在章法上,鄭成功草書的行距、字距皆疏朗,如《寄黃檗隱元草書七律》,行內因為筆法與字形的復雜多變,表現出跌宕起伏、結字欹側相生、纏繞相續、相映成趣的變化,其字間雖然斷開,但氣脈相連,因此無急迫感。鄭成功書法在瞬間翻騰躍蕩的態勢中如蜿蜒巨龍騰飛紙上,神妙夭矯不可端倪,進而形成了大起大落態勢,而對比鮮明的白疏黑密的視覺效果,有如氣貫長虹,古韻今情和合一體,令人目眩神馳、胸豁氣暢,妙得草書的最高境界。
通篇而言,鄭成功書法有一種氣勢磅礴的浩然之氣。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氣,寓于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作品是人的生命質相的具體化,作品之“氣”也就等于人品之氣,作品中所蘊含的這種剛正之氣,不是得之于創作者的藝術修養,而是主體高尚人格的展示。鄭成功率領水師,浴血奮戰,將淪陷寶島臺灣收歸祖國,完成了統一祖國的千秋偉業。他的忠義浩然正氣體現在書法作品中,反映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他的草書作品首尾貫通,筆力雄強,線條圓轉活脫,字形結構極富變化,雖然有時筆走如飛,卻能恰到好處地點畫分明、散而不亂,而且能夠穿插得當、收放自如、虛實相生、方圓并用。《寄黃檗隱元草書七律》也正體現了這點,這是鄭成功寫給他朋友日本黃檗宗創始人隱元的一首七律,當時鄭成功正在南方抗擊清兵。隱元作為明末清初的僧人,在鄭成功的幫助下,從廈門抵達日本,在京都宇治創建萬福寺,并且開佛教黃檗宗,鄭成功就在戎馬倥傯中寫了這篇七律草書。鄭成功草書作品一氣呵成,偶有斷開而筆斷意連。氣須則從熟中來,有氣則自有勢,大小長短,上下欹正,隨筆所至也。理直則氣壯,氣正而神揚,正氣充于內,無論做事還是書畫,自然會產生一種不可遏制的征服力量。鄭成功大義凜然、一身正氣的形象躍然紙上。
用墨是書法藝術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眾多書體中,草書用墨的變化最為明顯和強烈。水分的多少決定墨汁的濃淡。行筆的輕重、徐疾,無一不影響著線條質感的變化。在“墨不旁出”的正統墨法觀念下,漲墨被認為是病筆,然而經過鄭成功的成功應用,草書的線條變化更為豐富,線條的表現層次變化擴大了,線條的立體效果也增強了。鄭成功草書中漲墨法應用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程度。所謂漲墨,就是墨入紙后很快沿筆、紙的接觸點向外漲暈,并且使墨跡膨脹擴大的現象。鄭成功的草書作品中充分利用了墨之濃、淡、干、濕、枯、燥、潤的變化與配合,使墨色呈現出極為豐富的層次,其漲墨和夸張豎長線條、枯筆線條形成差參呼應,妙趣天成,使得其點畫千變萬化,呈現出無窮的韻味,極大豐富了其作品的豐富內涵,并且增強了作品在形式上的強烈對比感。如草書《平戶偶題》詩句:老屋荒畦趁水灣,行人稀少鳥聲間。偶迷沙路曾來處,始踏苔巖常望山。樵戶秋深知露冷,僧扉晝靜任云關。霜林獨賦新紅好,更入風泉亂壑間。這首詩的草書作品特色體現出墨韻筆情,而自然流淌。在用筆上體現出筆縱墨潤,抑郁勃發,而字形欹側,看去東倒西歪、不拘常規,章法則疏密相間、參差錯落,重心卻安如泰山,穩定異常。漲則厚,枯則古,濃重則恣肆,清淡則古雅,用筆連綿,濃淡、粗細得當,而筆筆逆鋒,八面出鋒,鄭成功書法以削繁為簡的方法創造出了一種個性強烈的書法新貌。
行書是一種介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書體藝術,是日常比較實用的一種書體,具有相互牽連、氣勢連貫的特點。孫過庭《書譜》曾經說:“趨勢變適時,行書為要。”行書萌始于兩漢,形成于魏晉。在東晉時期,出現了以“二王”為代表的具有高度藝術典范性的行書風格。而南北朝至初唐時期的書壇始終籠罩在二王行書風格藝術氛圍之中。直至唐朝中期的顏真卿時代,行書才漸開一代新風。此后,宋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均不同程度受其影響。而且自元至明中葉,趙孟頫、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晉唐書風中占據一席之地。而明代晚期至清朝前期成為行書發展的飛躍階段。而鄭成功恰好處在這個時期,正所謂英雄文人輩出的年代,鄭成功的書法雖然在當時并不很有名氣,但如今看來,也頗具特色。
鄭成功的《行書七言詩》書法:“崔嵬山豪洞出云端,中涌龍湫畫夜潺”七言詩一首,以及鄭成功五絕詩一首:“禮樂依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開壽域,東海釀流霞”。此兩幅作品都體現出鄭成功的行書特色。在連年征戰的戎馬生涯中,鄭成功書法一氣呵成,書法勁挺流美,而且在鋒毫的使轉方面,尤其顯得功底深厚,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表現更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游絲的痕跡,整體而觀,顯得氣勢磅礴。其特點不僅有趙松雪行書清麗秀美之勢,同時又有唐楷嚴謹莊重的意味。
另一方面,鄭成功的書法完全依照古人的草書程式,采取比較固定的草法,用行書的體式來寫草書。他的行、草書寫得連綿不斷,用筆簡單而不飾雕琢、率性而為,而筆觸清晰可見,大小參差有序,錯落跌宕,而整體觀卻十分協調,并且呈現出婀娜多姿的形態,而在草書中加入行書的獨具一格的寫法,更使得鄭成功書法體現出筆精墨妙藝術魅力。
鄭成功文武雙全,書法獨具一格。點畫剛勁有力,氣勢磅礴。從書法的藝術表現中,讓我們領略到豪放不羈而又有豪邁藝術氣概的民族英雄的鄭成功形象。
[1]洪亞男.“鄭成功文化”成兩岸情感紐帶[N].石獅日報,2010-09-07.
[2]陳名實,林國平.鄭成功的儒學思想及其影響[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J292.1
A
1008-178X(2012)10-0198-02
2012-07-23
李榕城(1962-),男,福建安溪人,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講師,從事書法美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