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宏
(蘭州商學院隴橋學院藝術設計系,甘肅蘭州 730101)
當代審美文化視野下的藝術設計研究
燕 宏
(蘭州商學院隴橋學院藝術設計系,甘肅蘭州 730101)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及觀察法對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設計的基本理論進行研究,分析了當代審美文化視野下的藝術設計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
當代審美文化;藝術設計
隨著商品社會化發展而產生的審美文化,是以大眾傳媒和現代都市大眾為主要發展載體和對象的文化形態。這種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生產出來的文化形態帶有濃厚的商業色彩,它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注重“形象”并具有虛擬性和娛樂性的視覺文化。當代審美文化的基本結構主要分為以純粹的藝術品為載體、以純粹的藝術場所為活動區域的審美文化和以具有審美意味的非藝術品為載體、以一般生活世界為活動區域的審美文化;在空間上可分為以大眾為活動主體、以商業利潤為生產動機的大眾審美文化和以“精英”即少數人為活動主體、以精神價值探究為創造動機的精英審美文化。大眾審美文化借消費經濟的動力和大眾媒體的優勢逐漸成為當代審美文化的主流。
藝術是一種來源于社會生活并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文化現象。設計是人們解決問題的途徑或方法,它充分展示了人類的智慧和技能。藝術設計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它是一門將藝術的形式、美感結合社會、經濟、文化、科技、市場等諸多因素綜合發展起來的學科,并將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賦予設計當中,使產品不但發揮了其使用功能而且具有審美功能,而藝術設計的審美標準也隨著與人們生活關系密切的諸多因素的變化而發生了改變。換而言之,藝術設計首先是為人類的生存空間及衣、食、住、行等服務的,它不僅是是人類社會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的完美結合,也是藝術設計者自身表現、感知、想象等綜合素質的體現。在藝術設計這門學科中,各個專業領域雖然對設計知識運用的側重點不同,但藝術設計概念中對美、均衡、韻律等的要求是一樣的。
首先,經濟的發展為藝術設計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改革開放深刻影響了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和變化,審美文化相關產業也逐漸興起,這些產業所涉及領域極為廣泛,包括廣告媒體、手工、建筑藝術設計、電影電視、游戲軟件、音樂、旅游產品等方面。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審美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迅速。同時,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他們開始對精神文化方面產生更多的需求和消費,文化藝術產品正好滿足了人們對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隨著人們需求層次的不斷提升,人們對藝術設計產品“美”的追求也更為突出,這就為藝術設計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其次,國家政策對文化藝術產業發展的支持及其自身條件發展成熟。隨著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國家開始重視文化藝術相關產業的開發,并積極利用國內現有的物質和精神文化資源,同時借鑒國外的先進的產業發展經驗,不斷促進文化藝術及相關設計產業的持續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藝術設計等審美文化產業在技術、經驗、人才儲備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蓄積了充足的力量,具備了發展成為成熟產業化的條件,這些都為藝術設計在內的審美文化產業化發展做好了充分準備。
首先,由于意識形態的差異,在引進國外藝術設計文化及產業發展經驗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我國人民的價值觀與審美傾向,這對目前我國發展不夠成熟的藝術設計來說也會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其次,我國文化市場發展還不夠健全,主要包括對市場的研究不夠深入、對市場的適應性有待增強,這些并不能滿足當前新的設計技術要求不斷更新和創新的需要,兩者存在的矛盾對我國藝術設計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最后,隨著設計產業的迅速發展,藝術設計教育在為設計產業提供人才和推動設計產業化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國藝術設計教育面臨著困境,相關部門對藝術設計重視程度不高,沒有足夠的政策支持,藝術設計在文化藝術產業中仍處于邊緣行業。隨著高校藝術專業的擴招,設計類畢業生越來越多,但是他們的就業形勢相當嚴峻,大量的藝術設計人才大規模浪費。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在發展藝術設計文化過程中,我們應注重對東西方文化中的文明思想和精髓進行學習和吸收,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外在形式的借鑒上。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中產生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藝術設計文化的選擇上,我們既要繼承本土文化,又要積極借鑒一些外來的對我們有利的先進文化,并利用其長處,保持藝術設計文化的多樣性。藝術作品的獨特性是其生命力所在,很多藝術設計的專業人士為了設計出有特色的作品,去一些歷史文化悠久、具有民俗特色的地區采集信息,設計一些具有較強生命活力的原創作品,增強作品的保鮮期。如果單純地利用西方設計技術與文化風格來發展藝術設計,就會使喪失自己特色,也會使我們在藝術設計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在藝術設計中,我們應積極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并加以傳承和發揚,利用外來先進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設計出適合中國人審美習慣的藝術作品,滿足人們的精神及消費需求。
在藝術設計發展中要重視對市場的研究,加強對市場的適應性,增強市場服務意識。藝術本身表達和體現的是人的內在精神,是自我及個性化的體現,好的藝術作品所傳達的是寓于人類大我之中的小我情愫與喜好。審美文化產業化要求將個性的藝術表現升華為廣泛受眾心中認同的藝術,在個人與群體之間產生共鳴。藝術設計若要在文化市場中產生經濟效益,就要注重對消費者需求、心理、審美習慣等的研究和把握,以消費者的實際需求為創作出發點,在展現自我的同時實現消費者需求的滿足。對消費者和市場的研究并不意味著藝術設計完全依附于市場,只是更加注重設計與市場需求的結合。市場不斷變化發展,它對藝術以及藝術設計的要求會更多,這對藝術設計本身而言雖然是一個挑戰但同時也可以促進藝術設計潛在能量的發揮,我們在發展文化藝術產業中要把握一定的限度而不能過度追求藝術設計文化的產業化發展,這樣文化藝術行業才能實現持續發展。
積極開展藝術設計教育,建立完善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體系,需要國家相關政策和設計產業的積極支持。通過確立符合市場需求人才培養計劃,引進國際先進的設計思想,加強中國藝術設計產業與世界的交流合作,使我國藝術設計教育與當前社會發展時勢相聯系。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應制定出符合學生發展實際的方案和培養計劃,鼓勵學生走出校園,積極參與設計產業實踐。學校應該積極為學生營造一些易于開發學生潛在創造力的文化藝術環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藝術交流和創意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藝術設計實踐機會,使學生切實了解現代設計的特征和發展趨勢,并適時引導那些善于通過設計將消費者心理需求傳達出來的人才與市場接軌,適應市場需求,為社會培養更多的藝術設計人才。
[1]馬建平.談新形勢下藝術設計的發展特點與趨勢[J].美術觀察,2008(12).
[2]朱立元.略談當代審美文化的“審美”內涵[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2008(2).
[3]丁超.藝術設計的發展問題[J].大眾傳媒,2010(3).
J0
A
1008-178X(2012)10-0215-02
2012-07-19
燕 宏(1977-),男,甘肅臨洮人,蘭州商學院隴橋學院藝術設計系講師,從事藝術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