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娜
(西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觀察與思考
我國英語教育失誤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
李利娜
(西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隨著 “北京奧運會”、上海 “世博會”等世界級的大會在中國召開,英語教育越來越被強調和重視。同時,英語教育 “費時低效”成為熱議的話題,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也備受責難,人們紛紛把問題的矛頭指向英語教育。從英語教育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分析,英語教育教學內容片面、教學方法落后、課程結構不合理、教師素質有待提高等這些因素制約了我國英語教育的發展。應采取增加人文類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優化課程結構、加強教師培訓、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相應措施,以提高我國英語教學效率。
英語教育;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課程結構;教師素質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英語這門工具性語言課程在我國一直作為重點科目加以對待。“北京奧運會”、上海 “世博會”等一些世界級的大會在我國的召開,更是掀起了學習英語的高潮。
在教學時間上,在我國,英語教育從初中開始學習,提前到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甚至在一些條件比較發達的地區,幼兒教育中就已經設置了英語課程。中學階段6年會系統學習英語知識,大學階段有2年的英語公共課程學習和1年專業英語的學習,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大約要進行9至12年的英語學習。
在中學階段,每周英語課程有5個課時。在大學階段,公共英語每周有4個理論課課時和2個聽說課課時。專業英語每周有2個課時。
在教學內容上,在中學階段,英語課主要學習英語單詞和語法知識。在大學階段,英語課程主要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和專業英語知識的學習。
從教學方法上,在中學階段,教師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教學語言一般為漢語或者中英互補。在大學階段,理論課、聽力課和專業英語課各由一名專職教師擔任。教學語言多為全英語講學,教學方法也多種多樣,不僅有講授法,還有陶冶法、討論法等等。
從上可以看出,我國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去教授英語、學習英語。但現實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滿意,大多數人的英語都無法進行實際應用,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首先, “聾啞英語”,即聽說能力欠缺。這是在我國學生中,尤其在農村學生中極其普遍存在的現象。2006年5月,在首屆國際教育考試論壇上,英國文化協會駐華辦事處考試業務總監馬博蘭說,根據他們對2004年、2005年全球學生考雅思的情況調查顯示,中國學生的口語考試最差。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能力的考察中,中國學生的口語考試的成績是全球最差的。很多學生的口頭表達還僅僅停留在 “my name is…”, “thank you”,既不能完全聽懂英語,又不能正確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意思。
其次,“文盲英語”,即缺乏書面寫作能力。學生對英語文章的書寫規范的掌握情況令人擔憂,例如,很少有學生可以正確說出換行的方法,在遇到一行的最后一個單詞寫不完的情況時,有的學生會硬擠著寫完這個單詞,甚至跑出了四線格;有的學生會空出這一行的位置,另起一行開始寫起;即便有的學生知道需要用連字符拆分單詞,但是往往胡拆、亂拆,不知道拆分的規則。對于一些基本的應用文如會議通知、求職信,學生更是錯誤百出,很難達到規范要求。
再次, “中國英語”,即寫作使用漢語寫作方式。學生的英語學習很難排除母語的干擾,慣用漢語的思維方式,將一些漢語的語法習慣負遷移到英語中,造成英語句子中式化的現象。例如,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句著名的學習警句就被機械地譯成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句子讀起來倒也押韻,但是恐怕外國人不會理解這是什么意思,這種 “不中不洋”的語言現象在我國的各個階段的教育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英語教育的 “費時低效”引起了大家的種種不滿。教育界的專家也在思考,曾經為中國英語人才培養做出重大貢獻的英語教育到底出錯在哪里?
(一)教學內容設置片面
教學內容設置中忽視了英語文化內容的教育。英語學生學習了至少六年英語之后, “除了倫敦,不知英國”,對外國的文化和風俗仍是一無所知。同時,對中國的文化翻譯成英語也是無從下手。因此,出現2010年研究生入學考試中英語 “被火鍋”的情況并不奇怪,很多學生對圖畫中火鍋、佛、功夫、解構、禮、后現代、老舍、莎士比亞、愛因斯坦、道、仁、京劇等許多代表中國和外國文化的東西并不知道該用英文來表達。
(二)課程安排不合理
在我國,用中學6年的時間系統學習英語語法知識,忽視了英語語音的學習。在大學期間才設立聽力課和口語課,但這個階段的英語學習卻被大學英語四、 六級考試所指揮, “考什么, 學什么”,完全不重視大學英語的學習。
在聽、說課程上安排的課時少、上課周期長,造成了聽、說課程達不到應有的標準。由于課時的限制,很多老師處理課本內容時往往不到位,于是造成了 “考什么,教什么”。
(三)教學方法陳舊落后
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語法翻譯法:在學習基礎詞匯之后,讓學生系統地學習語法,然后閱讀課文。這種過分強調詞匯量的教學方法,把英語學習變成了單純的單詞記憶。這種以精讀課文為主,聽說為輔的教學模式,只重視閱讀理解,又恰恰忽視了口語訓練,這就造成了大學生只會讀、不會說的 “啞巴英語”情況。
(四)教師素質參差不齊
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但是我國大部分教師英語口語差,尤其在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英語師資配備更是不理想,這些教師缺乏有效的口語能力培訓,課堂口語用量少。為了讓學生能夠聽明白,大部分教師都是用漢語,甚至方言教學。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從一開始學習到的就是不正確的發音。
(一)增加人文課程的比例
運用英語對外交流,既要能夠獲取以英語為載體的各種信息,還要能夠以英語為載體傳遞信息,能夠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介紹自己的文化。因此,教學內容中不僅要包含英語文化,包括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俗、文學藝術和價值觀等等,達到了解世界文化,培養世界公民意識的目的。
(二)改革教學方法
雖然我國現在正在進行 “新課改”,但是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仍然是 “換湯不換藥”,依舊搞“一言堂”,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缺乏與學生的教學互動。同時,束縛了多年的學生已經習慣了被動的教學方法,對新的教學方法有些不適應。因此,教學方法的改革一定是在原有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不能全面否定舊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方法的實施一定要結合舊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克服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不適。
(三)優化課程設置
雖然我國很多學校都設立了聽力課,但是由于課時安排少、上課周期長、教學手段落后和學生聽力基礎差,聽力課程的設置收效甚微。因此,增加聽、說、寫的教學課時,從時間上保證學生的聽、說、寫的能力得到足夠的訓練。
同時,在英語語言的學習之初,課程重點應該是聽、說,在聽說能力成熟之后逐步過渡到讀、寫的能力訓練中去。試想一下,一位職高的學生學習了大量的英語語法,英語口語卻很少鍛煉,畢業之后走向社會,他能夠適應市場的需要嗎?因此,筆者認為,我國的英語教育課程設置本末倒置,應在中小學英語教育中著重進行聽、說的課程,每周的課時安排上聽、說課應占相當的比例,增加學生練習口語的機會和時間。而在大學階段中強化聽、說能力,重點學習英語語法知識。這樣使中學與大學的英語教育得到很好的銜接。
(四)重視教師培養,加強教師培訓
一方面,教師應該轉變教育觀念,加強自修,更新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水平。教學內容是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更迭的,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素質結構。教師的素質結構不僅包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專業情意也是教師素質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成為一位好教師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加強自我教育意識,積極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改進自己的教學。
另一方面,要想說一口標準的英語,第一位老師尤為重要,誰的英語發音正確呢?毫無疑問,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但是,由于經濟等實際情況的影響,極其少數的中小學有外教,甚至在大學里外國教師的數量也是分布不均, 相當有限的。在絕大數人的意識中,所謂 “外教”就是特指外國老師,由這些人教授我們口語,糾正我們的發音。筆者認為,一方面,可以像普通話測試一樣,設置英語口語測試,達到一定等級的人才能夠持證上崗,另一方面,在師范院校開設口語師范專業。一味的輸血是不會長久的,我們要培養造血功能。同理我們需要培養我們自己的專職的口語老師。仿照“導生制”,把有限的外教資源充分利用,通過他教授一些英語基礎好的學生,這些學生畢業之后去各個中小學,教學生最標準的英語,從而才能徹底解決外國教師資源不足的問題。
(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是顯性活動,學生的學是隱性活動。即使教師講得非常好,也會有部分學生沒有學到。在這其中學生的主動性是關鍵因素。因此,發揮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動行顯得尤為關鍵。
學生具有很強的求知欲,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英語的世界對任何一個學生來講都是一個充滿問號的世界。教師可以通過一種探索的形式,結合視頻教學、直觀實物、分組討論和自編自演對話等手段,使英語的學習不再枯燥乏味,而是變得生動活潑,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愛學,從而增強英語的教學效果。
[1]高旭陽.四、六級考試變革:透視中國英語教育之惑[J].江西教育科研,2006,(9).
[2]龐紅梅.中國英語教育發展趨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3).
[3]劉海奮,張彩云.從我國英語教育歷史看西部大學英語教育的困境及對策[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4]寇槐花.英語教學現狀分析及模式探討[J].教學與管理,2006,(9).
[5]陸小明,裸華夏.就業市場全球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育改革探索[J].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03,(4).
[6]晏小琴,倪亞音.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現狀及改革對策[J].農業考古,2006,(6).
[7]趙修麗.淺談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8]張革承,張洪巖.英語全球化語境中的高中英語文化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7,(6).
[9]廖昌盛,吳 娜.中學英語課堂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10]周 斌,馬淑英.教育發達地區小學英語課程開發的設想與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03,(4).
[11]陳建生,楊玉娟.英語教育不宜過早[J].學前教育研究,2007,(3).
[12]閆玉華.論幼兒英語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11).
[13]徐道明.提高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探索——中學英語教學中“英語啞巴”現象的成因及讓“啞巴開口”的教學策略[J].教育導刊,2006,(10).
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China’s English Educ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LI Li-na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China)
In recent decades,English education has been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China. Meanwhile,it has
a lot of criticism for its deficiency.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English education,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one-sided teachingcontent,backward teaching methods,unreasonable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yet-to-be-promoted quality of teachers are among the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nglish education.In view of these factors,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adding humanity teaching to the content,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optimizingcurriculumstructure,strengtheningteachers’training,and improving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ability,soas to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English teachingin China.
English teaching;teachingmethods;teachingcontent;curriculumstructure;teacher quality
H319
A
1674-3652(2012)02-0131-03
2011-12-27
李利娜,女,河南濮陽人,主要從事教育原理、教育哲學研究。
[責任編輯:江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