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真
(菏澤學院外國語系,山東菏澤 274015)
淺析《老人與海》的象征手法
王國真
(菏澤學院外國語系,山東菏澤 274015)
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文學作品是《老人與海》,此文本有著鮮明的象征意義。本文通過對老人、小孩、大海等意象進行探究,尋找《老人與海》象征手法的運用方式以及象征意義。
《老人與海》;海明威;象征手法
海明威創作的鼎盛時期正是象征主義從詩壇向整個文學領域擴散的時代。國內的外國文學研究者一般將其歸為象征主義作家,認為他擅長運用象征手法描寫內心世界。《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說如果能夠在自己的文本中塑造真實,那么就會意味很多的其他東西。這里所說的“意味很多的其他東西”實際上就是象征主義的意思。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運用象征手法將這些抽象的思想變為具體的實物,以此達到挖掘人物內心和文本意蘊的功能。
海明威并不是象征派作家,而只是在作品中使用了象征手法。這正如哈利代在《海明威的雙重性:象征主義和諷刺》中所提到的那樣,他的象征手法是“非常有限、嚴加控制”的。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象征派作家與運用象征手法的作家是有很大區別的。象征派作家在創作上以象征為主,而并不只是使用象征手法這樣簡單。另外,象征派作家借用象征這一手段表現主題,而運用象征手法的作家則是采用這一方式發掘和深化主題。也就是說,以象征手法作為表達方式的作家僅僅只是以“象征手法”作為一種補充表現手段,而不是唯一的表現手段。
《老人與海》就是一部采用象征手法構建的小說。海明威在小說中述說了老漁民桑提亞哥連續84天沒有捕捉到一條魚,與他相伴的曼諾林在第40天離開了他,而在第85天的時候,老漁夫卻捕到了一條罕見的魚。但是在回家的路上,這條魚被鯊魚咬得七零八碎。老人無法向別人證明他捕捉的成就,只有那魚骨頭證明著他所經歷的一切。這個故事以一種象征手法向我們說明了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老人與海》通過描寫老人如何與鯊魚進行斗爭,充分展示了人在逆境中的奮進精神。雖然文本只描述了一個自信、勇敢、謙虛、具有自控能力的老人,但是我們在文本中讀到了更加豐富的精神。老人因為年老,容易感到孤獨、疲憊、而且常常很虛弱,他隨時都可能面臨死亡,但是在他的生命中,他沒有顯示哪怕一丁點對困難的畏懼。他每一次與鯊魚交鋒時候鼓勵、質問自己的那些話,都是頑強精神的展現。
曼諾林是與老漁夫為伴的一個小孩兒。當老漁夫在第40天依然沒有捕捉到魚后,他因為父母的命令而離開了老人。曼諾林十分關心老人,當他看到老人連續很多天沒有捕到魚后,也跟著老人一起難過。他對老人的愛護、對來人的照顧并不是語言上的,而是行動上的,他看到老人沒有捕捉到魚就請老人喝酒,為來人準備飯菜。
作品幾乎沒有展示老人為自己準備飯菜的過程。面對著日常生活,桑提亞哥自己沒有一絲辦法,倒是小孩兒曼諾林成為了老人日常生活狀態的幫手。就實質來說,小孩兒曼諾林是老人桑提亞哥的另一種生存狀態。老人84天都沒有捕捉到一條魚,但是在小孩兒的眼里,老人仍然是最好的漁夫,因為小孩是從漁夫的捕魚技能和捕魚品質來看的,而并不是從捕魚的結果來看的。這樣對人的能力的肯定與老漁夫桑提亞哥對自己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小孩兒和漁夫實際上是一個人,小孩曼諾林的離開正是現實生活中,人在理想與現實生活需要之間所作出的選擇。當曼諾林離開的時候,老漁夫說:“他們那只船的運氣好,你還是跟著他們一道吧。”老人的這番話實際上是內心對自身的肯定。
曼諾林的離開并不是自愿的,而是在父母要求下作出的無奈選擇。其實,這種不愿卻不可以不的狀態也象征著老漁夫桑提亞哥內心的掙扎與無奈。當老漁夫與鯊魚搏斗完畢回到小漁村,曼諾林望著馬林魚骨架,不禁流下了傷心的淚水,他覺得自己捕魚的行為與老人捕魚行動是不具有可比性的,他的行為是不值一提的。
大海是老人捕魚的場所,也是與鯊魚搏斗的場所。海明威在文本中很少對大海進行客觀描述,而是更多地通過老人的回憶、默想或者自言自語的形式展示一個主觀的大海。在海里,鯊魚吃海龜,海龜吃水母。這樣一幅弱肉強食的畫面使海洋潛伏著危機,這是對當時美國社會的象征——這里等級分明,并沒有公正、平等可言。有權勢者高高在上,而平民暴行則飽受愚弄。老人與大海之間形成了相互印證的關系。
鯊魚是冷酷、邪惡的象征,老人與鯊魚之間三天三夜的斗爭象征著人類對于幸福的渴望,人類的幸福是在與邪惡勢力斗爭中獲得的。文本中的鯊魚是作者刻意安排的角色,老人將馬林魚視為生命,而鯊魚的突然出現就是要分享他勝利的果實。鯊魚不斷地襲擊老人,最后,老人殺死了鯊魚。鯊魚象征社會中的邪惡勢力,它們的生活來源就是搶奪、破壞別人的幸福,而老人則是守衛幸福的象征。人類只有勇敢地與邪惡勢力進行斗爭,才會最終戰勝困難。
馬林魚的骨架是老人精神勝利的證據,是老漁夫勇敢面臨死亡和失敗的象征。老漁夫桑提亞哥在連續84天都沒有捕到一條魚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出海。經過激烈搏斗,老人獲得了馬林魚,但是在回家的路上卻又遭到了鯊魚的襲擊。他為了保護自己的勝利果實,與鯊魚展開了三天三夜的激烈搏斗,最后,馬林魚最終被吃光,留下的僅僅是一堆骨架。馬林魚的骨架實際上是老人精神勝利的象征,是老人面對死亡和失敗時對死亡作出的抗爭。
《老人與海》在洶涌澎湃的大海里展示了老人與海的一種抗爭。其實,漁夫這個人物本身并不是唯一的象征體,而是與漁夫一體的人類的品質。他們不屈服命運,與自然之間的抗爭是一種對于命運的奮進與抗爭。雖然馬林魚最后剩下了骨頭,但是在這場關于生存的斗爭中,老人的勇敢展示得淋漓盡致。所以,標題將人物和自然之間完美銜接,實際上是對永不言棄精神的贊揚與追求。
海明威是“迷惘一代”的代言人,他的作品提供的并不是比現實更為真實的社會,而是一個充滿了難以預測的危險與死亡的世界。《老人與海》是一個極為簡單的故事,但是海明威給讀者留下了極為寬闊的想象空間。
海明威在接受采訪時說,把不必要的東西刪掉實際上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并且他一直努力地在這樣做。這是他“冰川理論”的實踐。他文章的妙處便是可以在簡單之中感受到妙不可言的象征意義。這部小說從標題到細節,再到每一個人物都有著象征意義,這個文本實際上是一個寓言故事。
《老人與海》反映了作者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老人對于內心深藏的價值觀的強化和再現。作品蘊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對命運的關注,對人類非凡意志力和人格的贊揚,而這一系列關于價值觀的導向都是在具有豐富內涵的人物與環境設置中通過象征手法獲得的。讀者也在這有限的文字中讀到了耐人咀嚼的深層意蘊。
[1]周海艷.論《老人與海》中的象征手法[J].新西部:下半月,2010(7).
[2]楊玲.談《老人與海》中所蘊含的象征意義[J].魅力中國,2011(12).
[3]王文.《老人與海》中的象征意義[J].大家,2010(10).
I712.074
A
1008-178X(2012) 04-0092-03
2012-02-05
王國真(1978-),女,山東菏澤人,菏澤學院外國語系講師,碩士,從事英美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