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勇
(吉林師范大學大學外語部,吉林四平 136000)
淺談《麥田里的守望者》及其對當代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影響
韓國勇
(吉林師范大學大學外語部,吉林四平 136000)
美國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麥田里的守望者》是20世紀描寫叛逆青少年的杰作。霍爾頓的故事經久不衰,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巨大的影響。不同的人對此書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年輕人喜歡這本書,他們模仿霍爾頓的衣著、舉止、言行等各方面。但很多成年人不喜歡,他們認為這本書廢話連篇,一點好的影響都沒有。本文以精神分析理論為依據從多個視角剖析其間的諸多原因,及該作品對當代青少年精神世界成長的影響。
疑惑;反叛;醒悟;精神分析;“鴕鳥”心理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杰洛米·大衛·塞林格的經典之作,出版于1951年并成為暢銷書。《麥田里的守望者》對流行文化具有深遠影響,從叛逆這個基本主題到簡短的對話形式在斯科塞斯和塔倫蒂諾的電影中都有呼應,反映了社會異化的問題。這也從另一個層面表現了精神分析方面的同一性危機對其作品產生的影響。《麥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半個世紀后已成為現代經典,從禁書變成美國學生的必讀書目,并擁有世界級的影響力。青少年依然讀它,他們認同霍爾頓,他迷茫、絕望、可愛,而且反對虛偽;他們熱愛并模仿霍爾頓,而且像他一樣倒戴鴨舌帽已從叛逆變為年輕的標志被大眾接受。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了解霍爾頓的內心世界。成年人發現理解了霍爾頓就理解了青少年,理解了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現在,當年的青少年讀者現在正面對自己處于青春期的后輩,他們中的一部分正實踐霍爾頓的夢想,成為保護孩子的“守望者”,而這正是青少年精神分析方面所表現出的叛逆的原型。這也成為多年來許多記者試著找到霍爾頓的原型或采訪塞林格,批評家們仍對《麥田里的守望者》懷有強烈的興趣的原因。
從表面上看,這是個關于一個年輕人被迫轉學的故事,實際上,它是對人類個體如何理解自己作為社會人的探討。小說以富有生活化俚語的獨白形式呈現。不安分的16歲男孩霍爾頓·考菲爾德,成長于20世紀50年代的紐約(這一點與塞林格本人情況相似),因學習成績不佳于圣誕節期間被學校再次勸退,他不敢回家面對父母,便在紐約城過了三天。他想尋找自我,結束童年,便在夜總會過了一夜,和應召女有了個失敗的初次約會,第二天則和自己的女友在一起。此后,他溜回家,把自己的遭遇告訴妹妹,因父母回家又再次出逃,在老師家過夜時經歷了把他視為同性戀的騷擾。最后,他為了妹妹回了家,并接受精神分析。
要更深入地理解一部小說,就要知道它的時代背景。《麥田里的守望者》的背景是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首先,當時二戰剛結束不久,世界進入一個相對安定的時期。隨著美國經濟復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機器大生產給了工人更多自由。許多美國人成了中產階級,他們物質豐富精神空虛,這導致了大量心理問題。他們的精神世界急需提升。第二,雖然全球處于相對和平狀態,但潛在威脅尚存。二戰后,世界分為兩大陣營,蘇聯領導社會主義陣營,美國領導資本主義陣營,兩大陣營長期冷戰。該時期,反社會主義是美國的主要政策,言論自由受限。政治環境對全美產生巨大影響,許多民主人士遭到迫害,連美國教育也發生了變化,文學界則傾向于不表達作者的政治立場。第三,美國是個文化大熔爐,來自不同民族的人聚集在這里并相互影響。冷戰時期,世界變得更多元化。各種新思想層出不窮,人們的內在思想和外在環境都受到強烈沖擊。毒品、性、暴力、同性戀、商業文化、代溝、種族歧視、高離婚率以及其它社會問題嚴重破壞了青少年的純凈世界。同時,馬克·吐溫、海明威和菲次杰拉德的作品對塞林格這些年輕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文學界,霍爾頓是反英雄形象的典型,一個極其敏感的青春期少年,其性格與多數青少年相似,又有自己的特質。霍爾頓的童年衣食無憂,前程早由父母鋪設好,只要順著走,就可以一直過上流生活。進入青春期,霍爾頓自我意識覺醒。這是個痛苦的時期,他開始尋找生活的真相,一切不再美好,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世界充斥著虛假,人們都說謊。他希望信任、被信任,但他的愿望沒人理解,于是,他采取了行動:說臟話,穿著怪異,做瘋狂的事。他用叛逆反抗。世上沒有彼得·潘和夢幻島,誰都要長大。有些人有正確指導,他們可以順利度過轉變期,但霍爾頓不同,他迷失了,他無法適應這個虛偽的世界。最終,他崩潰了,接受精神分析,但這不僅是治療,還是他的逃避方式。他意識到不可抗拒的改變已經開始,并在心理上接受這一點,但他還沒完全準備好。
小說一開頭就表現出霍爾頓對周圍世界的反叛精神:“你要是真想聽我的故事,你頭一件想知道的可能就是我是哪里人,我倒霉的童年怎么過的,我爸媽生我之前是干什么的等等大衛·科波菲爾式的蠢話,老實說,我就沒打算講。首先,這些事讓我膩味,其次,如果我細說爸媽的私事,他們準得大發雷霆。”因此從精神分析的層面來看,小說一開頭就表現出霍爾頓對周圍世界的反叛精神。而這正是這部小說吸引讀者的幾個原因之一。塞林格在小說一開頭就讓主角用市井的口氣說話,奠定叛逆的基調,開辟自己在20世紀作家中獨樹一幟的風格。此外,小說喚起20世紀50年代美國人對價值觀的思考,把大眾的普遍觀點放到重要位置。作者借霍爾頓之口表達了對美國人癡迷于地位和外表的不滿。當我們誠實地面對自己時,我們會發現被自己壓抑的那些元素,正是作用于霍爾頓的力量,因此,這部發人深省的作品也是對人類生存狀態的警示。
霍爾頓是沒有父母輩的主流目標和順從態度的年輕人的代言人,可以想見,這種對社會和傳統美式價值觀的批判會迅速得到審查不通過的回應。自1954年起的幾十年間,《麥田里的守望者》的譏誚口吻、“反美”內容、臟話連篇飽受非議。盡管有這些爭議,還是有無數美國人閱讀了塞林格這唯一問世的長篇,毋庸置疑,爭議也起到了宣傳推廣的作用。在霍爾頓的心理戰中,他周遭的生活一如往昔,多數人都忽視了他身上正在生成的“狂人”因子,直到它們開始反叛社會常規。小說逐步讓我們深思社會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態度——社會是否有“鴕鳥”心理,把頭埋于沙中,故意無視人類的空虛?
我們在小說里最后一次見到霍爾頓時,他已結束了曼哈頓瘋狂周末,事情看上去并不鼓舞人心,但至少他有點想選個預科學校申請入讀,那會讓他有希望得到大學錄取。有人猜測他會上大學,而金錢方面的問題父母會替他解決。但安多里尼先生,霍爾頓唯一有好感的老師,則對霍爾頓的未來有其它憂慮。他覺得霍爾頓30歲時,會坐在酒吧厭惡每一個看上去在大學時代打橄欖球的人。或者,霍爾頓會接受足夠的教育去痛恨每個說“這是我和他之間的秘密”的人。最后,他設想霍爾頓會在辦公室向最近的速記員扔紙團。這些有吸引力的假設都不可能發生。這一切多少讓我們感覺到了他的頓悟。
《麥田里的守望者》給我們講述了一個20世紀50年代的故事,時至今日它仍未過時,因為反映的是一代代青少年共有的困擾。
貧困地區的青少年得不到良好教育,精神生活匱乏,精神世界不豐富;富足地區的青少年雖能受到優質教育,仍存在精神世界貧乏的問題。尚未成年的他們是非觀還不夠成熟,而來自電視、電影、網絡等媒體的信息極易影響他們的行為,其中有些信息不適宜青少年,也被他們接受,易導致不良后果。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人為過濾信息,而要把重點放在完善青少年是非觀上。
現在的世界仍是《麥田里的守望者》所描述的那個世界,青少年身處的環境急需改善。對貧困地區的青少年來說,要改善的不僅是教育,還有生活條件。充足的食物、潔凈的飲水、保暖的衣物、現代化的醫療設施等等都有待實現。
而富足地區的青少年則有其他問題要解決。高離婚率催生了大量單親家庭,單親家庭的子女缺乏父母中某一方的照料和影響,更易產生心理問題,他們是需要特殊關懷的人群。富足地區的青少年需要形式多樣的業余活動來豐富其精神世界。培養有益的興趣愛好也利于自我減壓。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最受歡迎的作品,小說的成功之處在于它塑造了霍爾頓這個反英雄形象,并生動刻畫了其精神世界的成長。本文以精神分析理論為依據,從多個視角剖析了作品對當代青少年的影響。作為關注人類天性的人道主義者,塞林格描寫了霍爾頓純潔世界的破碎,他代表這個虛偽世界的受害者,他的怪異行為既讓我們不舒服又充滿同情。霍爾頓希望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守護孩子們,防止他們落下懸崖。他警醒我們關注青少年,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同時也讓我們審視這個社會,思考它對青少年的影響。
[1]Coyle,William.The Young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e Initiation Theme[M].NY:The OdysseyPress,1969.
[2]Emra,Bruce.ComingofAge Literature[M].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1999.
[3]Erikson,Erik H.Love and Death in the American Novel[M].Penguin,1982.
[4]Kaywell,Joan F.Adolescent Literature as a Complement tothe Classics[M].Christopher-Gordon Publishers,Inc,1993.
[5]Salinger,J.D.“The Catcher in the Rye”[M]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51.
[6]Sebald,Hans.Adolescence:A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M].Prentice-Hall,1984.
[7]陳致遠.多元文化的現代美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8]朱虹.美國文學簡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9]黃云生.兒童文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10]蘇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I712
A
1008-178X(2012) 04-0094-03
2012-01-12
韓國勇(1967-),男,吉林蛟河人,吉林師范大學大學外語部講師,從事翻譯與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