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醫學院 謝陽陽 胡 晞
網絡課程就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教學活動的綜合,它是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1]。
醫學院校校園網絡經過最近十多年的大力建設與快速發展,已經逐步成為成熟、便捷的服務型網絡,許多高校還實現了千兆/萬兆核心校園網絡,網絡基本覆蓋全校的硬性基礎設施,這些都為高校進行教育信息化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特別是隨著一些商業化的網絡教學平臺在高校的推廣應用,如類似“天空教室”這樣的網絡教學平臺,為廣大教室創建網絡課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再加上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不斷推動,以及高校本科評估的條件要求,高校教師創建網絡課程、利用網絡課程輔助教學的熱情不斷高漲。但是,點擊這些網絡課程資源節點之后,再經仔細分析、推敲臨床專業網絡課程的資源、內容體系結構,特別是查看網絡課程的使用情況,就會發現還存在不少的問題。
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主要是Powerpoint形式的課件、教案的搬家和小部分出現的課程錄像,沒有充分利用網絡教學特點和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缺乏教學活動設計,缺少圖、文、聲、像的綜合運用和其他多方面互動交流表現形式。具體表現在:
所有網絡課程網站結構和功能幾乎完全相同,甚至有部分課程連主頁的圖片都未經替換,只是將自己的課件和教案添入。
這種設計缺乏對不同課程,不同學習群體,不同知識層次學習者的針對性,忽略差異性,用一套網站體系來囊括的話,難免就會顧此失彼,使學習者失去興趣[2]。
大部分網絡課程的教學資源呈現方式主要還是以ppt和教案為主,這樣對于原來對該領域不甚了解的學習者來說,就存在一定的難度,尤其是一些專業性強的學科,這些學習者需要相關知識的電子圖書館式的資源庫或普及知識的視頻。目前大部分網絡課程都沒有提供基于課程的詳細和全面的相關自主學習資源,學習者容易感到難以入手,影響了自主學習的效果。
僅有部分網絡課程開設了互動教學,在網絡教學中,教室與學習者、學習者與學習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減少,教師也不能通過觀察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情況,也不能得知學習者對授課方式、授課內容以及教材是否實用的評價。并且在開設了互動教學的網絡課程中,大多數還是將其作為考試和上交作業的平臺,缺乏反饋、評價乃至交流的信息。
大多網絡課程提供的習題只是單純的word文檔模式,沒有很好的利用網絡課程的優勢,僅僅是課堂作業的搬家,實用意義并不大。另一個問題是習題的質量有待提高,其中不乏錯題,重題。
立體化資源本應做為一個網絡化學習的強勢之處,但大多教師還只是簡單地上傳幾份word文檔或隨便加入一些資料,完全沒有將其便捷性和實效性開發出來,學習者難以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源。
筆者認為,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制作出的校園網絡課程,如果沒有學生去利用這些網絡課程資源輔助學習,再好的網絡課程也沒有任何意義。而這一點似乎沒有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在審查中,筆者發現許多網絡課程的訪問量少于500人次,其中不乏只有幾十次的。由此看出,網絡課程資源利用率還很低,學生缺乏使用網絡課程的積極興致,校園網絡課程在教學中還沒有起到理想中應有的作用,高校教學手段的改革效果也大打折扣。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校園網絡課程是信息時代高校課程建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這種模式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然而,從筆者參與溫州醫學院網絡課程建設檢查情況看,許多教師建設的網絡課程資源能夠輔助學生學習的僅有課件,其他資源很少,由此看出,部分教師根本就沒有理會網絡課程建設的本質,甚至有教師認為它是毫無幫助的,這種消極影響也可以從任課老師建設網絡課程的過程中體現出來,如部分課程連任課老師的資料都難以找到,有成績考核標準和師生互動的更是少,教師似乎覺得上傳一份大綱,幾張ppt和教案就夠了,就是網絡課程建設了。這種態度會直接影響學習者的興趣,低下的訪問量便是最直接的體現,長此以往,網絡課程不可能發揮出自己應有的作用[3]。
網絡課程的根本還是在于老師,因此要建設高質量的網絡課程,首先要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和網絡課程方面的理論培訓,轉變教師對新信息技術的態度問題,讓教師了解網絡教育并積極參與網絡教育。如果教師不能接受新的技術、新的事物,很難開發出高質量的專業課程,難以實行具有效率的網絡教學。特別應當普及使用相關軟件進行課程制作的知識。
網絡課程已經成為一種技術存在于教育教學相融合的實踐范例,是教師、學生在網絡技術下開展的教學交互與經驗共享。師生間的交流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交流,學生可以獲得疑問的解答,教師也能夠了解學生的當前學習狀況。但是從目前來看,師生間交流遠遠不夠,許多教師片面理解了網絡課程,認為只要把教案、大綱、ppt、習題和作業上傳到網絡課程平臺上,網絡課程建設的任務就算大功告成了,想學的學生自己去瀏覽就可以了,但在這樣“沒有感情”的互聯網學習環境中,學生可能會對網絡課堂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需要在師生互動模塊中傾注更多的心血,增進師生交流。另外,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設置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適當引導,使學生通過討論進行思辨性學習。
從檢查結果看,多數課程提供了與教學相關的課件、大綱等,但資源形式單一,多為文本資料,供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拓展性資源較少,資源豐富程度不夠。因此,需要通過開展多媒體技術培訓等方式,提高教師制作學習資源的能力,當然,這需要任課教師、媒體制作人員、技術開發人員的協同工作。
目前醫學院校許多的校園網絡課程成為了教材、教案、ppt的資料庫,教學內容多以靜態網頁方式展現,課程資源使用只能靠點擊,課程內容更新頻率也偏低,這種網絡課程難以體現網絡課程的優勢,反而容易使學生在這種“虛擬”的學習環境中,失去網絡學習的興趣。因此,網絡課程的使用過程中,要注意提高學生的主題參與程度,注意對學生訪問課程資源時的引導和幫助設計,提供豐富多樣的導航性明確的多媒體資源,創設有意義的網絡學習情境,引導學生主觀參與學習。
盡管醫學院校的網絡課程建設相較以前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師應當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和學生認知能力現狀,結合傳統教學經驗進行深入思考,在學習理論的指導下進行設計,并通過教師在課程開發過程中的創造性勞動來革新教學手段,更新教學觀念,提高網絡教學質量,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4]。
[1]李小敏.《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建設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
[2]方樹峰.淺析網絡課程建設中存在問題及改進意見[J].價值工程.
[3]謝印成.高校校園網絡課程建設與應用探討[J].人才,2010,7.
[4]侯鳳芝.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網絡課程建設與管理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