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景源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2012年我國經濟工作的主基調是穩中求進,就是穩增長、穩物價和穩社會大局。因為面對十分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就中國經濟來講,現在最突出的復雜性就是我們經濟下行的壓力和物價上漲的壓力并存。
從2011年開始,整個經濟處在下行的狀態。2010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率是9.8%,2011年一季度9.7%,二季度9.5%,三季度9.1%,四季度8.9%,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連續5個季度下降。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長速度2011年第一季度的增速是14.4%,二季度14.0%,三季度13.8%,四季度12.8%,2012年1、2月份只有11.4%。工業增長速度也是處于下行的狀態。
發電量是宏觀經濟最重要的一個指標,2011年12月我國日平均發電量是130億千瓦時。到了2012年1、2月從130億千瓦時降到120億千瓦時。粗鋼的產量2011年6月份是200萬噸,也在往下掉。2011年12月底,水泥的日產量是565萬噸/日。到2012年1、2月份降到360萬噸/日。
用支出法來看經濟也是很清晰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投資、消費、出口的拉動力都遇到了新情況和新問題。2011年1月份中國出口增長37.7%,到了2011年12月是13.2%,2012年1、2月份是6.9%。所以可以看到外需處在下行的狀態,從而也導致了我們整個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了下行。
然后看投資,投資是分三塊,基礎設施投資,企業更新改造擴大再生產的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基礎設施投資過去是整個投資當中增長幅度最高的,都是20% ~60%的增長,特別是2008年、2009年為了戰勝世界金融危機投入了幾萬億的投資,投放在鐵、公、基。但這個基礎性投資增幅到2012年1、2月份是-5.4%。所以,投資增長速度回落得這么大,會使整個經濟下行。
企業更新改造投資,2011年還是不錯的。但是我們企業更新改造的動力不足,致使創新和技術進步的動力也不足。2012年1、2月份這塊投資也出現了回落。當然,這塊投資跟改革也是有關系的。所以我始終講打破壟斷,應該用適當的競爭來推動技術進步,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
中國經濟10年來有這么好的發展,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的消費結構升級進入重要階段。2000年之前中國人消費主要放到衣食上,2000年以來,中國人的消費更多是轉到住和行。這個消費結構升級對中國宏觀經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我們走到了由衣食向住行階段升級這個歷史時期,所以兩大產業業績輝煌,一個是汽車,一個是房地產。這兩個產業產業鏈條長,相關行業多,對整個經濟增長的拉動大。比如汽車行業可以拉動150多個相關行業。一部汽車就是幾噸鋼鐵,可以拉動鋼鐵行業;一部汽車就是電子產品的集大成,所以拉動了電子行業;汽車的玻璃可以拉動玻璃工業,汽車的輪胎拉動橡膠工業。這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各省誰當省長,誰抓汽車,我們現在31個省市自治區,除了西藏都生產汽車。所以中國的汽車行業神話般發展。1978年我們的年產量是15萬輛。10年前我們加入了世貿組織,下了很大的力氣談汽車工業,怕受到沖擊。加入世貿的時候,中國汽車年產量是200萬輛,誰預測到10年后從200萬輛上升到1800萬輛,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中國汽車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成為世界第一,沒有一個人預測到,于是問題就出來了。
一是堵車。現在中國的堵車已經堵到了縣城。到處停車難、行車難。二是空氣污染。現在大城市的空氣污染中汽車排放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三是能耗,這十來年我國新增加的煉油能力都被汽車給喝了。這么多的問題出來,北京開始搖號,上海開始拍牌照,一個牌照現在是5.8萬,已經頂一輛車了。這些對汽車工業都有影響。比如說2011年中國汽車日產量是5萬臺,2010年12月日產量是6.3萬臺,一天掉下來1.3萬臺,再把汽車相關150多個行業算進去就推出來為什么經濟下行了,汽車是一個問題。
再說房地產業,它是重要的支柱性產業,這個產業也是上游拉動鋼鐵、建材、水泥,往下拉動家電、家具,一直關聯到紡織品。還影響到就業,跨省流動的農民工中男性的一半在建筑業。小平同志1979年講過西方國家把建筑業作為支柱產業是有道理的。說這個產業重要,越重要、越支柱就得越健康。但我們的房地產業是不健康的,不健康的標志是房價瘋長。這次調控之前,在北京買房子已經沒有看房這個階段了,所以這確實是瘋了。
房價瘋長的原因一是有相當數量的投資和投機的資金進到里面了。這么多錢進入,就推高了房價,就導致了真正需要房子的人買不起,買得起的還不住,結果造成資源的閑置浪費。這樣經濟問題又演化成社會和民生問題。現在顯然最管用的辦法就是限購,限購的本質就是阻止投資和投機的錢進來。二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地方政府賣地的錢和預算內收入基本上是1:1了,有的地方更高,助長了房價。這還是制度的問題。
對經濟下行要有兩個認識:
第一,這不是壞事。這次兩會定的是7.5%的增長目標。2005年到現在一直定在8%。當初定8%的目的是給大家一個信號,中國經濟主要矛盾不是速度問題而是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問題。結果給了這么多年的信號,沒有一年低于9%的,2007年達到了14%。這回定到7.5%,確確實實就是希望給我們一個更強烈的信號,就是一定要把經濟工作的著力點放到結構調整和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經濟增長速度過快,甚至過熱,會一再貽誤結構調整的時機,這是大事。
第二,適度回落也有助于我們穩物價。物價問題大家是高度關心的,2011年特別是上半年是一路攀升。2011年我們目標是4%,實際上是到了5.4%,群眾反響特別大。上漲存在結構性的特征,主要是食品類的增長,這些東西都是每天、每個人都要消費的,波及面廣。肉禽類占了CPI上漲的60% ~70%。2011年下半年物價增速是回落,2012年2月份的物價指數回落的幅度相對大一些。但2012年仍會有挑戰,物價當中導致通貨膨脹的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2012年4%的期望是有可能的,不會像2011年那樣沖高,但是結構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即使總指數不高,但對民眾的沖擊還是不小。所以還是要把穩物價作為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目標。
穩增長、穩物價、穩社會大局,重要的是前兩個,如果說經濟增長穩定了、物價穩定了,社會大眾自然就穩定。盡管我們說物價適當回落,但也不能再往下掉。歷史的教訓我們仍然記憶猶新,2008年、2009年中國經濟季度增長最多的時候掉到6.2%,當時15%的企業關門倒閉,20%的企業減產,上千萬人失業,所以還是要穩住。
穩是三穩,穩中求進,進主要以改革開放作為動力。所以穩中求進還是要在結構調整上、在改革開放上下更大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