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暢
(云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
2000多年前,“南方古絲綢之路”開拓了一條從四川至昆明,經大理、騰沖進入緬甸,再到印度,輾轉西亞,從而通向非洲和歐洲的商道。加強了當時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同時也繁榮了世界市場。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開辟了一條起于印度阿薩姆邦,經雷多進入緬甸的公路,把盟軍在印度洋港口的戰略物資運到云南后再轉至國內各戰場,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十分注重面向太平洋的東部開放戰略,但隨著我國日益強大,美國和周邊一些國家開始逐步對我國形成包圍態勢,企圖遏制我國發展。隨著我國國際貿易規模日益擴大和貿易結構不斷優化,需要不斷拓展國際市場空間,擴大向西南的開放,面向印度洋沿岸國家的開放已成為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不管是西方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受到了嚴重影響。我國持有的巨額美元資產大幅縮水,國內資本市場出現大幅下挫和持續低迷。國際貿易環境的惡化致使我國出口導向型產業受到較大打擊。近年來,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許多國家經濟增速放緩。與此同時,歐洲等許多國外企業開始向我國進行產業轉移,中國西南地區受到外商普遍關注。中國周邊的東南亞及南亞國家普遍處于發展中或發展落后狀態,也需要與中國進行更多維度的經貿往來。
1.對云南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升級,促進云南較好較快發展
2010年云南省GDP完成7220.14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105.81億元、3223.93億元和2890.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7.3:41.9:40.8調整為15.3:44.7:40.0。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GDP實現397983億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10.2%、46.8%和43.0%。根據“配弟—克拉克”定理,第一產業比重在10%以內,第二產業的比重轉為相對穩定或有所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或者相對穩定,則該國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我國整體產業結構已逐漸接近工業化后期階段,云南與全國經濟發展水平及產業結構狀況相比,產業結構存在不合理性及低效性,導致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
擁有鉛、鋅、鉈等礦產資源的云南以有色金屬開采和冶金業為主,而東南亞、南亞等眾多國家也是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但由于其綜合實力不足,資金缺乏,人才技術落后,許多資源未得到合理開采和利用。云南在“橋頭堡”戰略的支持下,可獲得國家資金扶持,利用云南區位優勢,打通面向東南亞及南亞的國際通道,從而吸引中國東部發達地區的資金、人才和技術,承擔國外尤其是歐洲發達工業國家的產業轉移,引進易于形成產業鏈、高附加值及創新能力強的高科技項目。與此同時,云南為我國開辟了一條新的西向貿易通道,為我國其他各省區及沿線國家的全面合作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平臺。借助政策和平臺優勢,云南可不斷吸納國內外的先進技術和人才,對當地產業進行更新換代,活躍中高端人才市場,利用東南亞及南亞兩個市場進行技術開發合作。
2.與東南亞及南亞區域的經濟合作可輻射周邊經濟,促進我國與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
云南省位于我國西南邊陲,與國內的經貿往來存在交通不便和成本過高等缺陷,但它與東南亞及南亞地區接壤的地理優勢為云南對外貿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以旅游為例,據云南旅游局統計,截至2011年11月云南省接待海外入境游客700.37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達14.08億美元。東南亞及南亞諸國也是旅游文化勝地,但這些國家由于本國旅游消費能力有限,需要像中國這樣人口數量大和經濟消費能力強的國家提供更大的旅游消費市場。現已形成中越、中老、中緬臨時過境游等旅游線路,此外從云南的保山至緬甸密支那,再至印度北部雷多的中印公路北線使得從昆明到雷多僅需十多個小時。同樣,印度、緬甸、尼泊爾等國政府也非常重視旅游業的發展。據尼泊爾《共和國報》報道,中國旅游者正在迅速成為尼泊爾境內游客中消費最多的人群之一。因此,云南作為中國與這些國家的通道,不僅能推動云南旅游業的發展,還可使云南作為游客集散地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活躍周邊國家旅游市場,實現我國和鄰國共同的經濟利益。
3.有利于帶動我國經貿發展,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東南亞及南亞一些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如老撾和尼泊爾;有些已擁有相對成熟的工業基礎,如泰國和印度。云南“橋頭堡”戰略的實施,將這些地區通過多種合作機制緊密聯系起來,一方面可發揮云南地區的經濟優勢,另一方面可在經貿合作中引進高新科技產業來彌補自身不足。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金融產業和出口貿易受到很大影響。相比之下,東南亞及南亞各國則處于穩步發展階段,云南與其合作將繁榮金融業及出口業。據統計,云南省2010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133.68億美元,對東盟進出口45.75億美元,對南亞進出口9.31億美元。2011年6月9日,中老本幣跨境結算啟動,富滇銀行推出老撾吉普兌人民幣的匯率。此外,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在近年來不斷加強,昆明通過舉辦昆明進出口交易會來加強對外經貿往來,強化與東南亞及南亞國家之間的金融交流與合作。
1.有助于開創次國家政府外交的新局面,為當前我國外交帶來新思路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上升,中國的外交政策日益成為牽動整個國際格局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外交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捍衛民族尊嚴和利益方面功不可沒。目前國家利益的重心開始由傳統安全問題轉向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等領域。2011年年初,一位突尼斯青年自焚,引發了西亞北非的社會大動蕩;在歐盟經濟體內由希臘發生的債務危機引發了“歐債危機”,使得遭受全球金融危機沖擊的世界各國再次放緩了經濟復蘇的步伐。此外,挪威槍擊案、倫敦騷亂等事件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可以看出,非傳統性的安全問題關系國家安全,同時也不再是暴力、戰爭所能解決的。因此,國家作為傳統意義上的主權代表在國際上的作用已初現局限性,而各國地方政府在與外界進行經濟、文化、教育、環境等多維度的交往中逐漸發揮作用。
云南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礦產資源,與東南亞及南亞國家和地區情況相似,而在利用這些資源帶來可觀經濟效益的同時,對環境的日益破壞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所以在致力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面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亞洲最重要的國際河流之一——瀾滄江-湄公河,2010年在下游出現干涸現象,引發該河流經國家對我國不滿。過去國與國之間單獨訂立雙邊條約或者多邊條約與合作機制,目前已難以滿足其他相關國家的利益訴求,且有可能造成國家間沖突,很難實現跨國性的共同保護和開發利用。為促進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云南積極與區域內國家建立有效的長期合作機制,推動我國與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生態環境建設合作,逐步實現區域內資源、環境和人口的可持續發展。“金三角”是傳統的毒品源,流入中國境內的大部分毒品經云南進入內地。云南與緬甸、泰國等國家在打擊毒品犯罪上協同作戰,聯手進行跨境打擊販毒行動。在科教文化、醫療衛生等領域云南與東南亞、南亞國家也進行了密切合作。截至2011年9月已有1.5萬留學生來到云南,其中東南亞及南亞留學生占六成以上。云南作為地方政府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條件,更靈活、便捷地開展對外交往,能夠更切實際地與中央政府交換信息和意見,為我國外交打開新思路。
2.有利于維護我國周邊地區的和平穩定,為我國和平發展創造良好周邊環境
以越南為例,中越關系從1991年正常化至今,雙邊關系整體發展良好。近年來,越南逐漸加入到中國南海問題的爭端中,中越關系出現僵局。云南與越南山水相連,擁有1353公里的邊界線,在云南“橋頭堡”戰略下,越南將是云南對東南亞開放新的戰略重點。云南與越南在經貿、農業、文化等方面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合作性。滇越近10年的貿易平均增幅達到27.01%,比全省對外貿易平均增幅高1.95%。2009年以來滇越貿易快速增長,到2011年貿易總額達12億美元,中國現為越南第一大貿易伙伴。2004年中越達成協議建立“兩廊一圈”,2009年建立“中國紅河—越南老街經濟合作區”,使得滇越跨境經濟合作得到深入發展。
越南1987年開始推行“革新開放政策”,經過多年來的革新開放,國家工業的大力發展,對能源、電力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自2004年9月25日我國第一條跨越國境的110KV變電站開始向越南老街輸電以來,目前云南電網已有3條110千伏線路和2條220千伏電壓等級輸電通道,分別向越南老街、河江等北部六省供電。
越南經濟發展缺乏足夠的資金,工業技術相對我國落后,而我國云南在礦業開采、交通通訊、輕紡工業等領域有適合越南的工業制造技術。云南與越南都是農業資源豐富地區,具有低成本利用周邊地區農業資源的區位優勢。云南建立了完善的農業科研、技術推廣和農業教育三大體系,農技隊伍有一定規模,培養了大量農業技術性人才。云南可向越南輸出已成熟的技術及設備,如2007年越南農業部正式下文批準中國“云光14”雜交水稻在越南北部大面積推廣種植,使其成為越南引進的3個不受進口配額限制的中國雜交水稻種子之一。因此,中越關系雖受到負面影響,但通過加強接壤地區在經濟、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增強雙方的政治互信和提高經濟依存度,通過云南“橋頭堡”戰略開展與越南的交流合作,緩和中越關系的緊張局面,促進中越及周邊鄰近國家的經濟發展,創造中國周邊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既具有戰略意義,又具有現實意義。
通過云南“橋頭堡”戰略,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資源,承接中國與東南亞及南亞的經濟和政治關系,使云南成為生產與流通、產業與市場、經濟與文化、貿易與服務等一體化的重要樞紐地區,不僅能夠推動云南本地經濟的發展,而且能夠輻射中國周邊國家,使得這種相互促進、緊密聯系的需求關系、經濟關系、社會關系和國際關系處于良性循環發展之中。
[1]楊杰.建設我國向西南開放重要的橋頭堡的思考[J].保山學院學報,2010,29(6).
[2]云南省統計局.云南省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1-04-20.
[3]李麗莎.云南省與全國產業結構的比較研究[J].商業經濟,2011(3).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1-02-28.
[5]肖朝霞.基于橋頭堡戰略的云南邊境地區與南亞區域旅游合作的分析——以保山市為例[J].商業經濟,2011(8).
[6]云南省統計局.云南省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1-04-20.
[7]金燦榮,董春玲.中國外交現狀與發展戰略[J].當代世界,2009(9).
[8]陸忠偉.非傳統安全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
[9]陳志敏.次國家政府與對外事務[M].北京:長征出版社,2001.
[10]成漢平.越南:爭奪南海最囂張[J].世界知識,2011(22).
[11]陳剛,程敏,李繼云.中國云南和越南西北邊境四省合作發展機制研究[J].經濟師,2011(3).
[12]陳洪堤,徐開榮,譚瓊華.云南與越南農業科技合作現狀與評價[J].云南科技管理,20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