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福華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200135)
學術界對于“國際化”的定義一直存在爭論。就現有的理論文獻來看,對于“國際化”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1.認為國際化是一種在外國市場的投資模式,可以用理性的外部化、所有權和區位優勢的經濟分析來解釋(Williamson 1975,Dunning 1988)。2.國際化是一個持續的演進過程(Melin 1992),公司隨著知識和市場投入的增加而提高國際參與度(Jollanson&Vahlne 1977)。3.國際化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公司逐漸認識到國際交易對于公司未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并與其他國家建立和執行貿易(Beamisll 1990)。除了這幾種觀點外,多數學者用國際化來描述一個企業或集團的外向型經營活動。
國外對于“國際化動因”問題已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有傳統的壟斷優勢理論、內部化理論、維農的跨國企業產品周期理論、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模型、鄧寧(Dunning)的經濟發展五階段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以及切合比較優勢理論和貿易投資相互關系理論。最新的企業國際化動因理論主要從管理者個人特點、規模效應和資源限制等角度來分析。從管理者個人特點角度來看,認為管理者的教育經歷、接受能力、是否具有全球視角和國際經歷都是推動企業國際化的原因(McDougall&Oviatt 1991)。從規模效應來分析,認為企業為了達到規模經濟,達到更低的成本和價格,在更低價格時達到更高的質量,以及面對國內市場不景氣時,企業會進行國際化(Coviello&McAuley 1999)。從資源限制來分析,有學者認為國內有限的資源會促使中小型企業向外尋求資源,而且國外的合作伙伴也會向企業提供其他的資源(Grant 1991,Fay 2002)。Christopher Bartlett等人則將企業國際化的動因分為傳統動因和新興動因。傳統動因包含三種,分別是“獲得關鍵要素供給的需要”,“尋找市場”和“獲取低成本生產的需求”。新興動因也分為三類,第一類動因包括經濟規模擴大、研發投資激增和產品生命周期縮短等;第二類動因是全球審視和學習能力;第三類動因是跨國公司比國內公司更具有競爭優勢的好處迅速地顯現出來。
我國企業開展跨國經營的時間較短,國內學者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時間也較短,近年來相關研究呈增多趨勢。主要運用FDI、階段模型和網絡視角三種國際化理論研究中國企業國際化相關問題。
企業國際化有內向型國際化和外向型國際化兩種方式。按照企業的主導戰略類型進行分類,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又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一是進行海外直接投資,在海外設廠,使生產本地化;二是直接出口自有產品;三是海外并購;四是貼牌出口。前三種國際化戰略可以代表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國企業多采取組合戰略進軍海外市場。
由于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進入我國市場,對我國企業構成了很大威脅。由于我國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后也令國內企業備受壓力。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地來自于國內市場,內向型國際化已成為我國企業國際化戰略的首選,主要方式包括:
1.中外合資合作經營
中外合資經營,是指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按照共同投資,共同經營,共負盈虧的原則建立有限責任公司,屬于股權式企業。中外合作經營,是指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按照合同章程,合作各方各自提供合作的條件而形成的企業,屬于契約式企業。
2.特許經營
特許經營指特許者以特許經營合同的形式,將自己所擁有的商標(包括服務商標)、商號、產品、專利和專有技術及經營模式等授予被特許者使用,被特許者按合同規定,在特許者統一的業務模式下從事經營活動,并向特許者支付相應的費用。通過這種方式,授權方不需要支付大量的資金就可以較快地擴大經營規模,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較高的受益。而被授予方則可以利用授予方的商標、品牌和技術等迅速擴大影響,開拓市場。雙方達到互利共贏。
我國企業也要適時采取外向型國際化戰略,可以通過進出口商品、許可協議、并購、合資以及建立新的全資子公司等方式進入國際市場。我國企業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選擇適合自己的國際化方式。
根據國內外關于企業國際化的動因研究可知,企業國際化通常是為了獲得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比較成本優勢和減少交易費用等。我國企業走國際化經營道路的動因,很多如海爾、華為等民營企業的國際化,與企業家精神和企業文化就有很大關系。我國企業國際化的主要動因有如下幾種:
1.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業經營以營利為目的,成功的企業往往具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嗅覺,以企業的未來發展為出發點確定如何國際化經營。雖然初始階段企業可能會面臨許多競爭壓力,但是從長遠來看,企業要想做大做強,走國際化道路是更好的選擇。
隨著企業的技術和產品創新,企業規模的擴大,國內市場難以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這需要企業走向國際市場。企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可以獲得規模效應和學習效應,繼而提高經營效率,獲得更長遠的發展。
2.轉移過剩產能,延長產品生命周期。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很多企業獲得了持續快速發展,在諸多領域都已開始出現產能過?,F象,造成國內相關企業的過度競爭,而且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企業國際化既可以發展實用技術,解決就業問題,增加國家財政收入,還能緩解國內資源環境壓力,盤活國內過剩產能,促進國內企業的轉型升級。
3.國家政策的鼓勵。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鼓勵企業走向世界,要“引進來”,更要“走出去”。國家對一些企業的國際化給予鼓勵和支持,出臺了相關的扶持政策,使企業加快了國際化步伐。
4.企業家精神。企業家通過超強的洞察力和敏銳的判斷力,在對技術、國際國內市場和公司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制定公司愿景及戰略。企業的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時,企業國際化成為企業家的通常選擇。他們通過捕捉國際市場的商機和挖掘資源,以合適的方式開始企業國際化經營。
5.規避匯率風險。企業“走出去”,不僅可以有效規避匯率風險,而且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完成海外直接投資,以獲取相關資源,國際化就成為我國企業重要的戰略選擇。
盡管我國的企業國際化經營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我國企業也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
我國國際化經營的企業可以劃分為幾大類:第一大類主要集中在一些資源密集型以及勞動密集型行業,如紡織品、家電、煤炭、輕工業、建材和有色金屬行業等。由于我國的自然資源及勞動力資源具有比較優勢,因此這些企業也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其生產能力較強,出口產品數量較多,市場份額較大。第二類主要是生產機械、化肥、農藥、鋼材、成品油、輪胎制品、機電一體化設備、農業設備等產品的企業。由于我國的鋼鐵資源較豐富,鋼產量比較高,因而相關的生產機械設備、農業設備企業具有一定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第三類企業主要集中在一些對技術、資金和管理水平要求較高的產業,如汽車制造業和服務業等。這些企業屬于資金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企業,而我國不具有資金優勢,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也比較低,服務和管理水平也趕不上發達國家,因而這一類企業相對來說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比較弱。
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競爭優勢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素成本的比較優勢。主要表現在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以及一些資源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我國人口眾多,具有勞動力成本低的比較優勢。此外,土地成本比較低,但技術和資本成本較高,不具有比較優勢。
第二,后發優勢。我國企業在模仿創新方面具備較強實力。在“干中學”,能夠較快地掌握他國的一些科研成果和管理經驗,從而降低研發成本。通過引進模仿,消化吸收并進行再創新,取長補短,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積極開展國際化經營。
第三,市場優勢。我國很多企業實施國際化經營面臨的是成熟的國際化市場,從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來看,我國很多企業出口或者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產品一般都處于標準期或成熟期;從生產要素構成來看,很大一部分屬于非熟練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均利于企業的國際化。同時,從世界經濟及國際市場發展趨勢來看,我國以微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1] 文麗顏.華為的企業戰略[M] .海天出版社,2007.
[2] 薛求知,朱吉慶.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動因、戰略與績效——一個整合性分析框架與例證[J] .上海管理科學,2008(1).
[3] 王宏新,毛中根.企業國際化階段的理論發展評述[J] .上海經濟研究,2007(2).
[4] 譚斌賢.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國際化戰略探析[D] .西南財經大學,2007.
[5] 李婧.華為的蛻變——構建跨國營銷、研發戰略[J] .經營與管理,2005(12).
[6] Volkswagen AG.Volkswagen Chronicle [M] .Wolfsburg,2008.
[7] [美] 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 .商務印書館,1990.
[8] 孫新雷.國際經濟理論與政策[M]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9] [日] 小島清.對外貿易論[M] .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
[10] 肖祖鋌.挑戰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與中國企業[M] .金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