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薇
(河南經貿職業學院,河南鄭州450002)
目前,高職院校已經普遍認識到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是提升辦學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所面臨的重點和難點,一些高職院校在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模式兩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1.從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出發,以就業為導向,加快專業改革與建設。主要體現在:高職院校及時跟蹤市場需求變化,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設置和調整專業結構,加強專業教學標準建設。同時,與勞動、人事及相關行業部門密切合作,逐步構建專業認證體系,使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建立職業技能鑒定機構,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推行“雙證書”制度,從而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2.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近5年來,高職院校普遍積極推行訂單培養機制,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與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引導建立企業接收高職院校學生實習的制度,加強學生的生產實踐能力。
1.高職院校雖然理論上采用橫向為主的模塊式教學體系,強調技能進課堂,明確實驗、實訓、實習三個環節,但受制于傳統的教學理念和學科知識本位的影響,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沒有從教學方式和課程導向上真正轉變傳統的單一學科教學模式。
2.由于教育部大力倡導推行工學結合,一些高職院校給所有的課程都貼上了“工學結合”的標簽,要求所有的課程都要進行工學交替,套進任務驅動和項目導向的模板進行教學。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進行工學結合課程開發取得較好效果,而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由于不適合或不完全適合進行工學結合課程開發而事與愿違。
選擇課程改革專業時必須審慎、科學、可持續,關鍵是考查其人才培養目標指引下所開設的課程是否具有改革的可操作性,其改革成果是否具有可對比分析和參考性。例如,有些專業的培養目標與社會考證對接,主干課程全部為社會考證課程,如果強行進行課程改革,會致使學生失去考取證書的優勢。而有些專業雖然近年很熱門,各大院校爭相開設招生,但辦學歷史短,招生人數少,甚至有些專業至今還沒有畢業生,那么就不能作為課程改革專業,因為其根本不具對比性和可參考性。因此,課程改革專業的選擇必需具備班級多、學生人數多、課程改革受益面廣等特點,并且該專業是以專業技能為基礎,有利于提升學生專業綜合能力,專業覆蓋面大、輻射力強,改革成功經驗便于在其他專業中推廣。
課程改革的精髓是課程體系的重構。新的課程體系應該由學科課程、技能課程和項目課程組成。其中項目課程是核心,技能課程是主干,學科課程是基礎。新的課程體系應該包括公共課程模塊、知識課程模塊、項目課程模塊和技能課程模塊。其中,公共課程模塊涉及公共基礎知識,多為學科課程,不適于課程改革。改革的重點應放在專業主干課程,其關鍵在于以“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構建課程內容。新的課程體系不僅要“改面”還要“改里”?!案拿妗笔侵鞲蓪I課名稱的變化,例如,“專業基礎知識”類課程的名稱可以改為“專業基礎能力與應用”?!案睦铩敝傅氖窃谥R課程模塊中滲透崗位實務工作的要求,不僅學習基本要素與理論,還要夯實基礎應用能力;通過項目化課程模塊強化職業標準要求,不僅學規則和操作,還要培養學生在不同崗位的實務處理能力,達到所學知識與實際崗位需要相一致的效果;通過技能課程模塊在繼續原有實訓的基礎上,擴大實訓外延,真正實現實訓教學過程和未來崗位工作過程的統一。
教學模式是課程改革的方法與手段。近幾年“411”教學模式盛行,“工學交替”以及“嵌入式”教學模式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在課程改革中可以繼續沿用。以任務和行動為特征的企業生產過程決定了職業學校的教學過程也應以任務為引領、以項目為導向,以利于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企業崗位勝任力的培養。與此同時,“工學交替”以及“嵌入式”教學模式等應用到不同的課程中需要具體分析,認真制定課程改革方案,不能一刀切,更不能一勞永逸。
1.繼續鞏固和加強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單位是課程改革必不可少的外部支援,不僅可以為學校提供校外實訓基地,還可以提供實訓指導教師,通過合作加強聯系的同時,便于進行課程改革校企合作研討和崗位分析。實踐證明企業、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工作崗位分析,即企業提出要求,學生對應不足,反饋給教師進行有的放矢的課程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2.建設實踐型師資隊伍。課程改革的最大動力來源于教師。加強專職教師的掛職鍛煉,吸收企業一線人員做兼職教師,讓教師真正具備“雙師”素質。教師只有參與課程開發,才可能對新課程有深刻理解,才能按照新課程的理念施教,從而使培養出來的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工作能力得以提高,縮短了學生頂崗實習的時間,并在就業中突顯優勢。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廣大教師參與課程改革,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如解決工作量計算不足、成果不能用于評定職稱等問題,同時指導和幫助教師及時將課程研究與開發成果提煉、轉換和實現以充分調動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積極性。
3.保障校內實訓條件。課程改革需要高職院校領導和教學管理部門的全力支持,尤其是提供資金、時間與場地等方面的保障,加快建設校內實訓室,保證實訓室的順利投入使用,在教務管理中科學安排實訓室的使用時間和場次,這樣才能使技能教學進入課堂并落到實處。
[1] 張新啟.職業教育需要有跨界思考[N] .中國教育報,2011-11-11.
[2] 虞楷,路海萍.中國高職教育課程模式現狀及其發展走向[J] .學理論,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