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賢傳
(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安徽銅陵244000)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辦學方針決定了實踐教學在高職教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營銷類專業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與現實要求不相適應。高職院校應該積極開展“校企匹配、工學結合、二元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加強營銷專業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從而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
長期以來,由于實踐教學存在組織難、實施難的問題,很多學院領導擔心在校外實踐教學過程中出現人身風險,對組織校外實踐活動顧慮重重,或是表面積極,真正實施起來積極性卻不高。同時,學校的“官本位”現象比較嚴重,系部在實踐教學計劃安排上也缺乏相應決策權;高職學生的紀律性較差且校外實踐教學較為辛苦,而有些學校對校外實踐教學的補貼力度不夠,致使教師會多安排一些理論課以盡量減少實踐教學的環節和課時。在推行“工學結合”的過程中,即使安排了崗位實習,也僅是一些參觀之類的活動,合作的層次較淺。致使學生只懂理論而不懂具體的營銷實踐活動,從而使實踐教學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實訓基地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
1.經費投入機制不健全,缺少在實訓教學基地建設和長遠發展規劃指導下的經費投入機制,使實訓教學基地的建設難以進入良性循環。
2.由于實訓基地建設模式老套,社會服務功能不健全,對企業的吸引力不強等原因,導致不能充分調動政府和企業對基地建設的積極性。實訓教學基地建設缺乏多渠道籌措資金的能力,經費來源單一。
高職院校除了把營銷專業培養成特色優勢專業外,還要積極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因為全面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對實訓基地的建設和發展至關重要,它是進入示范院校建設行列的必要條件,也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和培訓體系仍不完善,需要進一步打造為社會服務的辦學環境,“校企共育”的人才培養機制尚未完善,專業建設與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尚未緊密結合。要成為為社會服務的基地、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抓住政策機遇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就要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切實提高畢業生就業對接地方經濟建設的能力。
目前,營銷實訓基地在建設及運行過程中缺乏良好的運行管理機制和相關制度保障,實訓基地形同虛設。基地管理制度的缺失及運行機制的不合理容易導致設備的利用率低,并出現實訓基地的硬件設備一流但實際運行效果一般的現象。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相關專業實訓基地的資源進行相互整合,例如,機電產品營銷課程需要機電專業實訓基地的資源,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名合格的機電產品營銷工程師,但實際情況是實訓基地分屬各系管理和使用,各系之間又缺乏有效溝通,往往各自為政,致使現有的存量資源不能很好整合。有些院校甚至將同一個學科實訓基地分屬多個教學部門管理,導致重復購置設備等,造成資源浪費。一支具備良好科學管理素質的技術與管理隊伍還沒有建立起來。
營銷實訓基地的教學要從傳統的課堂灌輸向“教、學、做”合一的情境教學模式轉變,構建并實施“產業+企業+專業”校企共建專業模式。營銷實訓基地的建設要改變傳統的淺層次上的校企合作模式,學校與企業之間要深入開展從招生到就業的全方位合作,包括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教學過程、實訓基地、頂崗實習以及考核評價等方面的合作。校企合作要深入下去,必須建立互惠共贏的利益機制,學校要幫助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要企業犧牲效率和利益來滿足學生頂崗實習的需要,真正把職業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到企業價值鏈中,最終使校企合作發展成為校企一體。在具體操作中,可以在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的指導下,由一個學校或者幾個學校與若干個企業組建一個“職業教育集團”,制定集團章程并規劃集團的實施方案等,這樣更有利于整合資源,充分調動企業承擔人才培養的社會意識,用這種有效利益機制去激發企業投身職業教育的熱情,實現優勢互補,謀求多贏。這也是實現職業教育為經濟服務、走產學研結合之路、推動職業教育向規模化方向發展的必然要求。
很多高職院校傾向于擴大實訓基地規模,但在發展速度提升與規模擴大的同時,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可度依然很低。歸根結底是高職教育沒有很好地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經濟。營銷實訓基地要構建完備的社會服務體系,主要應加強面向社會的技能培訓,科研與技術服務,農民工、下崗工人再就業培訓等,增強綜合社會服務能力,提高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可度。
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僅依靠外部資助很難維持實訓基地的正常、持續運行,因此實訓基地必須找到一種自我“謀生”的生存模式。服務社會就是一種可行的嘗試,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參與實踐操作的機會以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而且能夠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以減輕學校的資金壓力。經營性實訓基地可以體現社會服務的功能,如幫企業培訓員工,為下崗工人、農民工提供免費培訓等,從而產生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為此,很多院校都開設學生超市、實習酒店等
通過這些措施,鍛煉了“雙師型”師資隊伍,切實有效地推進了教學改革,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養。但是這些措施都是傳統“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具體實踐,未能有效調動政府的積極性,因此必須創新建設模式,可依托高職院校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集中、教學設施齊備的優勢與當地政府積極聯系和溝通主動搭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服務平臺,同其它專業一起建立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中心,大力培養各類技能型人才,滿足所在地區現代產業的發展需要。實訓中心應以公共性、公益性和先進性為功能定位,主動服務地方經濟,輻射周邊地區。首先,適應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要求,開展企業職工技能提升培訓,培養急需的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其次,開展所在地高校畢業生的技能訓練以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知識技能型人才。實訓基地不再是單純的學院實訓基地,而成為開放性和公益性的社會公共產品,為當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人才支持,成為產業升級的助推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既增強了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又通過對外服務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高職教育首先要服務地方經濟,這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宗旨,為企業培養人才,為地方特色和優勢產業培養人才更是地方高職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也是高職院校差異化發展的內在要求,這樣才能有效發揮高職院校的區位優勢,依托地方優勢產業培養出具有差異化優勢的畢業生。所以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和實訓基地的建設要向地方產業看齊,圍繞“地方特色”開展,與地方的產業優勢緊密結合、相互促進。高職院校首先要明確辦學定位,樹立正確的辦學理念,重視實訓基地的建設,通過考察對實訓基地的功能進行準確定位;開展校企深度融合,不斷改革辦學模式;創建良好平臺與機制為高職院校與地方經濟產業對接提供保證。
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應符合統籌規劃、合理設置、全面開放和資源共享的原則,努力提高辦學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很多專業實習基地具有交叉性和共享性,比如營銷專業與電子商務、旅游、機電、計算機、醫學等專業有很多關聯性,市場營銷專業未來發展的趨勢是細分化,比如:醫藥營銷、房地產營銷、機電產品營銷和保險營銷等,這就對學生的行業知識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學院的實訓基地應該由一個獨立的部門統一領導和統籌安排,而不是把管理權分散到各個系部,各自為政。可以成立一個由各個專業骨干教師組成的實訓指導委員會,進行統一協調,整合學院資源,提高設備的利用率,避免重復建設帶來的浪費,也可以增進營銷專業教師對不同行業知識的了解。
總之,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水平和質量體現了一所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水平。實訓基地建設是一項高投入的項目,所以必須要創新建設的模式,要獲得政府和行業企業的支持,自身必須要做到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成為地方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營銷實訓基地建設要循序漸進地不斷完善,必須得到學院領導的重視,真抓實干,理順體制機制,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共同努力,才能把實訓基地建設好。
[1] 胡善珍,遲紅剛,陳海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探索[J] .商業時代,2012(3):30-32.
[2] 湯欣.促進實訓基地良性運行的對策探究[J] .中國電力教育,2010(36).
[3] 袁新文.高校的服務功能與高職服務社會的能力[J]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3-4.
[4] 校企一體化校內實訓基地與精細化管理建設方案[DB/OL] .http://www.doc88.com/p-482738206543.html.2010:27 -30.
[5] 楊賢傳.創辦“學生視家”攝影工作室的SWOT分析——以銅陵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90-92.
[6] 嚴瑩,俞金元.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