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珊,朱曉琳,侯 俊
(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長春 130117)
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就業教育模式探索
黃 珊,朱曉琳,侯 俊
(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長春 130117)
在當前就業壓力日益增大的時代背景下,實踐能力培養在大學生成長發展及就業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首先介紹了實踐能力培養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提升就業能力、認知社會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闡述了當前大學生就業實踐能力培養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最后提出了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就業教育模式的構建途徑。
就業;實踐能力;教育模式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大學畢業生數量劇增而導致就業困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大學生就業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長遠發展,因此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客觀方面的因素,如就業政策、就業制度、就業環境等,也有主觀方面的因素,主要是高校就業教育體系的不完善。目前,用人單位在選擇員工時對人才的要求已由重高學歷轉為更重實踐能力。因此,探索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就業教育模式,促進學生的就業工作,是擺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實踐能力是個體合理運用自身已具備的知識、技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隨著市場人才競爭的加劇,用人單位要求應聘者不僅有扎實的理論功底,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包括實際動手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等等。而當代大學生普遍實踐能力不強,工作經驗不足,很難適應崗位需求。因此,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應是構成高校就業教育體系的主要內容。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就業前迷茫、就業后頻繁跳槽的現象,產生這個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生尚未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對自我定位不準確,對社會的看法簡單化、片面化、理想化[2]。如果能夠盡早根據人生目標和市場需求找準崗位定向,在校時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知識的補充和能力的培養,那么大學生的就業將更具有針對性。社會實踐是一個很好的認知社會和了解自我的途徑,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不但可以找出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發現自身存在的優勢和不足,同時也會了解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現象和問題,掌握就業環境、就業政策和就業形勢,進而分析狀況,進行自我評價和定位,找到與自身性格特征、知識水平、能力結構、職業理想相匹配的最佳結合點,最終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為融入社會提供明確方向[3]。
當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基本就業技能薄弱、理論知識與用人單位工作實際需求脫節、人際交往能力差、溝通能力缺乏等問題。實踐能力的不斷強化,可以有效改變這一狀況。社會實踐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是校內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參與到具體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一方面了解社會,一方面得到實際鍛煉,在實踐中激發想象力、創造力,提高組織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環境應變能力,從而大大提高就業競爭力,為日后的求職奠定堅實基礎。
當前社會,就業市場和人才需求標準已發生變化,專業理論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復合型人才更加適應工作崗位需求。而“埋頭苦學”的大學生恰恰缺乏對社會和就業市場的清醒認識,呈現出難以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不能滿足用人單位需求的狀況[4]。社會實踐有別于校內教育,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活動的主體。在這種情形下,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在實踐中通過自身的觀察和感受,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和了解,這種認識的深度、廣度是在封閉的校園環境下所不能實現的。因此,通過社會實踐形式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有助于學生提前認知社會,為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從學業走向就業的順利過渡提供重要保障。
高校畢業生是社會就業群體中的特殊群體,他們知識層次高、活動范圍廣、影響力大,是關系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不僅直接關系到其家庭的根本利益,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5]。然而,當前一些高校尚未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表現在教育、評價和管理的各個環節。在教育環節,仍舊以課堂講授形式為主,教師把源于實踐的經驗和常識抽象成理論知識概念,灌輸給學生;在評價環節,考察手段以理論考試為主,通過學生的卷面成績評價教學效果和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在管理環節,根據考試成績的高低對學生進行評獎、評優[6]。這樣,學生普遍運用硬性記憶的方法學習,采取突擊復習的形式應試,導致知識內容趨同,理論與實際相脫節。這種對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忽視,造成畢業生表達能力欠缺、動手能力不足、創新意識薄弱等一系列問題,最終影響了就業。
當前,大多數高校還沒有形成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培養形式僅限于校園文化活動和畢業實習。校園文化活動旨在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但缺乏就業能力培養的針對性。畢業實習是高校為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而專門設計且被普遍采用的一種教育形式,但大多數學校對畢業實習缺少足夠的重視,疏于與實習單位溝通,缺少對實習過程的監管,導致學生在實習單位過度自由,沒有得到真正的鍛煉和指導,甚至出現弄虛作假現象,使實踐活動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效果。
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大學生就業,是高校以及每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是全社會的責任。然而,當前高校的就業教育往往只依賴學生工作部門[7],希望通過團組織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學科競賽、校外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就業工作部門開展的就業指導活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而學生工作部門以外的教學、科研和其他工作部門并未參與學生的就業教育,高校也并未深入挖掘社會資源、借助社會力量促進就業教育,可見就業教育主體多么單一和薄弱。因此,在高校各部門之間形成合力,在高校與社會之間形成合力,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大力推進全員、全方位育人的舉措,才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必由之路。
大學生實踐能力是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形成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品質。它形成于實踐,體現于實踐,同時又發展于實踐,應貫穿在大學生教育培養的全過程中。然而實際上,高校對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能力培養和就業教育多集中于學生畢業前的一兩個學期。能力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獲取新知識、新技能,形成人際交往、適應環境等諸多方面的能力。
實踐能力培養是高校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就業能力的重要載體,是實現高等學校培養目標,促進大學生充分就業的有效途徑。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高校應充分發揮實踐能力培養的主線作用,形成“教學實踐——校園實踐——社會實踐——其他靈活形式實踐”四位一體的就業教育模式,通過四個實踐模塊的互動,全面開展大學生就業教育。
教學實踐模塊著重于實踐教學。在現行的教學模式下加入實踐教學內容,最根本的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幫助學生學以致用,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
在實踐教學中,一要進行教學改革,調整理論型、應用型學科課程結構和課時量。教學改革以加強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首先調整課程結構,適當減少理論型學科課程,增加應用型學科課程;其次調整應用型學科的課時設置,適當減少理論學習的課時量,增加實踐課、實習課、考察課的課時量。二要認真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在內容設計上,與專業領域內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相結合,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教學。三要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水平。由于長期從事理論教學和缺乏社會經驗等原因,教師中也普遍存在實際動手能力不強、理論知識滯后于社會發展現實的現象。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提高與教師的教學水平密不可分,學校應不斷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教師也應主動加強自身理論修養和實踐教學能力。四要建立實踐教學的考察和評價體系,督促高校開展高質量的實踐教學。
校園實踐模塊,重在形成校園實踐載體,豐富校園實踐形式和內容,營造校園實踐環境和氛圍。校園實踐模塊在內容和形式上是教學實踐模塊的有力補充。一方面,可以依托各類學生群團組織,搭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平臺。學生群團組織的形式和工作范疇多種多樣,包括學生會、社團、科研小組等,學生在群團組織中各司其職,從事組織策劃活動、管理學生干部隊伍等工作。在群團組織的制度框架下,學生干部得以鍛煉組織能力、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形式。校園內開展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如學科競賽、實驗項目、文體活動等,都可以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鍛煉能力,提升綜合素質。
在社會實踐模塊中,以專業社會實踐為主,其他類型的社會實踐為輔。專業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或課余時間自主地到專業相關單位實習,通過實習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專業、了解行業以及用人單位、對口崗位,有效解決畢業生就業的盲目性和流動性[8]。在專業社會實踐的同時,不但鍛煉了能力,積累了工作經驗,有時還會創造出就業機會——在完成實習后得到實習單位的認可,通過考核而直接就業。學校還應大力挖掘社會資源,發揮社會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用,聯系知名企業和事業單位,建立實習基地,定期輸送實習生,聘任實習單位人員為兼職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社會實踐還包含社會調查研究、志愿服務活動等,對學生提前認知社會、提升就業能力都有所幫助。
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除了上述幾個途徑外,還可以采取其他靈活的形式,如通過開講座、辦培訓班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實踐意識、就業意識的教育;開放實驗室和實驗設備,派遣指導老師,支持學生自主創新實踐活動的開展;設立校內創業投資項目,鼓勵學生創業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鼓勵學生承擔社會兼職,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和視野,提升實踐能力,促進就業。
[1]董盈盈.走向生本關懷:就業困難背景下審視大學生實踐能力建設[J].江西教育科研,2006(9):56-58.
[2]何莉娜.從零工資就業看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遼寧教育研究,2004(9):39-41.
[3]吳御生,羅三桂.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路徑選擇[J].中國大學教學,2011(5):75-77.
[4]張海濤,曾昌禮.從就業看加強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J].教育管理,2006(2):115-116.
[5]衛星.當代大學生實踐能力的缺失與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1):143-144.
[6]尹宿湦,謝桂慶.以就業為導向的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J].東岳論叢,2011(11):184-186.
[7]劉鳳英.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之對策[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6):53-54.
[8]劉興亞.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107-109.
G640
A
1008-178X(2012)01-0145-03
2011-10-15
東北師范大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新研究科研項目(10SZ060)。
黃 珊(1982-),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助教,碩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