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陳衣卿,余繹華
(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大學生社會實踐調查研究
王 萍,陳衣卿,余繹華
(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通過對在杭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狀況的問卷調查,了解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參與狀況、認知狀況以及對學校社會實踐的滿意度狀況,分析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由此從大學生自身和學校兩個角度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促使大學生真正從社會實踐中獲得成長。
大學生;社會實踐;人才培養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深入社會、服務社會,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和提高應用創新能力,實現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具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雙重屬性的教育活動。本文以在杭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對在杭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實證研究。
1.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主要形式和動機。大學生參與度較高的社會實踐類型主要是社會兼職(58%)、社會調查(53%)、志愿服務(50%)和學生工作(47%)。而大學生中參與自主創業和發明創造的人不多,只占5%。對參與動機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增強適應能力,為今后的就業打基礎(84%);了解社會,擴大知識面(74%);豐富假期生活(65%);個人興趣,滿足個性需求(63%)。
2.大學生對自身社會實踐能力的評價。大學生對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評價均值為2.75,59.4%的大學生認為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一般。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對自身社會實踐能力的評價在學科(sig=0.026)和年級 (sig=0.012)上存在顯著差異。人文社科類和理工類的大學生對自身社會實踐能力的評價比其他學科的學生高,高年級的學生比低年級的學生對社會實踐能力的自我評價高。
3.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遇到的主要問題。68%的學生認為是對相關信息的掌握度不夠;59%的學生認為是自己缺乏相關的知識和技能;29%的學生認為自我培養的意識模糊,積極性不高。
4.大學生對于學校支持的總體評價。大學生對于學校對社會實踐活動所提供支持的總體滿意度均值為1.94,滿意度較低。推動作用最大的分別為“學校各種專業性課程的設置(3.89)”、“實踐性課程的設置(3.84)”以及“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和幫助(3.83)”;而“學校各種基礎性通識課程的設置”和“非競賽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因素的推動作用最小,均值只有3.31。
1.大學生自身方面。(1)社會實踐類型單一。大學生參與度較高的社會實踐類型主要集中在社會兼職、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和學生工作,幾乎很少有人參與自主創業和發明創造,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社會實踐面比較狹窄。這和大學生的興趣差異有關,同時學校為大學生自主創業和發明創造提供的機會也不多。(2)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雖然大學生有一定的自我培養意識,但還是認為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是自身遇到的主要問題之一。有些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由于學校的安排或受同學的影響,也有部分大學生由于自信心不足或缺乏一定的經驗,而不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3)社會實踐能力不強。大學生對自身社會實踐能力的評價并不高,雖然大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認識到自身缺乏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但是沒有進一步采取有效的行動補充知識和技能。
2.學校方面。(1)專業性和實踐性課程設置不合理。學校專業性和實踐性課程的設置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推動作用比基礎性課程大,但是這些課程還是偏少,而且課程內容與實踐的結合度低。目前高校社會實踐還處于課程化和非課程化并存的階段,并沒有將社會實踐進行系統分類,并據此構建有針對性的課程體系。(2)學校對社會實踐的指導和幫助不充分。許多學校對于一些社會實踐活動進行了組織計劃,但是由于沒有配備一定的指導教師,而且教師的指導力度也不大,師生之間的聯系也不密切,這一推動作用并不明顯。(3)學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關注度和投入不夠。首先,對校外社會實踐信息的宣傳度不夠,使學生缺乏對相關社會實踐信息的了解,也沒有為大學生創造更多的社會實踐形式,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其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缺乏有效的監控,這導致部分學生的社會實踐僅停留在表面形式,沒有真正深入開展;最后,學校對社會實踐活動的激勵機制還不完善,這對于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也有一定的影響。
1.對大學生的建議。(1)擴大社會實踐的參與面,多方面認識社會實踐。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范圍還不夠廣泛,單一模式的實踐活動也未必能滿足所有大學生的實踐需求。因此,社會實踐要因人而異,不同年級的大學生應該針對自己的特點參與符合自身實際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于低年級的大學生,由于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比較低,所以比較適合社會考察、社會服務和市場調查性質的實踐活動;對于高年級的大學生而言,他們的關注點主要在就業上,所以可以結合專業參與一些以專業實習、創業設計和掛職鍛煉為主要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總之,大學生要明確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積極配合學校的安排,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參加相應的社會實踐。(2)努力學習專業知識,關注各類實踐信息,積極主動參與實踐。首先,大學生應該學好專業知識和實踐課程,為參與社會實踐打好理論基礎。其次,大學生可以通過社會媒介主動關注學校及各類招聘網站發布的信息來增加自身社會實踐的機會。此外,大學生也可以自發組成團隊,在形成可行性活動方案的基礎上組織并實施實踐活動。最后,還可以借助學生社團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來調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在實踐中達到理論和實踐的提升。
2.對高校社會實踐管理工作的建議。(1)加強課程與教學的改革,增加實踐性課程,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首先,在課程的開發與設置方面,應注重與社會實際需要的結合,合理設置課程,增強課程的實效性和適應性。其次,在課程結構上,應增加專業性和實踐性課程的比重,適量減少基礎性課程,注重相關學科及專業之間的交叉和滲透,以此增加實踐性課程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推動作用。再次,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改變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進一步更新和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要重視課外學習和課外活動的開發和推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有計劃地提供更多形式的實踐活動,指導并激勵社會實踐。首先,學校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提供更多自主創業和發明創造的平臺。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學校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應該以承擔責任、體驗社會角色為導向,重點組織開展各種社會體驗活動;而對高年級的學生以培養專業素質、發展職業能力為導向,重點開展專業實習、素質拓展類實踐活動。其次,要加大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和幫助。最后,學校應該建立科學有效的社會實踐管理制度,如導師指導制度、經費扶持制度和考核激勵機制等。對實踐環節中表現突出的學生、指導教師和優秀實踐單位要給予表彰和適當的物質激勵。(3)提供更多的校外實踐信息,注重校企合作。學校應該通過校報、校園廣播、櫥窗、宣講會等多種形式來增加校外實踐信息的宣傳力度,同時要積極爭取各種社會資源,包括企業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贊助和實踐基地的資源。
[參 考 文 獻]
[1]羅二鵬.關于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理論與實踐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2(3):293.
[2]孟鵬濤.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南方論刊,2012(3):80-81.
[3]李敏.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調查與分析——以合肥市高校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1,5(1):77-81.
[4]李帥英,曹秀芬,李玉靈.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淺析[J].中國林業教育,2011,29(1):7-9.
[5]石艷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問題與對策[J].高教論壇,2008(2):45-47.
G641
A
1008-178X(2012)11-0139-02
2012-08-12
王 萍(1969-),女,浙江諸暨人,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