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霽
(德州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山東德州 253023)
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幸福指數的調查研究
宋 霽
(德州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山東德州 253023)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從培養正確的幸福觀、促進人際交往和溝通、學會自我調節和管理三個方面,提出提升大學生幸福指數的相關建議,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完整的幸福觀。
幸福指數;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地方本科院校
幸福指數是人們幸福感的度量值,是反映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核心指標,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程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1]。可以說,幸福指數作為重要的非經濟因素,是社會運行狀況和民眾生活狀態的“晴雨表”,也是社會發展和民心向背的“風向標”[2]。
本研究的對象為德州學院醫學系2010級本科護理學專業學生,共73人,其中女生63人,男生10人。
包括問卷調查和訪談。問卷由23道選擇題組成,其中19道題目是單項選擇題,另外4道題是多項選擇題。選擇項由2項到12項不等,其中3道多項選擇題的最后選項都提供了開放式主觀答題空間。問卷調查結束后,我們對18名同學進行了訪談。
本調查共發放問卷73份,回收有效問卷65份。筆者將全部有效問卷數據輸入計算機,運用SPSS Statistics 17.0中文版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頻率和交叉表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1.學習狀況
在問到每天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如何時,41位同學認為是快樂而充實的,37人認為枯燥無味、令人厭倦,另外有28人選擇沒感覺。由于本題是多項選擇題,學生的選擇呈現多元化,有的人既選擇了快樂充實也認同學習是枯燥無味的。總體上說,學生的選擇比較均衡,愛學習和不愛學習沒有明顯的傾向性。
2.人際交往
在提到與同學相處是否融洽時,64.6%的人認為比較融洽。盡管該班級的同學大部分來自農村,但是大家現在已經是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基本上適應了大學生活,能夠較好地處理與同學之間的人際交往關系。
3.校園生活
當問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時,47.7%的人認為現在的生活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平淡而普通,每天基本上就是教室、食堂、寢室三點一線;26.2%的人覺得和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活有一定差距。應該說大多數醫學專業的同學都能夠接受學校生活的現狀,以學習為主,把完成學業作為大學生活的首要任務。對于大學生戀愛的話題,67.7%的同學認為談戀愛能夠增加自己的幸福感,58.5%的人認為愛情是甜蜜而幸福的。當代大學生盡管承受著很大的生存壓力,但是大家對于美好愛情、真摯情感的追求是永恒不變的。當被問及對現在的生活覺得是否幸福時,50.8%的學生選擇了幸福和比較幸福,另外有38.5%的人認為還行,不好也不壞。可以看出來,在校大學生對現實生活還是比較滿意的。
4.家庭生活
調查發現,63.1%的同學家庭經濟狀況一般,這反映出我校學生生源的真實狀況,因為他們主要來自省內的農村和鄉鎮,家庭收入來源單一(以第一產業為主),所以學生每月可支配生活費有限。在談到家庭成員的關系時,50.8%的人認為家庭成員之間有溝通,偶爾會談心事;29.2%的人認為家庭成員經常交流,這表明該班級同學家庭生活比較和睦,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1.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反映的是學生的自我認同程度。32.3%的人認為自己屬于熱情外向型的,29.2%的人屬于文靜內斂型的,26.2%的人覺得是內外兼有。在問到對自己的外貌是否滿意時,53.8%的人表示滿意,26.2%不滿意,說明大多數同學很自信,對自我有較高的認同度。
2.生活目的
當被問及對未來是否有明確的目標時,73.8%的同學感到目標比較模糊,只有20%的人表示很清楚。說明大部分同學還沒有找到人生的目標,比較彷徨,也反映了學校在大學生生涯規劃方面指導的缺失。
1.社會整合
感覺自己屬于社會,能得到社會的支持,分享社會福利。當問到現在的生活和當初上大學時的期望值是否相符時,80%的學生認為現實與期望值相差甚遠。對于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總結出來的主要原因有:缺乏成就感;精神空虛,就業壓力大;自己期望值過高,理想與現實沖突太大;生活沒有為之奮斗的目標;學習成績不好,學業壓力大等。
2.社會接受
對自己專業的滿意度方面,49.2%的人選擇比較滿意,32.3%的人不滿意。對自己畢業后前途的看法,56.9%的同學覺得能夠找到滿意的工作,應該可以養活自己;但也有36.9%的人對前途有點迷茫。關于幸福來自哪里的問題,大家認為主要來自和諧的家庭;和知心朋友或者戀人在一起;第一次靠自己的努力賺到錢的時候;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等。
3.社會貢獻
被問到認為自己的人生是否有價值時,84.7%的學生都相信自己的人生有價值。關于幸福生活的特點,學生認為:樂觀;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人際關系和諧;自信;有生活目標;心態平和;努力奮斗;自我接納(包容);聰慧等。
大學教育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引導學生完善個體素質,培養健康心態,積極面對生活,明確人生目標和發展道路,在發展中不斷正確認識社會和自我,從而對社會進行科學地預測、評價和理解,使自己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實現人生價值。
大學生應該積極參加各種校內外活動,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在溝通與交往過程中,要真誠地對待他人,努力營造一個廣泛而和諧的人際交往網絡。學校應該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交往對象,以緩解生活壓力,增強主觀幸福感。
大學生由于身心發展尚不成熟,容易出現各種情緒和情感問題。這就要求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正確地認識自我、把握自我、駕馭自我,努力尋找最佳的人生目標,從而有效提升幸福指數。
[參 考 文 獻]
[1]張雯,鄭日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
[2]潘明策.沿海發達地區城鄉居民幸福指數比較研究[J].中國城市經濟,2010(8).
G64
A
1008-178X(2012)11-0141-02
2012-07-19
宋 霽(1972-),男,山東威海人,德州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講師,碩士,從事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教師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