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京明
基層行國庫會計事后監督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郭京明
國庫會計事后監督的主要依據是2004年印發的 《中國人民銀行國庫會計事后監督辦法》。雖然《中國人民銀行會計核算監督辦法》于2010年印發執行,但是,它僅僅規定了國庫會計核算業務的監督內容。隨著近年來國庫橫向聯網系統的推廣運行和部分基層行同城票據交換系統的取消,國庫會計核算流程和資金清算方式發生了變化,如何實施有效監督,基層行無所適從。雖然基層行大都摸索制定了監督細則,增加相關內容,但由于缺乏統一標準,如何確定監督重點,實施規范性監督,各行存在較大差異。
當前,國庫會計核算電算化發展迅猛,主要業務都是計算機處理,國庫會計核算方式較過去發生了重大變化。與之對應,國庫核算風險與監督重點應逐步轉向核算系統參數設置與修改、重要事項審批及授權等控制環節和關鍵用戶,注重防范的是業務系統風險。但是,基層行國庫會計事后監督仍是傳統的手工方式,側重于憑證要素、賬平表對等國庫會計核算規范的程序性檢查,不能及時地獲取核算系統信息及處理過程中的操作信息,對國庫資金清算過程與內控機制約束性難以及時有效監督,監督時效滯后,風險覆蓋面窄,無法適應國庫核算業務的發展。
一是預算撥款憑證、收入退還書加蓋的印鑒格式不統一,加之預算撥款憑證、收入退還書為財政、征收機關自行印制、保管與使用,未納入人民銀行重要空白憑證統一管理,僅憑監督人員對財政、征收機關提供的印鑒卡,以目測、比對方式難以杜絕疏漏和風險隱患。二是財政支出、收入退付政策性強,監督人員對部分庫款支撥、退庫的合法性、合規性較難把握,只能依據庫款支撥、退庫憑證所附資料或說明判斷,對資金使用與最終流向難以跟蹤監督到位。三是國庫部門原則上按月對賬及單向發起,財政、征收機關簽署對賬結果并及時返還的對賬方式,使監督人員難以發現月中未達賬項及財政、征收機關對賬人員是否存在敷衍應付現象以全面確認對賬結果的真實性。
國庫會計核算業務的快速發展,需要監督人員不斷更新知識與技能,而由于事后監督中心管理體制不順暢,基層人行國庫會計事后監督人員一直處在缺少上級行縱向業務培訓,與其他基層行橫向交流無組織者的困境。尤其是國庫新業務開展和新系統上線,國庫會計事后監督人員特別需要同步甚至是提前開展針對性培訓,但是往往缺乏組織者,也引不起重視,只能依靠自身對制度的理解和對系統操作規范性的把握,客觀上影響國庫會計事后監督有效性。
制定新的《中國人民銀行國庫會計事后監督辦法》,同時省會城市中心支行制定下發配套的國庫會計事后監督操作規程,統一業務操作和監督標準,進一步規范國庫會計核算監督行為,有效防范國庫資金風險。
一是開發與國庫橫向聯網系統、國庫會計數據集中系統相連接的國庫事后監督系統,實現國庫基礎數據共享及對系統參數變更、對接數據核對、大額資金匯劃等系統運行信息和重要業務處理的過程控制,提高監督效率與時效。二是擴展國庫橫向聯網系統功能,增加事后監督檢查模塊,并依托國庫橫向系統開發為基層行事后監督部門預留數據接口的國庫電子驗印系統,運用數據存儲、電子掃描技術完成計算機對印鑒的自動識別,提高核印能力。
一是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會計核算監督辦法》規定,可由上級行會計財務部門協調國庫部門加強對基層行國庫事后監督人員的培訓,使國庫會計事后監督人員了解國庫發展概況和新理念,掌握國庫新業務理論和新系統操作技能。二是由上級行事后監督部門負責,對基層行國庫事后監督人員,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監督技能基礎性培訓,并圍繞風險評估與預警等方面,實施拓展性培訓,提升基層行國庫事后監督人員定性與定量分析水平,促進國庫事后監督人員由簡單復核型向風險管理綜合型轉變。
一是搭建財稅政策信息共享平臺,使國庫會計事后監督人員及時了解財稅政策的發展變化,并積極配合研究制定進一步防范財政資金支出風險的制度辦法。二是不定期聯合開展對財政、稅務等征收機關的月中現場對賬工作,增加現場對賬頻率,提高對賬真實性,有效防止內部作案引發的資金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滁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