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萍
(1.長春師范學院東北民族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吉林長春 130032;2.長春師范學院滿族文化研究所,吉林長春 130032)
滿族薩滿文化傳承
——以吉林九臺滿族石姓為例
呂 萍1,2
(1.長春師范學院東北民族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吉林長春 130032;2.長春師范學院滿族文化研究所,吉林長春 130032)
滿族人信仰薩滿文化的歷史悠久,至今在滿族民間還保留有薩滿文化的傳統。薩滿是薩滿文化中的主角,薩滿的產生與薩滿文化的形成有著最直接的關系。薩滿傳承對于薩滿教的保留、延續以至于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吉林九臺石姓(石克忒力氏)家族是典型的滿族薩滿世家,其薩滿是一代代傳下來的,據該家族神本子記載已傳承八代。傳承方式主要通過“神抓”和“族選”兩種方式,并有“學烏云”與“落烏云”的薩滿儀式。石姓家族比較完整地保留了滿族薩滿祭祀儀式、神歌。石姓家族及其薩滿為滿族的薩滿文化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滿族;石姓;薩滿文化;傳承
滿族從古至今一直信仰薩滿文化,并且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薩滿文化資料。吉林省九臺的石姓(石克忒力氏)家族是典型的滿族薩滿文化傳承世家。時至今日,他們還保留著比較完整的薩滿祭祀神本,傳承著整套祭祀儀式、祭祀神技,延續著石姓家族薩滿的香火。本文以九臺石姓家族薩滿文化傳承為例,對滿族薩滿文化傳承作一簡要論述。
石姓家族即石克忒力哈拉,系佛滿洲,正黃旗。世居九臺市東部的東哈村和小韓屯一帶,歷史上為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之一的烏拉部所在地。有學者指出:“輝發部始祖原居黑龍江岸之尼瑪察部,姓益克得里氏,移居張地,改姓納喇氏,僅是王機褚一支,并不是所有益克得里氏家族都改為納喇氏。現在有很多輝發部家族的后裔,他們無一以納喇為氏者,幾百年來,歷代相傳,一直姓益克得里氏(或錫克得里,石克忒力,下文均用‘石姓’簡稱),改漢姓也以石,奚、施為姓。基本上都是取滿文字頭對音。吉林省九臺市的石姓家族,他們就是輝發后人,姓石克忒力哈拉。”[1]石姓家族家譜、神本也介紹說,其祖上曾居沈陽,后遷到黑龍江,又從黑龍江返回到烏拉街。祖上曾做過烏拉打牲衙門的官員,后由烏拉街移至九臺。據該家族老人講,石姓在遷徙的過程中分為兩支,一支遷到了“西屯”(今九臺市胡家回族鄉的小韓屯)。小韓屯地處九臺市區東北部,距離九臺市區54公里。現全村約有1800多人,過去全是滿族,現滿族能占三分之二,主要有關氏、趙氏、楊氏和石氏“四大家族”,其中石氏人口占300多人。一支移到了“東屯”(今九臺市莽卡滿族鄉的東哈村)。東哈村位于九臺市區東南部,距九臺市區65公里,是莽卡鄉7個滿族屯之一,滿族人口有300多戶,在佟氏、楊氏、石氏、韓氏為主的東哈村“四大家族”中,石姓人口占近百戶。清朝時,九臺莽卡東哈村隸屬烏拉打牲衙門。《九臺文史資料》也有“莽卡屯屬明代扈倫女真烏拉部”[2]的相關記載。
“西屯”及“東屯”的石姓后代均繼承了家族的傳統。他們祖祖輩輩生息繁衍在這一帶,家族的每個分支都有自己的薩滿,并保留有家神祭、野神祭的一系列儀式,存有滿語薩滿神歌本子。早在20世紀80年代,其家族老薩滿石清山、石清民等人就應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之邀,到北京進行了薩滿祭祀表演,并留下了珍貴的音像資料。2004年,第七屆國際薩滿學術研討會在長春召開,石姓家族薩滿應邀赴會,為參會者進行“跑火池”這一獨特的薩滿神技表演。會后,他們還承擔了大型紀錄片《中國滿族薩滿祭祀》的攝錄活動,引起了轟動,國內外薩滿學界開始廣泛關注并研究石姓家族。近年來,美國、加拿大、韓國等考察團,日本、匈牙利、英國等學者不斷訪問石姓家族,給予他們很高的評價。遺憾的是石清山、石清民等老一代薩滿已經故去,尚在世的石清珍、石文泰扎力也已年逾古稀,特別是隨著石宗祥薩滿、石殿歧扎力的相繼過世,所剩薩滿不多,搶救這些活著的薩滿記憶中的薩滿文化遺存已是當務之急。好在各級政府意識到了這一點,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使該家族有六項薩滿絕技成為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令人欣喜的是,隨著該家族老一輩薩滿、扎力陪養的小薩滿們的成長進步,石姓家族燒香后繼有人,這就使薩滿文化這一古老的滿族文化得到很好傳承。沒有傳承人,就不會有薩滿文化。正是像石姓家族這樣,九臺多個滿族氏族堅持了薩滿傳承,才為這座城市贏得了“薩滿文化之鄉”的稱號①。可見,石姓家族功不可沒。
薩滿的傳承對于薩滿教的保留、延續以至于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般來說,滿族薩滿的傳承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族選”,一種是“神選”。所謂“族選”,就是由氏族內部推選而產生,或者是由族長、部落長等協商來選定。所謂“神選”,就是由那些被認為神靈附體的痊愈病人或精神不正常者來充當薩滿。②
石姓家族的傳承方式也有“族選”和“神選”兩種。據該家族薩滿神本子記載和東哈村薩滿石宗祥、小韓屯石清珍介紹,從清代到現在,該家族已經傳承了八代薩滿。前六代薩滿為“神選”薩滿,分別是頭輩太爺崇吉德,二輩太爺打卡布,三輩太爺烏林巴(女薩滿),四輩太爺東海,五輩太爺多明阿,六輩太爺石殿峰。后兩代薩滿為“族選”薩滿,分別是:第七輩太爺石宗軒,第八輩太爺石宗祥。[3]
在石姓家族中,不論是“神選”,還是“族選”,都要進行“學烏云”的系統培訓,也就是老薩滿口耳相傳給小薩滿作薩滿必備的技能。例如焚香、殺牲、擺供、祭祖、祭天等祭禮祭規,還要親授薩滿神歌、舞蹈、鼓技、神技等。九天為一個學習周期,到了九天要重新更換供品,進入一個新階段,一般小扎力需要學習五至九個周期,通過考試才能結業。“九”或“九天”滿語音譯為“烏云”,③因此檢驗小扎力們的學習成果,即舉行一次“落烏云”儀式。
東哈村石姓家族最近舉行的“學烏云”與“落烏云”儀式是在2007年深冬和初春,那時石宗祥薩滿、石殿歧扎力還健在。“學烏云”儀式由石宗祥薩滿主持,石殿歧和石文泰兩位扎力助陣。東哈村石姓穆坤達石文堯率眾小薩滿在激昂的鼓聲中,進行了拜祖儀式,扎力們懸祖譜、焚香、殺牲、擺供完成后,老薩滿焚香稟告祖神,祈請祖神保佑學薩滿成功。儀式結束后,薩滿向小薩滿口耳相授,躬親示范地教學。其主要內容有神偶的供奉、神器的使用、供品的擺放及請神、送神祭祀儀式等祭規,還特別強調了儀式禁忌,以及擊鼓、甩腰鈴、鼓架(舞蹈步伐)、薩滿神歌等。此外,還要學習祭祀所用滿語、薩滿絕技、講述薩滿神話以及本家族薩滿前輩神的事跡等。
“學烏云”期滿后,就要舉行畢業典禮,也就是“落烏云”儀式,用以檢驗學習成果。2007年3月8日到10日,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云集東哈村,共同領略了石姓家族舉行的“落烏云”儀式,高度評價了這次活動。參加“學烏云”的所有徒弟均考試過關。就連小扎力石宗朋(11歲)和石繼新(13歲)的表現也非常好,獲得了薩滿和族人的認可。石姓家族薩滿文化新傳人的過關,對于保護和傳承薩滿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加此次“落烏云”考試的主要有石宗超、石文寶、石繼新、石光華、石宗朋,他們是東哈村石姓家族的新一代薩滿文化傳承人。他們學薩滿的原因,有的是由父母許愿,有的是由族人推薦,還有的是穆昆達選拔。對這些新薩滿總的要求是品行端莊,聰明伶俐,民族責任感強。他們的師父是石宗祥、石殿歧和石文泰。石宗祥是當時東哈村石姓唯一健在的薩滿,與石殿歧、石文泰一起學的薩滿。因為石姓家族好多年沒有出現神選薩滿,這樣舉辦不了薩滿祭祀,長久就會“扣香”(不能燒香祭祀),也就是說本家族沒薩滿了。為了使石姓薩滿后繼有人,家族全體成員共推扎力石宗祥為家族薩滿。石宗祥年逾七旬,身體不是很好,石殿歧和石文泰也已是古稀之年,所以薩滿傳承使命感很強,對這五個徒弟非常用心,恨不能一夜之間傾其所學,讓他們掌握所有本領。在五個弟子中,石宗朋最小(1996年生人),不過學習很認真,自身條件好,聲音洪亮、唱腔周正,最得師傅疼愛。到“落烏云”考試時,他已經能唱很多段神歌了。正是有了這些民間文化傳承者,我們的非物質文化才得以傳承下來。
石姓家族培養了一批新的薩滿文化傳人,也較好地保留了學習神歌的“神本子”。石姓家族薩滿“神本子”是珍貴的薩滿文本。盡管這個文本是用漢文記滿語音方式記錄下來的,但能夠從清代完整保留至今也是十分難得的。
神本子就是記錄薩滿神歌歌詞的手抄本。保留至今的石姓薩滿神本子為20世紀30年代的手抄本,是石姓八代薩滿傳承了幾百年留下的,故顯得格外珍貴。這個神本子收錄了47首神歌,包括家神神歌、瞞泥神歌、野神神歌三部分。祭祀本家族祖先時所唱的神歌叫家神神歌,他們是頭輩太爺、敖都媽發、南炕家神、西炕家神等。祭祀死去薩滿(即瞞泥)神時所唱的神歌叫瞞泥神歌,他們是按巴瞞泥、舒祿瞞泥、伏親瞞泥、多分洛瞞泥、賒冷泰瞞泥等。祭祀動物神時所唱的神歌叫野神神歌,他們是飛虎神、臥虎神、豹神、貂神、蟒神等。此外,一些與神歌相關的滿語詞匯附錄在了神本子后面,像家人稱謂:太爺、父親、母親、哥哥、姐姐等;時間詞匯:年、月、日等;季節詞匯:春、夏、秋、冬等;動物名稱:鼠、牛、虎、龍等。由于清代晚期滿漢融合,滿族人基本不會說滿語了,所以神本子上的滿語神詞只能用漢語記音方式記錄下來,旁邊再用漢語譯文標注。雖因口耳相傳,漢語記音標注產生一些誤差,但并不影響對整個內容的表述。
從“神本子”看,石姓家祭有11種之多,包括南炕家神、西炕家神、淘米領升、排神、升斗回話、換鎖、敖都媽發、頭輩太爺、祭祀用、順星等。其中“換鎖”是祭祀佛托媽媽,“頭輩太爺”是祭祀石克忒力氏的祖先神,“祭祀用”是祭天儀式,“順星”是祭星儀式。而“敖都媽發”是石克忒力氏獨有的家祭。可以說,石克忒力氏家祭既有滿族共同祭祀的神,象祭天、祭祖、祭佛托媽媽、祭星等,也有自己家族專門祭祀的神,如敖都媽發、頭輩太爺等。在這里,“頭輩太爺”祭祀又最為重要,從神歌唱詞就能看出來:
(原文)
……
舒崇阿媽發比不合
打七杜悖德絲各合
國民山音阿林德
衣蘭哈打臥月德
……
臥林七阿(牙尼)分車合
恩杜林危媽發槐他哈
耑七阿(牙尼)分車合
臥車庫媽發沙木打木必
塞崇阿媽發扎伏納哈
吳哩沙媽白乂哈不車合
仸洛國出課媽發戈不合
唐五阿(牙尼)分車合
搶扦媽發仸洛國出課
……[4]
(滿文轉寫、譯文)
……
sucungga mafa bibuhe
頭輩太爺:舒崇阿瑪發(元祖)留下
daci dube de sigehe
從始至終
golmin? anyan alin de
在長白山
ilan hada oyo de
在三個山峰之上
……
orinci aniya funcehe
二十多年后
enduringge mafa hūwaitaha
抓二輩太爺:恩杜林危瑪發
juwanci aniya funcehe
十多年后
weceku mafa samdambi
神薩滿跳神
saicungga mafa jafanaha
抓三輩太爺:塞崇阿瑪發
uri saman baicaha bucehe
烏里薩滿死了
ferguwecuke mafa gebulehe
抓四輩太爺:神奇瑪發
tanggū aniya funcehe
百有余年
kiyangkiyan mafa ferguwecuke抓五輩太爺:搶扦瑪發
……[5]
這首神歌長達128行,上面所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從標題上看是為祭祀“頭輩太爺”而唱,但從內容看似乎是在敘說石姓家族的家族史。神歌中的“頭輩太爺”就是現今的石姓家族元祖,歌詞中的“頭輩太爺:舒崇阿瑪發(元祖)留下,從始至終,在長白山,在三個山峰之上……”唱出了石姓家族元祖“頭輩太爺舒崇阿瑪發”的身世與來歷。在石姓家族中,一直流傳著頭輩太爺“火煉金身”的故事,這個故事輩輩相傳,在當地也有廣泛的影響。該故事主要是說頭輩太爺與妻弟敖姓薩滿在江中比武斗法,不幸去世,死后煉成不壞金身,最后歸長白山修煉一事。至此,留下了石姓家族祭祀中的一大神技——“跑火池”。這樣一個家族故事在神詞中得到了認證。神詞中唱道:“在眾姓中,與敖褚道哈拉是親戚,將主祭大薩滿,如神主一樣,在吃飯喝酒之時,說著閑話,越說越多,我的神祇顯圣,他的太爺顯靈,話已說出,不能不算,我能變青鰉魚,我能坐鼓過河,手拿金馬叉,有八支眼睛,馬叉被折,身受重傷,死去了”。[7]所以要在“二十多年后,抓二輩太爺:恩杜林危瑪發”。神歌傳承家族史的作用在這里突顯出來。
從另一個角度看,“頭輩太爺”又是石克忒力氏家族的第一位薩滿。歌中唱道,頭輩太爺“二十多年后,抓二輩太爺:恩杜林危瑪發”,以后各位太爺又陸續“抓三輩太爺:塞崇阿瑪發”、“抓四輩太爺:神奇瑪發”、“抓五輩太爺:搶扦瑪發”。從這首神歌中,我們看到了石克忒力氏家族薩滿傳承的譜系,即:頭輩太爺:舒崇阿瑪發(sucungga mafa,元祖);二輩太爺:恩杜林危瑪發(enduringge mafa);三輩太爺:塞崇阿瑪發(saicungga mafa);四輩太爺:神奇瑪發(ferguwecuke mafa);五輩太爺:搶扦瑪發(kiyangkiyan mafa)。
這個薩滿傳承的譜系,在石克忒力氏家族神本子最后的滿語詞匯表中也有記載。比如:舒崇阿媽發(sucungga mafa):吳朱七扎蘭(ujuci jalan,第一輩);恩都林危媽發(enduringge mafa):晨扎蘭(jai jalan,第二輩);塞崇阿媽發(saicungga mafa):衣蘭七扎蘭(ilaci,第三輩);佛洛國出課媽發(ferguwecuke mafa):堆七扎蘭(duici jalan,第四輩);搶扦媽發(kiyangkiyan mafa):孫扎七扎蘭(sunjaci jalan,第五輩)[8]等都很清楚地表明了石姓家族的薩滿傳承。雖然信仰薩滿教的各民族傳承方式有細微差別,但總的來說,老薩滿死后要在本族中抓一個新薩滿,是薩滿傳承的最主要方式,民間稱作“神抓薩滿”。神詞充分唱出了這一點,許多薩滿觀念、儀式、傳承也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神詞是薩滿文化的重要載體。
總之,石姓薩滿文化是研究薩滿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它比較全面地保留和傳承了一套滿族薩滿祭儀、神歌、神技。石姓薩滿那激昂多變的鼓點、優美多姿的舞步、擺動有序的腰鈴,那原汁原味的滿族家神、瞞泥神、野神祭祀神歌,在國內實屬罕見。保護好石姓家族這一重要的薩滿文化遺產,關注新一代薩滿文化傳承人,是學者和有關部門不可推卸的責任。
[注 釋]
①2006年,九臺市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薩滿文化之鄉”。
②石姓薩滿太爺前六輩沒爭議,均為神選。第七輩開始,小韓屯和東哈村這兩支石姓后裔出現分歧。因長期沒出現神選薩滿,因此不能燒香,俗稱“扣香”。為不扣香,石姓家族采取了族選薩滿。由于歷史原因,分居兩地的石姓家族選出不同薩滿。與東哈薩滿神本記載不同的是,小韓屯第七輩太爺石清山,第八輩太爺石清珍。
③烏云:滿語uyun.漢譯為數字九。
[1]趙東升.輝發問古[M]//中國滿學(第一輯).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78.
[2]九臺政協文史資料辦公室.九臺政協文史資料[G].九臺:九臺政協文史資料辦公室,1988.
[3]呂萍,邱時遇.達斡爾族薩滿文化傳承人——斯琴掛和她的弟子們[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151.
[4]石姓薩滿抄錄保存.吉林九臺佛滿洲石克忒力氏薩滿祭祀神本(東哈本)[22-25].
[5]趙志忠.滿族薩滿神歌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0:98-103,106-107.
G127
A
1008-178X(2012)08-0009-04
2012-04-19
吉林省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開放項目(吉教科文合字 [2009]第15號);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1B223);長春師范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呂 萍(1964-),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師范學院東北民族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長春師范學院滿族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滿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