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茹
(仰恩大學經濟學院,福建泉州 362014)
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面臨的“大敵”
——“碳關稅”
陳 茹
(仰恩大學經濟學院,福建泉州 362014)
本文基于對“碳關稅”現狀及發展趨勢的研究,通過數據分析闡述“碳關稅”對我國紡織服裝出口成本的不利影響,進一步提出我國政府及企業的策略準備。
碳關稅;紡織服裝業;低碳經濟
歐盟最早提出“碳關稅”,主要針對未加入《京都議定書》的發達國家和未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義務的發展中國家,而瑞典、挪威、荷蘭等國更是相繼在國內開征碳稅。按照《美國清潔能源和安全法案》的要求,2020年將會對來自碳排放要求寬松國家的進口商品征收“碳關稅”。歐美發達國家對實施“碳關稅”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了,為什么發展中國家還未受其害呢?究其原因,實際上在于幾個準備工作還沒做好:首先,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的經濟陷入蕭條,征稅必將使國內產業成本相應增加,降低產品競爭力,因此現階段她們不可能冒險開征“碳關稅”。其次,國際上關于“碳關稅”的爭論在于:發達國家認為它是一種“邊境調節稅”及“間接稅”,不違背WTO規則;而發展中國家強調它是一種貿易保護措施,是高于本國同類產品所征收的稅,違反了非歧視原則。最后,發展中國家對于“碳關稅”的實施明顯處于劣勢,作為高碳排放的主要國家,征稅就意味著成本增加、機會減少、產品競爭力下降。綜合看來,征收“碳關稅”在近期很難找到合適的機會全面實施。
據全球紡織網記載,2011年我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實現全面增長,累計貿易額2710億美元,增長19.5%,其中出口2479.6億美元,增長20.1%,創歷史新高。其中對歐盟累計出口534.5億美元,增長19.7%;對美國出口376.7億美元,增長11.7%;對日本出口271億美元,增長20.8%;對東盟出口198.6億美元,增長34.1%;對非洲出口增長25.1%;對拉丁美洲增長38.1%;對中東地區增長26.9%。
上述數據表明紡織服裝品出口增長的現實,但實際“回落”的局面也不能忽略:2011年我國紡織服裝貿易增幅低于貨物貿易增幅3個百分點,其中出口低0.2個百分點;對歐盟出口增幅較上年回落4個百分點,對美國出口增幅較上年回落11個百分點;從出口指數上看,紡織服裝品數量指數為93.8%,實際為負增長。主要原因在于棉紗價格的上漲、歐美訂單的減少、勞動力成本的增加等。
作為中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紡織服裝產業在國際上舉足輕重,但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高污染、高耗能也是突出的問題,且我國產品多數以低價作為出口優勢,很容易成為課征“碳關稅”的對象,由此產生的不利影響極大:其一,征稅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我國企業要大力發展節能減排,提高產品的生產成本;其二,征稅使我國產品的交易成本也將相應增加。
根據馮宗憲等人對“碳關稅”稅率的研究結論:美國規定2020年之后征收10到70美元/噸碳的關稅;2009年法國時任總統薩科齊單方面宣布將征收35美元/噸碳的關稅;日本已經開始在國內試行碳稅,稅率在2400日元/噸碳;全球平均征收范圍大致在30到60美元/噸碳。如果征稅,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的成本就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可想而知,成本的增加會使一些企業選擇將產業轉移到成本更加低廉的國家,我國的出口量就會減少;同時產品競爭能力被削弱,從而影響我國的就業率。
1.對外積極參與有關碳排放的相關國際活動,強調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保護。第一,在參與各項國際環境公約和多邊協定的討論和談判中,中國政府應該適時提出有利于自己的主張,如利用與WTO規則的沖突反對發達國家單方面征稅,通過清潔發展機制(CDM)爭取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等,以避免“碳關稅”的影響,使紡織服裝企業受益。第二,積極參與碳排放核查資料的國際標準的修改和規則的制定,如強調以歷史累積排放量為標準確認溫室氣體損害責任,以人均GDP或人均可支配收入為標準確定減排成本的分擔,及時發布有關國際碳排放的相關資訊,為紡織服裝企業應對“碳關稅”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對內加強政府的主導及政策作用,強調對紡織服裝企業的利益保護。第一,發揮主導作用,收集最新的能源、節能減排技術,通過各種平臺向紡織服裝企業進行信息傳遞,利用行業協會和科研院所的專業知識為紡織服裝企業服務,提高對“碳關稅”不利影響的警惕。第二,推行“綠化”政策,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申請綠色認證,實施相應的綠色稅收、綠色信貸等配套措施,比如我國可以考慮在國內開征碳稅,用政策“綠化”紡織服裝企業,用“綠化”消除“碳關稅”的不利影響。第三,“綠化”政策必須在充分保護企業的利益之下逐步進行,必須和其他政策相配合使用。如在征收紡織服裝業國內碳稅的同時,實施紡織服裝產品進項稅扣除;對紡織服裝業人工工資在計征增值稅時允許扣除;對部分創新企業和品牌企業實行增值稅“即征即返”;對中小企業加大銀行的信貸支持等,用扶持政策幫助紡織服裝企業應對“碳關稅”。第四,加強引導,將紡織服裝業與其他行業進行聯合布局,形成產業鏈,與重點項目形成配套,促進產業升級,完成“碳關稅”壁壘的跳躍。
1.研發階段。“碳關稅”的本質在于節能減排,如果在研發階段企業就充分考慮環境因素,有效地改進產品的環保性能,就能從根本上消除征稅的不利影響。
2.原材料采購階段。傳統的服裝業多以化纖織物為原料,碳排量很高,若征收“碳關稅”則影響極大,因此使用新型原料是一種出路。
3.生產階段。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可以通過使用清潔能源、加強用能管理,實現減少碳排量。如服裝企業中針車是耗電主要生產環節,如果使用新型電腦針車,不僅工作量提高50%以上,而且省電超過三分之一。
4.最終產品質量認證。企業應深入了解歐美日的能效等級新標準、低碳認證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把節能、環保、高附加值作為出口標準,以此來緩解“碳關稅”帶來的不利影響。
5.從國際市場入手多方位發展。目前我國紡織服裝業出口市場主要集中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征收“碳關稅”又是它們積極提倡的,因此企業應開拓新市場,加強與東盟、非洲、拉美等區域經濟體的貿易,在一定程度上規避發達國家的“碳關稅”。
低碳經濟下,我國紡織服裝業對“碳關稅”避無可避。如果其全面實施,將直接增加我國企業出口成本,削弱全球競爭力,并可能進一步威脅到2000多萬紡織服裝從業人員的就業與發展。因此我國政府及企業必須準備應對策略,直面“碳關稅”這一“大敵”。
[1]我國2011年紡織服裝貿易前高后低[EB/OL].(2012-02-23)[2012-03-01].http://www.tnc.com.cn/news/detail/1/9/d193465.html.
[2]馮宗憲,于璐瑤,何陽.碳關稅征收情境下的中國產業競爭力變動態勢和對策分析[EB/OL].(2012-02-02)[2012-03-02].http://www.acs.gov.cn/sites/aqzn/zjbk.jsp.
[3]沈可挺,李鋼.碳關稅對中國工業品出口的影響——基于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的評估[J].財貿經濟,2010(1).
F832
A
1008-178X(2012)08-0034-02
2012-03-22
陳 茹(1977-),女,福建福州人,仰恩大學經濟學院講師,從事國際貿易、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