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爽
(江蘇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論大學世界古代史課程中有關中國史內容的教學
——以《世界史·古代史編》為中心
張 爽
(江蘇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世界史·古代史編》是按照世界古代史的時間斷限,以全球史觀的視野,來選擇對世界歷史和世界文明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中國史內容。對于《古代史編》中編寫的中國史內容教授要詳略得當,充分利用現有研究成果,才能使學生深刻認識中國在世界歷史中的位置和作用,從而使學生具備全球史觀。
世界古代史;中國史;教學;全球史觀
世界古代史主要是指人類起源的原始社會到公元16世紀新航路開辟為止,即前資本主義社會的世界歷史。由于大學設有中國通史課程,因此在以往高校世界史教學中往往將中國史排除在外。而中國是對世界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國家,離開了中國史的世界史教學體系是不完整的。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吳于廑、齊世榮先生主編、本世紀初修訂再版的《世界史·古代史編》則以全球史觀將古代中國作為世界古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世界古代史教材之中,這無異于是高校世界史教學的一次重大變化,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隨之也產生一些問題,如教材中對于中國史的編寫遵循的標準及其特點,如何在世界古代史的教學中講授中國史有關內容等。筆者以吳于廑、齊世榮主編的《世界史·古代史編》為中心,對上述問題加以探討。
《世界史·古代史編》 (以下簡稱《古代史編》)關于中國史的內容主要有:黃河流域的夏王朝、商周時期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與同時期的世界、秦漢時期的中國、魏晉時期的中國、秦漢時期亞洲東部的民族遷徙、3-5世紀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南徙、唐代中國的高度文明、明代中國等。中國古代史上的南北朝、隋代、五代十國、宋、遼金和清代的相關內容并沒有被編入教材中,因此《古代史編》并非是中國古代史的簡單縮寫。清代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對中國在世界史中的地位構成重要影響,然而由于清代建立是在1644年,而1644年屬于世界近代史的時間范疇。可見,《古代史編》是按照世界古代史的時間斷限來選編中國古代史的有關內容的。
在內容上,《古代史編》以全球史觀的視野,來選擇與世界歷史和世界文明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中國古代朝代。如商周是世界早期文明即青銅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元前8到公元前3世紀是世界空前巨變的時期,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早已衰亡、希臘處于“黑暗時期”,從埃及經地中海東岸到兩河流域的古老文明也處于衰落時期[1]。此時處于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雖然戰亂連年,但思想文化異常活躍,涌現出了孔子、孟子等一大批思想家,他們所創立的儒學、法學等學說對亞洲及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秦漢時期的中國與位于意大利的羅馬帝國是當時歐亞大陸軍事勢力最強、政治影響最大的兩個大帝國。如果在東亞沒有秦漢帝國,那么連接歐亞大陸各國和地區、溝通歐亞文明的絲綢之路就不可能開通。而漢帝國反擊匈奴的戰爭,直接迫使匈奴西遷歐洲。而匈奴西遷又是3-5世紀歐亞日耳曼人、哥特人、阿蘭人等游牧民族波浪式大遷徙的根本原因。因此,秦漢時期亞洲東部的民族遷徙、3-5世紀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南徙兩個內容,實際上與此階段歐亞民族大遷徙和世界政治形勢變化有著密切聯系。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為發達、最為強大的國家,其政治影響遍及歐亞大陸,其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16世紀新航路的開辟是古代世界的終結,在當時世界中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跨越海洋、連接歐亞非美四大洲、以白銀為貨幣、以絲綢、茶葉、瓷器、奴隸、咖啡等為主要商品的國際海洋貿易體系,而明代中國則是這個貿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史編》在所選中國古代朝代具體內容的編寫上,也同樣滲透著全球史觀。如在“商周時期的中國”一節中,雖然用不少篇幅介紹了西周歷史的分封和宗法制度,但其要向學生講授的重點則放在“商周時期的中國和當時的世界”一目上。為使學生從全球史觀的角度對當時中國文明在世界文明發展中所處地位有一個清晰、客觀的認識,《古代史編》表述如下:“中國商周之間的交替,與當時世界其他古文明地區的變化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點。相似之處是,原來在經濟、文化上先進的大國為較落后的對手所取代;而不同之點是,周取代商并非以早期鐵器文化代替青銅文化,而是在商代基礎上的青銅文化的繼續發展。周取代商,對商代文化有所變革,也有所繼承,在其間沒有發生在他處曾出現的文明中斷的現象。”[1]《古代史編》實際上指出中國的早期文明在生產力發展上長期處于青銅時代,而印度、西亞和希臘等古文明則在這一時期進入到鐵器時代。因此,從生產力的角度上看,在世界早期文明時代中國應落后于印度、西亞等其他文明。而這一內容則是中國古代史教材沒有明確說明的內容。又如對于“明代中國”一節的編寫,《古代史編》實際上將其分為三目內容加以編寫。其中除“封建專制統治的強化”一目外,其他兩目為“轉變中的明朝中國經濟”、“明代中國的海上貿易”(第四節“海上貿易的發達”第一目)。“轉變中的明朝中國經濟”指出“明代中葉以后,白銀成為主要通貨”、“海上貿易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國外市場,輸入了大量白銀”[1]。從當時全球經濟發展的背景看,白銀已經成為當時世界貿易的通用貨幣,當時的中國實際上已經通過白銀貨幣與國際市場接軌,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代中國經濟的波動會很快對國家市場產生重要影響。“明代中國的海上貿易”一目將明代中國的海上貿易分為官方和私人兩種,雖對鄭和下西洋、倭寇這兩個中國古代史中的重要問題進行了概述,但其編寫重點放在16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占據菲律賓、荷蘭人占據印尼后,世界貿易體系的大發展之上。《古代史編》寫到:“質優價廉的中國商品勢不可擋的進入了方在開拓的廣闊世界市場。當時太平洋地區國際貿易的中心是西班牙統治下的菲律賓,中國商品的輸入不僅滿足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的日常生活所需,而且遠渡重洋,銷往西屬美洲殖民地。西班牙人找不到有同等競爭力的貨物和中國商人交換,就將美洲殖民地出產的大量白銀運往菲律賓,支付給中國商人。這就是當時著名的中國、菲律賓、西屬美洲殖民地之間以中國商品和美洲白銀為交換的、跨越整個太平洋的國際大三角貿易。”[1]由此可見,明代中國實際上已經成為歐洲發現美洲大陸的實際獲益者,是世界財富的中心。從全球的視角看,明代中國在世界古代史即將結束的16世紀,在軍事上和經濟、文化上都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
從教學實際情況看,對于中國古代史教學中重點講授的內容,《古代史編》又加以編寫的內容,可以簡單講授或者刪掉。如西周的分封和宗法是中國古代史先秦階段重點講授的內容,而在《古代史編》中關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編寫,無論是在材料上還是觀點上與中國古代史教材相比較均沒有大的差異,因此可以簡單講授或刪掉。而對于《古代史編》中編寫的古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或者與世界文明發展緊密相關、中國古代史教材記載又比較簡略的內容,要重點講授,從而使學生對于古代中國在世界歷史中所處的實際地位、對世界文明所起的作用有一個客觀和全面的認識。現以中國古代史教材一般作為概述內容的“明代中國海外貿易”為例。不僅要將上文所引《古代史編》“太平洋國際貿易大三角”的結論講授給學生,而且還要將與之相關的研究成果介紹給學生。如應將從1572年至1644年海外流入到明代中國的銀元至少在1億以上[2],這一數據介紹給學生,以使學生對16世紀國際貿易對明代中國的影響有一個具體認識。
除此之外,要盡量將國外有關該問題的權威性著作及其觀點介紹給學生。如對于在國際貿易大三角中的中國人及中國政府的態度,美國學者斯塔夫里阿諾斯指出:“當歐洲在贏得對亞洲海上貿易的控制時,中國統治集團正在積極地反對海外事業。早在歐洲人到達以前,中國移民已慢慢遷徙到東南亞。在菲律賓群島,西班牙人可能從來沒有象中國人那么多。1603年,也就是馬尼拉作為西班牙殖民地建城32年時,那里的中國居民大約有20,000,而西班牙人恐怕才1,000。因此,這些中國人實際上控制了殖民地的經濟生活,并正在將他們的控制擴展到這一群島的其他島嶼上。1603年那一年,馬尼拉的中國人遭到一次大屠殺;這種大屠殺是他們及其在東南亞的同胞至今每隔一段時期便要忍受一次的。然而,當時附近大陸福建省的一名官員卻對此持寬恕態度,并譴責所有華僑都是愧對祖墳的逆子,不值得陛下關心。同樣,1712年,皇帝下了一道敕令,禁止中國人去東南亞經商和定居……1729年,又一道敕令規定了華僑回國的日期,逾期則不得返回。這同西方國家是何等鮮明而又驚人的對照;西方國家不久就積極開辟海外殖民地,創立貿易公司,并隨時準備著用武力保衛這些事業,反對任何威脅。”[3]通過講授斯塔夫里阿諾斯先生的觀點,則會使學生深刻的理解中國雖然在16世紀就已經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沒有成功開辟海外殖民地、主導國際貿易,從而走上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相反在清朝奉行閉關鎖國,最終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總之,對于《古代史編》中編寫的中國史內容只有在與中國古代史教材相比較的前提下,從全球史觀的視野,充分利用現有研究成果和論著,才能使學生深刻的認識中國在世界歷史中的位置和作用。
[1]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上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44,166,392-393,413.
[2]梁方仲.明代國際貿易與銀的輸出入[J].中國社會經濟史集刊,1939(2):267-324.
[3][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M].吳象嬰,梁赤民,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77-78.
On the Teaching of Contents about Chinese History in College World Ancient History Course——Taking the Ancient History Part of World History as the Center
ZHANG Shuang
(College of Historical Culture Tourism,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From the view of global history and according to the time boundary of world ancient history,Ancient History Part of World History selects teaching contents about Chinese history which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world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civilization.In the teaching of contents about Chinese history in Ancient History Part of World History,teacher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with proper details and summaries,in order to make college students deeply understand the position and action of China in world history,thu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global view of history.
world ancient history;Chinese history;teaching;global view of history
G642.0
A
1008-178X(2012)08-0145-03
2012-03-19
張 爽(1979-),女,吉林遼源人,江蘇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講師,博士,從事世界中古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