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風春
(莆田市委黨校,福建莆田 351100)
論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
韓風春
(莆田市委黨校,福建莆田 351100)
本文對生態文明的概念和內容進行較為詳細的闡述,并對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旨在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賦予新的內容。
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理念;培育路徑
人類對于文明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文明是相對于野蠻而言的。從社會形態的角度看,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經歷了奴隸文明、封建(中世紀)文明、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人類又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等。但從生產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著眼點主要是物質,是物質生產能力的提高和人類物質生活的改善。在生產力水平很低或比較低的情況下,人類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總是占第一位的,所謂“物質中心”的觀念也是很自然的。隨著工業文明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破壞、沙漠化、“城市病”等全球性問題的產生和發展,人類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物質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視精神生活;發展生產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壞生態;人類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須保護生態平衡。生態文明是我黨提出來的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是一種現代文明形式。它主要是人們在對客觀物質的改造和利用的基礎上,實現的人與人和人與社會關系的優化。它倡導人們要在尊重和維護自然環境的基礎上,走可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是對工業文明時代人類利益高于自然治理、人類對自然無休止的掠奪式開發思想進行反思的結果,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高度統一的發展理念。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結果,其核心思想是尊重和保護生態環境,理論基礎是可持續發展,而最終的著眼點是人類子孫后代的繼續發展。生態文明與人類其他文明形式不同的是,它強調了人類的自覺與自律,以及人類與生態環境的共生關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共同體。但同時,這種文明形式又與其他文明形式有著相似之處,它們都強調人類的發展是建立在對自然物資的開發和利用基礎上的生產力進步。但這種開發和利用不是隨心所欲的,不是盲目的,這就是生態文明與其他文明形式的本質區別。
另外,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現代的文明觀,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著明顯的聯系和區別。第一,從聯系上看。首先,從范圍上看,生態文明的范圍廣,它不但涵蓋了物質文明的內容,同時也涵蓋了精神文明的內容。其次,從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的聯系上看,生態文明倡導的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一種積極的文明觀,而不是消極的,不是要求人們在自然面前畏首畏腳,這一點是它與物質文明的相似之處。再次,從生態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聯系上看,生態文明要求人們在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的尊重和保護,要通過樹立正確的生態觀來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言行,這與精神文明是相同的。因此,我們也可以說生態文明其實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第二,從區別上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雖然都涵蓋了生態文明的內容,但兩者都無法完全包容生態文明,即是說,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對比而言,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
1.缺乏尊重自然,缺乏保護自然生態的意識和行為。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是有目共睹的客觀現實,惡劣的環境向人類敲響了警鐘。
2.對自然環境肆意破壞,導致生態環境危機不斷加劇。第一,水資源污染嚴重。當前我國主要的河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有機污染。第二,城市污染。城市垃圾和工業固體廢棄物與日俱增,工業廢棄物累計堆積量已超過66億噸,占地超過5萬公頃,使200多個城市陷入垃圾包圍之中。第三,大氣污染。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大氣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不足1%。第四,酸雨污染。酸雨污染程度居高不下,酸雨污染區遍布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
3.土地沙漠化嚴重。當前,我國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6.7%,高達160.7萬平方千米,其中,干旱區的沙漠化土地面積為87.6萬平方千米,半干旱區的沙漠化土地面積為49.2萬平方千米,而且沙漠化土地的面積成逐年增加趨勢,目前正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不斷擴張,導致了我國耕地面積的減少和生態環境的惡化。
4.野生動物發展境況堪憂。在我國,大批物種正瀕臨滅絕。虎類中的新疆虎已絕種,只剩下東北虎和華南虎兩亞種,而且數量極其稀少。如果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仍得不到控制,到本世紀末,地球上的物種將減少5%~20%。
1.樹立地球家園的理念。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星球,這是廣大人民群眾必須牢固樹立的基本生態觀念,只有大家都認識到地球以及地球上的資源的有限性,才能從自我的角度出發,自覺地維護自然環境,保護地球,最大效用地實現對有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2.樹立人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理念。人與生態環境或自然環境的關系,不是對立的,不是矛盾的,而是統一的、協調的。當前我國面臨的各種自然環境問題,如土地荒漠、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降低等等,已經對我們提出了嚴重的警告,要求我們必須處理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擺正自身在生態環境中的位置。
3.樹立保護自然和善待自然的理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既要尊重經濟發展的規律,但也要尊重自然發展和生態發展的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認為規律是客觀的,其變化和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人類強行地實施違背自然發展規律的行為,必將受到自然的懲罰。
4.樹立生態就是生產力的理念。保護和發展自然環環境,就是保護和發展人類的生產力。這是以前我們忽略的重要理念,也是當前和今后我們必須堅持和樹立的重要發展理念。
5.通過學校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生態道德。生態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生態保護意識,能源節約意識,消費簡約意識和優化生態意識等。生物課中講述的實實在在的動植物,是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在生物教學中及時給學生滲透生態道德觀是非常必要的。保護生態環境,應從青少年抓起。今天的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在青少年中加強生態道德教育是有必要的,身為教師應身先士卒,為后代有一個美好的生存環境而盡一份力。
6.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確定天人和諧的生態目標。生態文明建設說到底是以人為中心的人類生存環境的改善和提高,是實現天人和諧的發展與創造的過程,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因此,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最大限度地在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的基礎上實現人類利益,實現天人和諧。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嚴厲反對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和極端的生態中心思想。
[1]傅德田.生態文明的一種理解:路徑、“面相”與“三維一體”[J].齊魯學刊,2012(1).
[2]蘇慶華.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J].思想戰線,2012(1).
[3]趙富剛,李兵兵,潘蓓鴿,等.淺議大學生踐行生態文明建設[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
X2
A
1008-178X(2012)08-0185-02
2012-03-23
韓風春(1962-),男,福建莆田人,莆田市委黨校副教授,從事哲學及社會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