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葉
(閩江學院音樂學院,福建福州 350001)
試論大眾傳媒語境下的民間舞蹈文化傳承
吳紅葉
(閩江學院音樂學院,福建福州 350001)
當今時代,大眾傳媒憑借其特有的屬性與功能,成為了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民間舞蹈作為文化信息的內容之一得以廣泛傳播,民間舞蹈傳統的傳承方式在大眾傳媒語境下悄然轉變。如何認清大眾傳媒語境下民間舞蹈傳承的困境與優勢,進而推動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傳播學界和民間文化學界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大眾傳媒;民間舞蹈文化;傳承
民間舞蹈是一種根植于人民群眾社會生活,反映群眾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由人民群眾集體創造、共同傳承的舞蹈。作為一種動態的群眾藝術,民間舞蹈有著傳統的傳承方式。民間舞蹈傳統的傳承方式中,“自然”傳承有著重要的作用與地位。“自然”傳承指的是人民群眾在參與民間舞蹈活動的同時,也在進行著民間舞蹈的傳承。除了民眾的“自然”傳承,舞蹈教育是傳承民間舞蹈文化的另一重要途徑。1954年北京舞蹈學校成立,盛捷等前輩將民間舞蹈第一次納入了專業舞蹈教育的殿堂。1987年北京舞蹈學院成立中國民間舞系。通過數十年民間舞蹈教學的不斷探索與努力,漢、藏、蒙傣等民間舞蹈相繼得到廣泛的普及與推廣。同時,系統規范的民間舞蹈教育也已滲透到許多地區中高等的藝術教育體系當中。這種一脈相承的舞蹈教學模式,為我國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培養了新生力量。
民間舞蹈是一種即時的動態藝術,即興性與適應性是它的本質特征。以文字、圖像、雕刻與舞譜的記錄方式較為刻板,并不能將民間舞蹈活動生動具象地記錄下來。依靠這些文字、圖像,世人對民間舞蹈的模仿、學習與研究都不得不帶上一些想象與主觀理解,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民間舞蹈傳承的局限。
多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給傳統的舞蹈記錄方式帶來了方向性變革。多媒體技術是一種綜合性電子信息技術,它將舞蹈這一視覺藝術以影像的形式完整地記錄與保存。這種以音頻和影像為載體的存儲技術替代了傳統的記錄方法,使民間舞蹈的保護與傳承走向了更廣闊的空間。
一方面,媒體信息的無孔不入,使得傳統民間舞蹈逐漸納入公眾視野。近年來,媒體的關注與炒作,使“原生態”民族文化受到追捧。媒體為公眾營造了一個傳承與發展民間傳統文化、弘揚民族傳統精神的積極氛圍,使公眾開始關注這個原本生疏與邊緣的文化領域。這對民間舞蹈的推廣宣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大眾傳媒憑借其媒介特性,適時擔負起了傳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通過媒介宣傳報道、評論、以及輿論監督等手段,保護與傳承民間舞蹈文化的重要意義引起了社會和政府職能部門的關注,許多瀕臨滅絕的民間舞蹈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民間舞蹈在人類社會文化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并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
源于經濟利益的制約和驅動,大眾傳媒在傳播議程設置上普遍存在著功利化傾向。當下的大眾媒體大多實行自收自支的市場運作機制。發行量、收視(聽)率等傳播效果的恒定已有極為精確的量化指標,而這些與經濟利益密切掛鉤的指標直接關乎媒體的生存。于是,原本沒有太高經濟價值的民間舞蹈文化在傳播議程設置的系統中自然歸于點綴或邊緣的位置,傳播目標開始出現偏移。雖然較之以往似乎對于民間舞蹈傳播的力度有所加強,傳播形式和手段也更趨多元,但是這種傳播已不再是一種單純文化藝術的表達,更多的是一種商業運作。功利性傳播的直接后果是:當人們通過大眾傳媒看到民間舞蹈文化的各類信息,對這個貌似淺顯實則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更多的是走馬觀花式的了解與淺嘗輒止的體驗,而不是上升到文化的層面進行體味與欣賞。一旦這種由政府倡導、大眾傳媒推動的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成為當下民間文化傳播規律,則會在極大程度上意味著一部分民間舞蹈文化將被作為經濟發展的某種“引子”而被傳播,即其文化品質將逐步被淡化,最終甚至為經濟利益所遮蔽,也將與原本希冀借助大眾傳媒傳承與發揚文化傳統的美好愿望漸行漸遠。同時,另一部分與經濟發展沒有切實關聯的民間舞蹈則被大眾傳媒或者置于傳播議程設置的邊緣,或者根本不予觀照,將其淡出大眾傳媒的視線。
大眾傳媒語境下,藝術創作趨于市場化、消費化、快餐化。傳統的民間舞蹈創作的嚴謹性與規范性受到挑戰,舞蹈作為精英文化的地位也受到了有力沖擊。一些創作者為了迎合大眾趣味,不再殫精竭慮地進行民間舞蹈本體藝術創作,而開始在舞蹈審美的視覺效果上下功夫,將原先質樸的民間舞蹈配以絢麗花哨的舞臺燈光、奢華艷麗的服飾。更加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有的民間舞蹈創作為了迎合觀眾時尚獵奇心理,開始無視民間舞蹈的本體特征,混淆民間舞蹈的地域風格。這些創作者被利益所驅動,只關心舞蹈的感觀效果,最終為民間舞蹈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不利因素。
創立一個新的文化品牌,是對原有文化的發掘,從歷史的、民族的、民間的、現有的各種人文奇觀中發掘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與內涵的代表性符號,同時把握對象的文化個性,根據原有文化內涵予以創造性的發揮。而民間舞蹈文化品牌應該突出民族文化的多元和豐富,并用“原生態”的民間歌舞把各民族獨具特色的生活形態借媒體傳播,給觀眾帶來新奇和震撼,以此印證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文化多元化的需求與意義。
其后,利用媒介對品牌進行推廣。一般情況下,大眾傳媒的推廣包含了兩種形式:一是充分“造勢”,二是“多樣化傳播”。正是在這樣的大眾傳媒語境下,文化品牌得以滲透到受眾的視野當中,并不斷擴大其社會影響力。民間舞蹈文化品牌代表著文化企業乃至民族的形象,打造知名品牌建設將成為民間舞蹈產業化發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標。
在新時代的民間舞蹈創作中,僅僅把舞蹈的動作和音樂從田間地頭搬到城市舞臺是遠遠不夠的,利用現代技術發達的電子手段,能使舞臺上最大程度地再現民間舞蹈的感觀氛圍成為可能。新時期的民間舞蹈創作,除了在舞蹈動作的本體上下功夫,也應該充分調動當代最先進的電子音、視頻以及多媒體的舞臺設備,在舞臺上盡可能地再現民間舞蹈的感觀氛圍,使觀眾在舞蹈中能獲得身臨其境的親切感,滿足人們對原生態文化與風土人情的體驗與好奇。另一方面,大眾傳媒的包容性使得外來文化變得觸手可及,在世界一體化趨勢面前,我國的民間舞蹈創作應該堅持和強調本民族文化特異性和差別性,在學習和借鑒外來文化同時,確立本民族文化的主體地位,逐步實現外來文化的民族化,從而創作出真正國際化的舞蹈精品。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張燕.大眾傳媒語境下原生態民族文化傳播問題探討[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8).
[3]史紅.新時期舞蹈審美創作芻議[J].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2003(5).
[4]趙麗敏.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引發的對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9(4).
J792
A
1008-178X(2012)08-0200-02
2012-05-17
吳紅葉(1979-),女,福建仙游人,閩江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碩士,從事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