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遠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改革開放以來加工貿易成為我國主要的貿易方式,自1978年我國著力發展加工貿易至今,加工貿易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梢?,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使用外資的重要方式,是推動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從1980年的16.7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0535.9億美元。加工貿易的發展為外貿企業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還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增加了國家外匯和財政收入,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國家鼓勵政策促進了我國加工貿易快速發展,這不僅表現在貿易數量和在對外貿易比重上的增加,在產業結構上也得到優化和升級。1978年,加工貿易在我國起步時,主要以服裝、鞋帽業簡單的來料、來樣加工裝配為主,只是賺取少量的加工費(外匯)?,F在,加工貿易發展到幾乎涉及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高科技、高增值已成為現代加工貿易的主要特征。但是,在我國加工貿易發展過程中也伴隨著諸多問題。
1.加工貿易發展畸形。長期以來,由于加工貿易在國內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加工貿易的增長方式呈數量型增長,加工產品很多是高污染、高能耗和資源型產品。我國加工貿易在全球生產價值鏈中仍然處于低端位置,國內價值鏈未能得到有效延伸。
2.對一些基礎產業造成沖擊。由于加工貿易是一種兩頭在外的貿易方式,特別是其從國外進料、來料的貿易方式,對相關的國內原材料工業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這幾年我國的紡織業、棉花種植業、鋼鐵工業、石油工業等都受到大面積的沖擊。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材料產業大國,這種由加工貿易過度發展帶來的對基礎產業的沖擊,對我國長期的經濟發展,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社會的穩定都產生了較大影響。
3.貿易摩擦加劇。隨著我國加工貿易產業的發展,我國與發達國家產生摩擦的主要因素之一即為加工貿易引起的貿易不平衡問題。據海關統計,我國加工貿易約70%的進口和出口是由香港轉口的。由于跨國企業對原料和成品的兩頭作價,使其賺取了大量的出口利潤,而歐美等國家把我國香港的出口增加值也計入中國出口,致使我國出口額和貿易順差加大,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對我國出口造成了巨大壓力。
4.低附加值帶來惡性競爭。由于我國的加工貿易主要集中在少數增值很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且近幾年來國內市場需求趨于疲軟,因此我國許多企業為了從加工貿易中取得一定的市場份額,紛紛以降低加工費的方式爭奪外國客戶,導致我國的加工貿易企業走向不計成本的惡性競爭之路,加工貿易企業陷入了數量型增長,利潤幅度大幅下滑的惡性循環之中,最終使大量加工貿易企業在微利的狀態下經營,一些加工貿易企業慢慢走上虧損、破產之路。同時,對我國環境和資源也造成了巨大破壞和浪費。
5.帶來新的就業問題??陀^上說,我國加工貿易發展初期的確為我國勞動力就業的增加發揮了重要和積極的作用。但加工貿易的發展帶來新的就業機遇的同時,也促使了大量基礎產業的工人失業,使加工貿易對就業產生負的影響。
6.加工貿易企業獨資化問題。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加工貿易以原料加工為主,企業類型包括合作、合資、獨資等多種類型,自90年代后則改為以進口原料加工為主,同時歷經著由本土化向非本土化的轉變。所謂非本土化,即以我國企業為主體的加工貿易轉變為以跨國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為主。2000—2003年外資企業出口總額占總出口額的比重分別為47.9%、50.0%、52.2%和54.8%。2003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分別為4127.6億美元和4382.3億美元,而外商在華直接進出口總額分別達到了2319.14億美元和2403.37億美元,其中外資企業加工貿易占總加工貿易的80%。外商投資企業、國企占進料加工進口的比重分別為93.4%、4.1%,占進料加工出口的比重分別為90.2%、6.6%。由此可見,我國加工貿易的主體為外商投資企業,而且這種轉變趨勢日漸加劇,這將對我國基礎產業構成威脅。
2005—2007年,我國先后三次對加工貿易的政策進行調整,調整的大概內容包括:
1.對某些加工貿易項目進行禁止。受國家產業政策的影響以及保護資源環境的要求,國家對部分類別的加工貿易項目進行了禁止,如禁止為種植、養殖等出口產品而進口種子、種苗、種畜、化肥、飼料、添加劑、抗生素等,禁止開展進口料件屬于國家禁止進口商品的加工貿易,如含淫穢內容的書刊,含有害物、放射性物質的工業垃圾等。
2.對某些加工貿易項目的優惠政策進行調整。由于加工貿易有著極其優惠的政策,使得其對我國某些傳統支柱型材料產業和大部分勞動密集型一般貿易出口產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所以,我國對這些產業相關加工貿易項目的政策進行了調整。
3.增加了一些加工貿易項目。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許多新興產業出現在我國的經濟領域,使得我國的加工貿易項目也有所增加。
4.加強了監管力度。國家相關部門,尤其是質檢、海關部門加大了對加工貿易產業的檢測和審批力度,以求保證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加工貿易的渠道進行走私。
自我國對加工貿易政策調整以來,清理優惠措施,建立中性加工貿易的政策得以貫徹實施,我國對外貿易逐漸呈現出良好態勢。一般貿易增長略快于加工貿易,加工貿易進口增長速度放緩,這有利于減少加工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削弱對外貿易對加工貿易的依賴程度。出口增速回落、進口增速回升,進出口增速的差距有所縮小,貿易順差的減少,使我國減輕了貿易順差虛高帶來的國際經濟與政治壓力。出口商品結構有所改善,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速高于平均水平,但初級產品進口規模仍較大。
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由于部分加工貿易項目被國家禁止,如水產品和骨類甚至骨粉廢料等產品;大多數木漿商品類,稀土金屬礦、5-7燃料油、蠟油、重柴油、其他柴油及燃料油、其他重油、其他重油制品、尿素、硫酸銨、木制一次性筷子等,使經營這些業務的企業面臨減產或是轉產的危機。而相關的材料和成品市場,如木材、皮革和燃油等市場,也因為商品供求變化出現了波動。
1.繼續實行鼓勵加工貿易發展的政策。加工貿易有利于擴大出口和增加就業。通過鼓勵加工貿易的發展,可以保持出口快速增長和就業機會的增加,而且我國將獲得更多的外匯收入,這有利于我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增強國際競爭力。加工貿易的發展,為我國產品打入國際市場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更利于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同時為我國的非熟練勞動力成為熟悉現代工業生產的熟練勞動力的轉變提供了條件。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明顯。發展中國家利用后發優勢發展本國經濟的重要途徑就是融入國際分工中,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使自己成為生產國際化鏈條中的一個環節。生產國際化的重要體現即為加工貿易,其為生產工藝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加入WTO后,我國為了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逐步削減了關稅和非關稅的貿易壁壘,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從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
2.積極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工貿易的升級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促使加工貿易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由勞動密集型的產品轉向科技含量較高的高新技術產品;二是促使貿易加工環節的生產技術逐步升級,以此提升貿易加工的技術水平,優化我國的整體工業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
目前,我國給予低層次加工貿易和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幾乎是同等的政策,這導致了簡單加工貿易獲得了大量的外部投資,違背了我國對外資利用的初衷。因此應當對外資投入加工貿易給予政策性的引導,鼓勵外資投資于高新技術產品,此外適當削減對從事簡單加工貿易的外資企業的優惠政策,以此來刺激外資從簡單加工貿易領域撤出并投向高附加值的加工貿易中去,從而發揮外資在技術、管理等方面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3.調整我國加工貿易管理模式。目前我國對貿易加工的開放式監管模式不利于企業自我監督和管理,如貿易加工企業法律意識淡薄,因而出現管理成本高昂、走私嚴重等問題。對此我國可進行加工貿易管理模式的調整,如可在沿海地區設立出口加工區,對區內企業實施封閉式的監管;對于區內的加工貿易企業,海關將改革加工貿易傳統的監管模式,簡化現行通關手續。
[1]沈志澄.國際加工貿易與補償貿易[M].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
[2]何正全.我國加工貿易發展戰略探討[J].經濟縱橫,2005(5).
[3]隆國強.加工貿易[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4]李莎,呂偉紅,胡東升.加工貿易——中國海關事務通[M].中國海關出版社,2005.
[5]季風.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特點及前景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5(11).
[6]劉德學.全球生產網絡與加工貿易升級[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7]閆國慶,陳麗靜.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5(3).
[8]李鋼.企業跨國經營實務——境外加工貿易[M].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