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尹建中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省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山東濟南25001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增大,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面臨的資源環境形勢更加嚴峻。《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近幾年,城市循環經濟作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形式,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通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
潘鵬杰(2010)從對城市的界定出發,結合循環經濟的本質對城市循環經濟進行了分析,認為城市循環經濟是以提升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核心,以高效利用資源和防治環境污染為出發點,以3R(reduce,reuse recycle)為原則,使生產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消費方式由過度型向節約型的根本轉變,經過可持續發展,實現城市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創新經濟增長方式。另有一種觀點將城市循環經濟納入城市生態學的范疇,認為城市循環經濟是按照循環經濟理論和城市生態學原理,以污染預防為出發點,以物質循環流動為特征,通過調整城市產業結構,轉變城市生產、消費和管理模式,用生態鏈條把行業與行業、生產與消費、城區與郊區有機結合起來,把城市的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和城市管理統一組織為生態網絡系統。
國內外對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理論研究也體現出不同的側重點,或者從循環經濟的不同角度,或者從城市內涵的界定、城市經濟社會構成等切入點進行分析。
張旭(2003)認為循環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對城市循環經濟體系構建應該從政府、企業、技術、社會公眾等各構成要素方面進行;從城市組織管理系統,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等方面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加快綠色技術開發和廢物回收試點工作。張世英等(2006)在上述觀點的基礎上加入了生態環境因素,提出了城市循環經濟建設應包括生活垃圾循環利用、企業內部循環圈和企業之間循環圈。張鵬等(2008)認為城市循環經濟體系構成包括社會保障系統、技術支撐系統、基礎設施系統和綠色產業系統,主張完善城市循環經濟系統,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1.資源型城市循環經濟
資源型城市面臨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資源型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顯而易見。目前國內對于資源型城市循環經濟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發展模式的理論研究、典型礦業城市(或城市群)的發展模式選擇的實證研究、礦業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研究等。
李梅等(2007)對黑龍江省煤炭城市循環經濟模式進行了探討,認為煤炭城市循環經濟要從煤炭資源整個生命過程中按照“3R”原則生產運作和管理,實現全程生態化。這一觀點是循環經濟在煤炭型城市中的具體應用和實踐,將煤炭型城市循環經濟在廣度上進行了延伸。王志磊(2011)通過對黑龍江省煤炭城市的發展現狀,提出了5R發展模式(即Rethink、Reduce、Reuse、Recycle、Re-pair)。這種模式緊密結合煤炭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普遍模式在煤炭型城市發展的典型應用。
王翔宇等(2008)認為礦業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應該立足于資源,在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基礎上,尋求一種低能耗、高效益、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將循環經濟立法、政府導向、企業履責以及非政府民間組織等納入礦業城市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該研究擴大了礦業城市循環經濟的內涵,突破了礦業城市循環經濟局限在礦業或資源開發利用的觀念,是對礦業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的有益探索。
劉清臻、于長立(2010)以河南省平頂山市為例對資源型城市循環經濟的模式選擇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潔凈煤生產是平頂山市發展循環經濟的首選模式。曾麗君、隋映輝(2011)對中國資源型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聚類實證研究,構建了資源型城市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資源型城市循環經濟的發展水平作了較為完整的評價。
2.沿海城市循環經濟
我國沿海地區城市發展普遍受資源環境制約,發展循環經濟是沿海城市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協調的重要思路。目前對我國沿海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的研究包括循環經濟理論支持、發展水平評價實證研究等。
俞斌、沈毅俊(2007)基于歐洲各國循環經濟實踐對我國沿海城市循環經濟發展作了分析,認為我國城市循環經濟的發展既要滲透歐洲各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又要重視各城市發展的特殊性。
諸大建、邱壽豐(2007)鑒于我國城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還缺乏有效定量分析工具的現實,引入生態效率的概念,對上海市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進行了分析,為上海市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參考。
趙峰(2007)基于傳統循環經濟評價方法在循環經濟發展時滯性方面的失靈現象,以青島市為例對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動態評價研究。在指標體系中加入了區域比較性和資源稟賦性,采用過程神經元方法對青島市城市循環經濟進行了動態評價。
郁利燕(2010)通過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對我國17個沿海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研究,將城市規劃納入城市循環經濟發展影響因素中,提出轉變城市規劃理念引導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的觀點。
3.城市群循環經濟
目前對于城市群循環經濟發展的研究主要針對城市群循環經濟發展的綜合評價研究,側重對城市間循環經濟發展差異的研究和發展水平的比較。
向云波等(2008)通過對城市群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分析了影響城市群循環經濟發展的因素,和以往研究城市群循環經濟評價和差異分析有所區別,為研究城市群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許春香、張加恭(2008)引入了循環經濟“發展度”的概念,對珠三角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程度和效果進行了分析。循環經濟發展度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為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理論研究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是循環經濟理論研究的創新。
吳未、黃賢金等(2006)對江蘇省13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比較。通過建立城市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得出新的結論,對城市循環經濟發展動因和發展方向提出了思考。
我國從2005年10月開始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工作,2007年開展第二批試點,圍繞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對第一批試點進行了補充和深化。
從第一批試點開始,各省市開展了不同層面的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探索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實踐形式,從整體上推動了全國循環經濟的發展。以山東省為例,2007年山東省為進一步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全面完成循環經濟試點任務,印發了《山東省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培育了一批循環經濟型城市、園區和企業。
(1)上海市。上海是我國最早引入循環經濟的城市,在國內最早研究和實施城市循環經濟。目前上海市循環經濟發展已取得一定的成就,清潔生產工作和生態工業園區的試點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效果。
(2)貴陽市。貴陽是在全國第一個提出建立循環經濟型城市。2002年貴陽市決定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同年5月,被國家環保總局確認為全國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市首個試點,2004年初又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認為全球惟一的循環經濟試點城市。目前貴陽市的循環經濟發展已經取得很大成效。
(3)日照市。日照市2007年被確定為山東省循環經濟試點市,被國際環保總局批準為創建循環經濟示范市。多年來日照市一直秉持生態城市的理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并取得顯著成效。日照市把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工業園區貫穿到企業、產業和社會三個層面,形成了企業為點、產業為線、社會為面,“點—線—面”整體推進的格局,形成了沿海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的“日照模式”。
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環保總局、國家統計局基于發展循環經濟的目的,根據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從資源產出指標、資源消耗指標、資源綜合利用指標和廢物排放指標四個方面進行了測度。該評價指標分宏觀經濟和工業園區兩方面,為制定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依據。但是該評價指標主要針對工業中的資源產出和資源消耗等問題而提出相應的指標,而忽視了循環經濟發展中所涉及的其他方面,不能全面反映城市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王璐(2008)以循環經濟理論為研究基礎,對循環經濟進行了系統分析,詳細介紹了城市循環經濟內部結構和功能的可持續發展性,得出城市循環經濟系統評價重點在資源循環利用和減輕環境負荷的結論。對城市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分三個層次,通過此評價指標可以評價城市循環經濟的發展狀態和發展水平,為城市循環經濟良性發展提供決策依據。但是該評價指標體系存在數據獲取較難,涉及面較廣的問題,從而使評價工作具有較大難度。
城市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和評價方法的選取上,運用系統法將評價指標體系分為若干層次是比較常用的方法。具體分析方法以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主成分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以及這些方法的組合運用為主。指標權重的確定存在主觀性過強的缺陷。
城市循環經濟評價方法的選取還有其他的研究。在眾多研究文獻中,諸大建(2007)運用生態效率法對城市循環經濟進行了評價規劃;寧波(2009)利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對城市循環經濟指標進行了分析;而張波(2007)運用生態足跡法為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提供確鑿可信的依據;馬寧(2010)的物質流分析法也為區域循環經濟的評價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些方法從不同的側重點對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對城市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選擇和發展方向提供相應的支持。
目前對城市循環經濟內涵尚未明確界定,城市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還存在模糊性或灰色性。下一步的研究應該結合我國發展城市循環經濟的實際狀況,總結各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的共性,對城市循環經濟在循環經濟內涵和原則的指導下進行有益的探索。
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建立也如同城市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一樣,存在著不同的側重點。城市循環經濟發展體系的建立不能僅僅參考循環經濟的相關系統構成。城市有其獨特性,例如農業經濟是否應該作為城市經濟的一部分納入城市循環經濟體系建設中,不同的學者基于不同的角度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因此,對于城市循環經濟產業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目前我國城市循環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對城市循環經濟試點模式的研究也有很多。在循環經濟制度和法律建設、清潔生產技術推廣和其他生態技術研發推廣、靜脈產業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經驗。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應重視總體布局,而不是僅強調部分產業和部分領域的成績;應大力倡導和推廣綠色消費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等。在試點建設方面,對于已經成功的模式需要推廣到更多的地方,對試點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還需要更準確和詳細的把握。
對于城市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和評價方法的應用研究已有很多,但單一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既具有操作簡單和數據可用性好的優點,也存在著主觀性太強、反映問題過于片面等問題。在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中,所有的指標都由同樣的方法確定是否合適,是否可以將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融合以避免不足,在對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過程中,制度法律因素、循環經濟與城市經濟發展關系之間該如何反映等,這些問題的研究更有實際意義,也能為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更加科學的評價。
城市循環經濟成為城市發展中破解資源環境瓶頸的重要手段,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方式,其本質意義是不變的。盡管城市已經開始了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建設,但從總體來講,我國城市要全面推動循環經濟建設,使其融入國民經濟發展之中,還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
[1]潘鵬杰.城市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0(5).
[2]張旭.對建立現代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思考[J].學術交流,2003,10(10).
[3]張世英,侯麗媛.城市循環經濟建設的探討[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4]張鵬,林青,龐翠平.城市循環經濟體系及其建設[J].區域經濟,2008(9).
[5]李梅,陳培友.黑龍江省煤炭城市循環經濟模式探討[J].商業研究,2007(5).
[6]劉清臻,于長立.資源型城市循環經濟的模式選擇——以河南省平頂山市為例[J].人民論壇,2010(5).
[7]曾麗君,隋映輝.中國資源型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聚類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 (3).
[8]俞斌,沈毅俊.發展我國沿海地區的城市循環經濟——基于歐洲各國對循環經濟的實踐經驗[J].現代經濟,2007(9).
[9]郁利燕.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的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研究——以我國17個沿海城市為例[J].中國經貿導刊,2010(8).
[10]向云波,徐長樂,彭秀芬.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格局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8(9).
[11]許春香,張加恭.城市循環經濟發展度分析——以珠三角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08(7).
[12]吳未,黃賢金,劉堅,林炳耀.江蘇省十三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狀況的比較[J].城市規劃學刊,2006(1).
[13]安子豪,游達明.從“點、線、面”整體推進,促生態建設持續發展——山東省日照市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與啟示[J].生態經濟,2010(2).
[14]王璐.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相關環境政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2008.
[15]寧波,袁虹.基于EKC的礦業城市循環經濟演變路徑優勢及問題分析——以徐州市為例[J].能源環境保護,2009,12(6).
[16]張波,王青,顧曉薇.生態足跡法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應用[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