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莉
論馬克思社會發展整體論的現實意義
——以江蘇沿海地區為例
顧莉
馬克思認為社會是由各種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但政治、文化等同樣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發展應當以人自身的全面發展為中心。該理論在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中,不斷得以演繹和詮釋,尤其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社會和諧發展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社會發展整體論;經濟發展;江蘇沿海
1.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的社會整體協調發展。
馬克思站在歷史唯物主義高度,深入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把社會看成一個由諸多因素構成的有機整體。馬克思在對社會系統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后發現在一切社會關系中經濟關系起著決定作用,他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要來了?!保?]馬克思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但同時馬克思也發現,決定社會發展的因素很多,除生產力這一決定性力量以外,還有生產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并且這些因素會對生產力形成反作用,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因此,馬克思的社會發展學說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因素在內的整體協調發展。
2.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最終體現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的社會發展觀是緊緊圍繞著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將人的本質闡釋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系,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具有內在一致性,社會發展史歸根到底應當是人的發展史。人自身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主題與實質。對此,馬克思在關于工人勞動的闡述中指出:“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這種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勞動不屬于他;他在勞動中也不屬于自己,而是屬于別人?!@種活動是他自己的喪失?!保?]生產勞動最初是人試圖通過對自然的改造來滿足自身需求,但當勞動成為人自身發展的桎梏時,勞動則異化了,脫離了人自我發展的本質,這時盡管經濟發展在量上得到提升,但這種經濟的發展付出的代價是因勞動的異化而帶來的人的異化,人自身并沒有在經濟的發展中得到自我的發展,而是喪失了自我,這樣的發展就偏離了原來的軌跡,脫離了發展的終極目的,即人的自身發展。這種偏離目標的發展狀況,最終則需要通過實踐活動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即共產主義運動,來徹底改變人的生存現狀。因此,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應當以人為中心,從人的需要出發,這是發展的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發展本屬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但在現代語境中,為了更好地研究經濟發展對社會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往往把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進行剝離研究,這里的“社會發展”一般就是狹義的理解,特指“經濟以外的其他社會生活、社會關系的發展”,[4]主要包括社會保障、教育科技、醫療衛生、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即主要是與“民生”相關的各項社會事業。
1.社會發展整體論的歷史驗證。
在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上,20世紀五、六十年代,早期發展經濟學家在研究第三世界國家發展時,普遍認為發展就是經濟的增長,經濟增長了其他問題自然而然就會解決了,即“經濟餡餅”做大的理論。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斯托在1960年提出了將經濟發展分為“傳統社會”“起飛前提條件”“起飛”“走向成熟”“大眾高消費時代”五個階段。[5]到70年代他又補充了第六個階段即提高生活質量階段,完善了他的經濟發展階段論。雖然該理論在經濟學界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真理性,但也反映出早期經濟學家們的片面性,即把所有發展的希望都寄托在經濟上,經濟發展成了打開貧困之鎖的唯一鑰匙。這也導致后來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了新的困境,如60-70年代巴西經濟增長率很高,甚至一度超越歐共體,躋身工業16國,但到80年代,巴西為此付出沉重代價:“農民極度貧困,社會兩極分化嚴重、社會動蕩不安,反對派遭到血腥清洗,巴西1.3億人口中有7000萬居民實際生活水平下降?!保?]類似這樣的國家并沒有能夠通過高的經濟增長率而實現真正的“起飛”。這也再次證明馬克思關于社會發展整體論的科學性。
正因如此,后來更多的學者開始反思并普遍認為發展應是一個全面的范疇,經濟發展雖然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但社會發展卻制衡著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更多關注的是“量”,社會發展則注重的是“質”;經濟是以“物”為直接價值取向的發展,社會則是以“人”為中心的發展。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質量,但并不如羅斯托的假設中,認為經濟發展到最高階段才關注到生活質量,而是滲透在每一個發展階段中都應當關注相應的社會發展。從價值哲學的角度,是價值客體和主體的關系問題,“是主客體的功能或功效關系,是雙向的;價值是主客體相互作用對主體的一種效應或功效,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保?]經濟發展的成就要落實到社會發展上才能體現出對人的價值,對主體人而言,社會發展是價值的直接客體,經濟發展是價值的間接客體,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聯動關系。
2.社會發展整體論在當代中國的發展。
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歷經百年的戰亂和不穩定,民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沒能得到根本的改善和提高,雖然新中國成立后,開始著手經濟建設工作,但由于缺乏經驗出現了一些挫折,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才逐步摸索到中國發展的道路,即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當代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實現馬克思主義再次中國化。鄧小平指出:“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建設物質文明?!保?]這與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符合當時中國貧窮落后的實際情況。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各地方在致力于經濟發展時,人們滿懷歡欣和鼓舞,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充滿向往和激情,但與此同時,卻出現一些人在理解上的片面性,往往把目光局限于“經濟強盛”上,在價值追求上出現偏離。其實,鄧小平同志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他提出“我們現在搞兩個文明建設,一是物質文明,一是精神文明?!薄艾F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等科學的理論?!熬裎拿鳌钡奶岢鼍哂刑厥獾囊饬x,這意味著,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即關注物的同時,關注了人的發展。一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發展狀況,反映了該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社會成員對經濟發展成果的認可度,即經濟發展是否能夠帶來人的幸福指數的整體上升,這些都直接表現在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上,而這種精神狀態又可以反作用于經濟的發展。因此說,鄧小平同志在提出精神文明建設時,實質上就是在強調社會發展要與經濟發展協調統一,是馬克思社會發展整體論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十三大提出的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更是集中體現對社會全面發展的追求,明確了現代化國家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生活諸多因素的全面概念,其核心就是人的全面發展。
在學界,一些學者也在不斷呼吁對社會的全面關注,如在80年代初,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就指出,“我們的研究還不應該局限于經濟的范圍,其他重要的社會領域,如教育、科學、文化等都應該包括在內。所以我們把所要研究的問題叫做‘經濟的’和‘社會的’發展戰略問題,簡稱為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問題。”[9]但經濟改革的浪潮是巨大而充滿誘惑的,從普通百姓到部分地方政府受著利益的驅動,希望以最高速度產生最大經濟總量,出現“數字崇拜”,忽視質量、效益和整體素質,忽視對人的發展,出現了資源過度消耗、生態嚴重破壞、社會矛盾加劇、社會發展滯后、人們幸福指數降低以及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等現象,如不及時調整最終將引致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停滯不前,甚至出現社會動蕩和環境惡化等嚴重局面。因此,“十二五”規劃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泵鞔_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p>
馬克思關于社會發展整體論的觀點,在區域發展中同樣適用。對于江蘇沿海地區而言,雖然地處長三角地區,南鄰上海,北接渤海地區,具有先天的地理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資源,但從整個東部沿海地區來看,卻是這條線上相對欠發達地區。因而江蘇沿海地區的發展對提升長三角的整體實力、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是江蘇新的經濟增長點。
區域協調發展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區際實際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過程?!薄肮卜罩饕ㄕ峁┙o轄區居民的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公共基礎設施、文化、環境生態等?!保?0]江蘇沿海地區的發展目標應當定位在社會整體發展上與其他較發達地區實現趨同。筆者認為,馬克思的社會發展整體論在江蘇沿海發展中應呈現如下特征。
首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是社會整體發展的關鍵。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意味著由單純以經濟為焦點的發展方式,調整為關注經濟與社會、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是變粗放型為集約型經濟發展方式。江蘇沿海地區屬于長三角的經濟相對落后區域,以前在地方發展時主要靠擴大投資,如有些地區為招商引資,出臺多種優惠政策,甚至通過限制土地、勞動、資源環境的價格來吸引外來資金,這就使本地區的產業結構難以從勞動密集性轉向資本、技術密集型,同時還會造成經濟的發展與勞動力價格、資源環境之間產生矛盾和沖突,出現新的社會問題。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社會整體發展的關鍵。就江蘇沿海地區而言,要利用地區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如發展臨港產業、提升優勢產業、拓展新興產業,尤其是新能源產業,以此帶動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筆者認為,這些產業的發展,引進資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科技的支撐。江蘇沿海地區有地理位置的優勢,與南北高等教育和科研機構密集的城市較近,有條件引進先進的技術和人才,同時本地也應加大人才的培養,支持企業、高校等技術開發和研究中心,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新興產業提升競爭力提供智力保障,真正實現本地區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農村地區,同樣要優化農業結構,利用自然優勢和資源,發揮國有農場的作用,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利用港口優勢,發展出口農業;在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上,大力促進海洋漁業的發展??傊?,利用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依靠科技創新,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滿足社會成員的需求,提高社會成員的物質生活水平,呈現出穩定、和諧、宜居的社會整體發展態勢。
其次,完善社會保障、改善民生是社會整體發展的保障。江蘇沿海地區正以較快的速度進行城鎮發展,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城鎮人口擴張、利益分配多元、社會階層分化等社會問題,這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動力還是不穩定因素,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社會能否給成員提供一個公平正義的保障環境。當人口與現有城鎮資源之間出現缺口,現有社會保障力是否能夠滿足人口的需求,讓社會成員擁有同等的權利和機會分享住房、衛生、教育等社會福利,使社會成員感受到經濟發展給自身的發展帶來的福蔭。因此,社會保障成為江蘇沿海經濟發展進程中一個亟待解決、關涉民生的重要問題。例如,在教育問題上,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推進高水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尤其農村義務教育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一些學者研究發現,學齡前兒童入學率對人均GDP增長影響作用巨大,每增加1個千分點,人均GDP年增長率可增加 0.4-0.6個百分點。[11]加大教育的投入,給社會成員提供均衡的受教育權利,提升本地區的居民素質和文化水平,可以加速經濟的發展,成為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大后發優勢。此外,江蘇沿海三市還存在大面積農村地區,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的均衡配置,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投入,完善農村養老、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制度,這些都是江蘇沿海地區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保障,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基礎。因此,基于公平正義的涵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既是經濟發展的保障,又可以成為江蘇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強有力的后發優勢。
第三,關注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是社會整體發展的目標。馬克思的社會整體發展理論始終是以人為中心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地區發展中也同樣必須關注人的發展。社會發展水平和程度的衡量標準不是數字顯示,而是社會成員對該社會的認可度、歸宿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度等。例如,江蘇沿海地區在發展過程中要關注人的發展,既要讓社會成員分享物質文明建設的成果,即收入生活水平的實際提高,又要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注重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引導,提升本地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素養。同時,以行政部門為首的各部門、各單位要加強為民服務的意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各行各業的職業價值觀。如江蘇沿海地區各級政府在沿海發展戰略規劃的制定過程中,既要符合科學規律又要征求民意,在規劃實施的過程中做好宣傳、解釋、反饋工作,使政府真正成為服務型政府,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價值取向,以公民的真實需求為行為指針,通過與公民積極、平等的互動,推進城市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傊?,要將以關注人自身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倫理價值觀念,融入當地政府、企事業單位,以及各行各業的工作當中,讓社會成員在生活中感受到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前進。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94.
[4]于光遠.于光遠談“經濟社會發展戰略”[J].經濟參考,1982,8(30).
[5][美]羅斯托.經濟增長的階段:非共產黨宣言[M].郭熙保,王松茂,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6]讓-雅克·賽爾旺·施頓貝爾.人類的未來[M].商務印書館,轉自孟憲忠.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戰略.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6.
[7]王玉樑.當代中國價值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8]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9]于光遠.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一個應該研究的重要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3.
[10]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戰略研究[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60.
[11]胡鞍鋼,鄒平.社會與發展:中國社會發展地區差距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201.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Holism of Karl Marx
Gu Li
Karl Marx holds that a society is an organic system made up of various components.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decisive factor in social development,while other factors such as politics,culture are also independent parts.So human’s overall 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 center and purpose of social development.The theory is constantly performed and interpreted in the cours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especially has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current transformation of our economy and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Karl Marx;Holism of social development;economic development;coastal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A811
A
1672-6758(2012)05-0026-3
顧莉,碩士,講師,鹽城師范學院,江蘇·鹽城。郵政編碼:224053
Class No.:A811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