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芙蓉 高蓓 虞家欣
近10年來國內歷史文化街區研究進展與展望
黃芙蓉 高蓓 虞家欣
從20世紀80年代起,有關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成為文物、建筑、歷史、城市規劃、旅游乃至園林等多個學科關注的話題。基于中國知網(CNKI)2000-2011年227篇相關文獻的分析,分別從歷史文化街區的概念、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歷史文化街區規劃設計、歷史文化街區開發等方面回顧了我國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進展。結果表明:近10年來,國內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內容不斷豐富,研究視角不斷拓展,但仍存在理論研究薄弱、研究深度不夠、研究方法單一等不足。建議今后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應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創新研究方法和手段、推進研究深度等。
歷史文化街區;研究進展;研究展望;國內
當前,在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中,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空前重視,越來越多的名城意識到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發展的獨特資源與城市名片,也是彰顯城市特色和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而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地,就成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的亮點和重要的規劃對象,也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門話題。為系統、全面回顧和總結近年來國內有關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成果,并對后續相關研究提供科學依據,本文通過對中國知網(CNKI)“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文獻的“模糊”檢索(檢索時間限定在2000-2011年間,檢索日期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檢索項為“主題”;檢索詞為“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街區”),除剔除一些介紹性及重復性文章外,共得到相關研究文獻227篇,其中期刊文獻149篇,學位論文78篇,并以此作為本文分析研究的對象。
我國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始于1986年,①但直到2001年,有關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文獻數量才開始激增。尤其隨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實踐的不斷深入,學術界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不斷跟進,形成了不少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歸納起來,學者們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文化街區的概念研究。
目前,學術界對“歷史文化街區”相關概念的表述有多種稱謂,如“歷史地區”、“歷史地段”和“歷史城區”等。
“歷史文化街區”作為2002年以后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中“中觀層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為1986年提出的“歷史文化保護區”。[1]2002年10月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所謂“歷史(文化)街區”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意義的城鎮、街道、村莊。[2]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起草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送審稿)》中,將“歷史文化街區”定義為城市中保留遺存較為豐富,能夠比較完整真實地反映一定歷史時期傳統風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較多文物古跡、近現代史跡和歷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地區。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鎮和鄉村環境中的特定區域,而后者則特指城鎮環境中的某一特定區域,且前者的規模大于后者。2005年,《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GB50357-2005)的發布,使“歷史城區”、“歷史地段”、“歷史文化街區”等成為我國名城保護體系“中觀層面”的規范用語。其中,“歷史地區”的范疇最廣、包含內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內含于“歷史地區”之中;“歷史文化街區”又內含于“歷史地段”之中,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為“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應予重點保護的歷史地段”;[3]至于“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地段”則有可能出現在“歷史城區”之外(圖1)。[1]

圖1 “歷史文化街區”相關概念的范疇關系
國務院1986年公布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時正式提出“歷史街區”的概念:“對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能較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筑群、小鎮、村落等也應予以保護,可根據它們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公布為地方各級歷史文化保護區”。[4]甘翔云(2009)認為歷史文化街區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應予重點保護的歷史地段,是能夠比較完整地反映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和一定歷史時期風貌的古舊街道、地段,并明確歷史地段的概念范疇大于歷史文化街區,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為“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應予重點保護的歷史地段”。[3]根據2008年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歷史文化街區”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1]
2.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研究。
(1)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現狀與存在問題。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關注,尤其對歷史文化街區開發中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學者們給予了更多的重視。
如阮儀三、孫萌(2001)認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旅游缺乏互動,僅將歷史文化街區看作是旅游資源,而將保護看作為開發旅游的手段,破壞了歷史文化街區的生活網絡,使得歷史文化街區失去了“生活真實性”和原有的歷史韻味。[4]李谷蘭(2005)結合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工作的實踐探索,將歷史文化街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歸納為:處理方式簡單,破壞了街區原有的特色;整體環境質量嚴重惡化;街區內基礎設施缺乏;功能分區不明晰。[5]李勤(2007)則指出:經濟效益與文化效益的矛盾、保護與發展問題之間的矛盾以及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的矛盾是歷史文化街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6]劉春凱(2009)認為我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既有認識上的局限;也有功利主義、商業利益的驅使,還有地域文化、傳統社會網絡、公眾參與制度的缺失,以及調查研究的不足與法律法規不完善等[7];此外,張志斌等(2010)還結合小婁巷歷史文化街區案例,就其開發中的空間功能重置問題進行了分析。[8]
(2)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原則、機制與模式。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是歷史城市保護中的重要層次,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對于延續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而如何有效地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則需要樹立正確的保護原則和采取科學的保護機制、模式和措施。對此,很多學者均給予了應有的關注。
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原則上,學者們主要提出了整體保護、[9]真實共存、[10]分級保護、[11]可持續發展、[12]有機更新、[9][13]小規模漸進式、[14]公眾參與、[15]原真性、[10]風貌完整性、[12]現實需求的適應性、[10][12]生活延續性[10]等原則。
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機制上,佘龍(2006)提出,一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二要建立歷史文化遺產的修繕管理機制,三要建立歷史環境的建設管理機制。[16]李和平、陳科(2006)通過對重慶市金剛碑歷史街區的保護實例研究,從開發策略、保護觀念、保護方式、保護過程等方面,探討了利用市場機制引導和控制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手段和方法。[17]賀麗霞、謝治英、孫金坤(2010)以四川會理古城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會理古城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規劃與更新發展問題,對會理古城的保護與更新提出了適宜性的保護規劃策略及保障機制。[18]
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模式上,李谷蘭(2005)分析了幾個較為成功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模式,它們是“存表去里”的上海“新天地”模式、“分類保護、分片控制開發”的上海多倫路街區模式以及巴黎瑪海區模式等。[5]馮青(2006)將我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模式概括為:北京“菊兒胡同”模式、蘇州“桐芳巷”模式、上海“新天地”模式、福州“三坊七巷”模式、北京“南池子”模式、北京“什剎海煙袋斜街”模式。[19]朱忠翠(2006)將歷史街區保護與整治模式歸納為:保存、保護、整飭、更新和延續。[20]孫麗(2007)根據街區的價值高低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模式分為六種類型:“保持歷史風貌,內部功能置換”模式、“保持歷史風貌,使用方式回歸”模式、“延續歷史風貌,完善居住功能”模式、“街區風貌延續,社區結構保持”模式、“街區風貌重塑,社區結構重組”模式、“街區風貌重塑,使用功能更新”模式。[21]袁泉、張炯(2009)通過對蘇州五片歷史街區內新建筑的分析,探討了歷史環境中新建筑的特點,新舊建筑的并置關系,新舊建筑的連續和對比問題,提出了新舊建筑并存的六種模式:比鄰式、新包舊式、舊包新式、引入式、借景式、對景式。[22]另外,袁泉(2009)還對平江、山塘、拙政園三個歷史街區的更新模式進行了分類闡述,分別歸納為分級漸進式更新模式、動態式分段三期更新模式與“核”優先更新模式。[23]
(3)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對策與措施。
孫麗(2007)認為健全與歷史文化街區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保障歷史街區改造的經費來源,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的重要手段。[21]李勤、楊豪中(2010)通過分析研究德國和中國在歷史街區保護更新方面的觀念、態度和方法,在學習德國先進的理論思想的基礎上探索了適用于中國國情的街區保護的方法,即保護歷史街區,必須保護其整體的風貌環境、文化內涵、傳統習俗以及現有的社會生活結構,并逐步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24]劉春凱(2009)認為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的三種方式,即房地產開發商主導、政府主導及政府主導、居民參與、公司介入。[7]夏健、王勇(2010)從常見的“全盤重置”、“功能重置”、“居民重置”入手,提出在居住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更新中,風貌保護是生活真實性延續的基礎,功能保全是生活真實性延續的載體,居民保有是生活真實性延續的主體,只有減少重置現象,街區才能真正獲得重生。[25]張志斌等(2010)認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整治最終的實施方案應該會是各方利益綜合權衡的結果,在探討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延續與活力再生的方式的基礎上,保持歷史文化街區空間秩序,實現人們對街區傳統文化的解讀,通過適應現代生活的后續利用,為歷史文化街區注入新的活力。[8]張倩、李志民、馮青(2009)提出為保證歷史文化街區擺脫現代貧民窟的不良現狀,應該在維護街區傳統風貌得以延續的前提之下,通過科學地分析和規劃,建立街區建筑檔案系統、拆除違章建設、加固保留建筑、疏通街區道路、開辟街區廣場,加強街區的整體環境建設,同時引導街區在發展中留住老居民、老街坊、老手藝,在延續傳統生活方式的同時,將現代與傳統相結合,創造既具有時代激情又富于傳統韻味新的生活方式,保證歷史街區循著良性發展模式延續下去。[26]林林、阮儀三(2006)以蘇州古城平江歷史街區的保護規劃及實踐為例,闡述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探索歷史街區保護在編制和實施中的新思路和方法,認為歷史街區保護的首要目標就是要保護街區風貌,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維持社會結構。[27]
3.歷史文化街區規劃設計。
規劃設計作為歷史文化街區開發與保護的基礎,必須從物質層面和非物質層面兩方面入手,必須從城市整體出發,針對具體的歷史街區,制定總體保護規劃方案和特定的保護規劃與更新模式。劉嫻(2011)提出的小規模規劃分區、漸進式實施模式和多元化產業功能的保護性更新規劃策略,均為歷史文化街區的規劃設計提供了借鑒意義。[28]范小鷗(2010)通過對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的規劃設計,以不同時期建筑體態特征的分析,論證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及其新建項目規劃設計時,重視整體觀念對城市特色建設的重要意義。[29]王曉熊(2001)通過泉州市中山路保護整治的實踐,提出了傳統街區保護與整治的設計方案。[30]阮儀三(2000)提出做好歷史街區的保護和規劃的關鍵,是提高對歷史街區的認識,認真學習、研究保護規劃的原理和方法。[31]項秉仁、祁濤(2009)認為歷史街區的城市設計應該強調歷史文化的整合、保護、延續,在激活傳統歷史街區城市活力的同時,形成有城市文化內涵、宜居、宜商、宜游的特色城市空間。[32]邊蘭春、井忠杰(2005)通過煙袋斜街地區的保護規劃研究,在規劃設計、政策設計和實施策略等方面提出了保護與發展、整體與局部、風貌與生活、社會與人口幾點對歷史街區保護的思考。[33]
4.歷史文化街區開發研究。
歷史文化街區的開發與保護應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科學、合理的開發不僅不會影響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相反有利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當前,國內對歷史文化街區開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旅游開發,二是商業開發。
在歷史文化街區的旅游開發方面,楊釗等(2004)以安徽屯溪老街為例,對屯溪老街旅游資源特征和開發現狀分析進行分析,同時針對老街旅游產品基本特征提出了老街保護與開發的基本原則及方法,對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進行了探討;[34]梅青等(2007)對芙蓉街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條件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了保護性旅游開發思路,并提出保護性旅游開發方案;[35]朱丹丹(2008)以鎮江市西津古街為研究對象,從歷史街區開發與保護的角度,運用SWOT方法對旅游發展進行定性評價,提出西津古渡應基于資源獨特性推出津渡文化的主導產品,針對景區特色探討具體的開發策略;[36]顧小光(2010)以南通寺街為例,在實地考察與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通過SWOT分析法對寺街的旅游開發進行初步評價,并提出相應的開發建議與措施,以期促進旅游經濟與街區保護的協調發展。[37]
在歷史文化街區的商業開發方面,劉偉(2006)根據長沙五一路中心商業區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將太平街、坡子街等歷史文化街區與城市游憩商業區(RBD)結合開發的初步設想。[38]田湘攸、鐘振遠(2008)以上海新天地街區改造為案例,通過介紹商業開發在歷史街區改造中的作用、有利影響與不利影響,為歷史街區的改造工作提出建議。[39]周向頻、唐靜云(2009)通過比較研究發現,無論是“神形兼備”的錦里,還是“有形無神”的文殊坊,抑或“神形俱失”的寬窄巷子,操作方法都過于強調商業效益和土地價值,對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與持續保存缺乏有效途徑。[40]
5.其他研究。
王堂民(2008)基于計算機圖形學方法,結合潮州歷史文化街區實例,探討和剖析了歷史文化街區系統要素,構建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管理系統。[41]溫曉蕾(2008)根據軟件工程思想,結合數據庫管理技術、組件技術等,在分析歷史文化街區信息資源管理現狀及需求的基礎上,開發出一套具有GIS功能的、適合歷史文化街區信息資源管理的信息系統。[42]董曉萍、趙娜(2009)從民俗學的角度對北京歷史街區的用水單元進行調查研究。[43]張倩(2009)以西安碑林歷史街區為研究實例,在對現狀調研基礎資料整理的基礎上,初步分析和總結了在5·12震害中街區傳統民居院落的生存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是保障未來街區的居住安全、整體保護與良性發展的基礎。[26]惠英(2009)以上海市山陰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為例,分析了歷史街區交通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困境,在明確歷史街區交通發展的價值判斷的基礎上,構建了歷史街區交通規劃編制框架。[44]羅曦,黃耀志和畢婧(2011)以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及視覺景觀環境為目的,從視覺景觀的角度分析歷史文化街區不同的類型和特點,提出了一種以“景觀圖片”為評價基礎,以最佳觀賞廊道、次級觀賞廊道、最佳觀賞面、次級觀賞面、一般觀賞面為5個不同等級的區域劃分方式,通過對不同等級區域內的“景觀圖片”評價綜合得出歷史文化街區視覺景觀污染指數的評價方式。[45]
1.研究成果。
(1)在研究內容上,近10年來國內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方面,包括歷史文化街區的開發現狀與存在問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機制與模式、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對策與措施等。近年來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對歷史文化街區規劃設計、歷史文化街區信息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等的研究。
(2)在研究方法上,近10年來國內歷史文化街區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實證調查研究方法被逐漸引入,如林林、阮儀三(2006)對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的研究、[27]潘敏文(2007)對福州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保護改造的研究、[46]周陽、趙健彬(2009)對太原市歷史文化街區建筑改造及整體環境營造的研究[47]等,均建立在扎實的調查研究基礎上,從而保證了研究結論對實踐的指導性與可操作性。
(3)在研究視角上,近10年國內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學科日益廣泛,不僅涉及建筑學、文物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地理學、文化學、管理學及旅游學等多學科知識,甚至涉及生態學、信息學、圖形學等領域。如王堂民(2008)對歷史文化街區的圖形學應用進行了適用性分析與研究,提出了歷史文化街區分層概念并建立了歷史文化街區分層模型;[48]楊逸璇(2010)通過文化生態學這個嶄新的視角對歷史街區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并在認識的基礎上提出歷史街區保護與復興的有效方法與對策。[49]從而大大拓寬了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視野,凸顯了多學科綜合研究的優勢。
2.不足與展望。
目前,國內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盡管在內容上不斷豐富和拓展、研究方法逐步多元化,但總體來看,仍存在如下幾點不足:
一是多數研究仍局限于一般的描述性、概念性等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的運用還不多見。事實上,在歷史文化街區研究中,已有部分學者進行了很好的定量化研究嘗試(如CVM法的應用等),但仍顯不足。因此,今后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要更加注重研究方法的創新,加強統計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的應用,以使研究結果更加科學,進一步突出研究的有效性。
二是研究視角較為單一,研究深度不足。已有研究多偏重于傳統的城市規劃、文物學、建筑學的視角,而對相關研究仍有待加強。如旅游開發作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利用中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目前對這方面的研究仍較少。此外,已有研究對歷史文化街區具體保護方案、機制的建立和模式的設計等均較缺乏。今后應積極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不斷拓寬研究領域和方向,推進研究深度。
三是理論研究有所進展,但仍為薄弱環節,一個科學、合理的歷史文化街區利用保護與開發的理論框架還未完全形成。因此,今后除繼續加大對歷史文化街區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研究的同時,應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的理論與方法體系,從而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管理等實踐工作提供堅實的基礎。
注 釋
①1986年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時,明確提出要建立“歷史文化保護區”.
[1]李晨.“歷史文化街區”相關概念的生成、解讀與辨析[J].規劃師,2011,27(4):100-1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EB/OL].http://www.gov.cn/flfg/2007-12/29/content_847433.htm.
[3]甘翔云.歷史文化街區開發與城市發展的協調性研究[J].廣西城鎮建設,2009(6):79-82.
[4]阮儀三,孫萌.我國歷史街區保護與規劃的若干問題研究[J].城市規劃,2001(10):25-32.
[5]李谷蘭.武漢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的模式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5.
[6]李勤.中德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的比較分析與應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
[7]劉春凱.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研究探析[D].西安:長安大學,2009.
[8]張志斌.無錫小婁巷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維護與重塑[J].現代城市研究,2010(8):34-40.
[9]楊佳.歷史文化街區整體保護及有機更新與持續發展[J].山西建筑,2009,35(5):28-29.
[10]朱直君.成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廣義原真性得失[J].城市規劃,2010,34(7):70-75.
[11]李和平,張睿,嚴愛瓊,等.重慶歷史街區分級保護策略[J].城市規劃,2010,34(1):80-85.
[12]阮宇翔,彭旭.傳統歷史街區的環境更新與可持續發展[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2,35(5):67-69.
[13]武聯,沈丹.歷史街區的有機更新與活力復興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7,14(2):111-114.
[14]吳麗佳.歷史街區小規模漸進式更新[D].重慶:重慶大學,2005.
[15]鄭利軍,楊昌鳴.歷史街區動態保護中的公眾參與[J].城市規劃,2005,29(7):63-65.
[16]佘龍.成都寬窄巷子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與利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6,32(4):196-203.
[17]李和平,陳科.市場導向的歷史街區保護機制的探索[J].重慶建筑,2006(10):31-35.
[18]賀麗霞,謝治英,孫金坤.建立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更新機制[J].工業建筑,2010(S1):114-118.
[19]馮青.居住性歷史街區及其典型院落保護與更新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
[20]朱忠翠.歷史街區景觀環境的保護與更新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
[21]孫麗.近代居住性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7.
[22]袁泉,張炯.歷史環境中更新建筑研究[J].華中建筑,2009,27:111-118.
[23]袁泉.蘇州歷史街區內建筑保護與更新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
[24]李勤,楊豪中.德國歷史街區保護更新的借鑒意義[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0(4):34-37.
[25]夏健,王勇.從重置到重生:居住性歷史文化街區生活真實性保護[J].城市發展研究,2010,17(2):134-139.
[26]張倩,李志民,馮青.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密集居住現狀中的防災避害策略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1(4):537-542.
[27]林林,阮儀三.蘇州古城平江歷史街區保護規劃與實踐[J].城市規劃學刊,2006,163(3):45-51.
[28]劉嫻.城市歷史街區保護性更新規劃探討[D].華中科技大學,2011.
[29]范小鷗.長春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特色分析及保護[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0(2):51-53.
[30]王曉熊.保護歷史街區傳統建筑風貌的理性探索[J].城鄉建設,2001(11):10-11.
[31]阮儀三.歷史街區的保護及規劃[J].城市規劃匯刊,2000(2):46-50.
[32]項秉仁,祁濤.杭州市中山中路歷史街區城市設計[J].城市規劃學刊,2009(2):89-95.
[33]邊蘭春,井忠杰.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的探索和思考[J].城市規劃,2005,29(9):44-48.
[34]楊釗,陸林,王莉.歷史文化街區的旅游開發——安徽屯溪老街實例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2(5).
[35]梅青,白彩云,孫淑榮,等.歷史街區保護性旅游開發實證研究[J].商業研究,2007(1):167-169.
[36]朱丹丹.鎮江西津古渡歷史街區旅游開發初探[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5):6464-6465.
[37]顧小光.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探析——以南通寺街為例[J].商場現代化,2010(36):93-94.
[38]劉偉.城市商業區中的歷史街區保護性開發與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6.
[39]田湘攸,鐘振遠.淺論商業開發在歷史街區改造中的影響[J].時代貿易,2008,6(7):91-93.
[40]周向頻,唐靜云.歷史街區的商業開發模式及其規劃方法研究——以成都錦里、文殊坊、寬窄子巷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09(5):107-113.
[41]王堂民.基于圖形學的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系統分析設計[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
[42]溫曉蕾.基于ArcGIS Engine的歷史街區保護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與開發[D].重慶:西南大學,2008.
[43]董曉萍,趙娜.北京歷史街區的市民水治[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4(5):94-105.
[44]惠英.歷史街區的交通規劃設計編制框架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2009(5):101-106.
[45]羅曦,黃耀志,畢婧.歷史文化街區視覺景觀評價方法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9):5393-5395.
[46]潘敏文.福州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保護改造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
[47]周陽,趙建彬.關于太原市歷史文化街區的探索[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9,40(6):625-628.
[48]王堂民.基于圖形學的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系統分析設計[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
[49]楊逸璇.基于文化生態學的歷史街區保護與復興[J].長沙:湖南大學,2010.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the Study on Domestic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Over the Past 10 Years
Huang Furong Gao Bei Yu Jiaxin
Since the 1980s,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has become the hot topic of cultural relic,constructions,history,tourism,urban planning,gardens and other disciplines.Based on the 227 papers of CNKI over the past 10 years(2000-2011),the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studies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10 year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cept,protection and renewal,planning and design,development and so 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y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is enriched and expanded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diversified gradually.However,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o be improved.The paper proposes that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on those aspects in future resear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Research Progress;research development;domestic
F590.8
A
1672-6758(2012)05-0053-4
黃芙蓉,本科,南京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旅游管理系,江蘇·南京。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郵政編碼:210095
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JSS1023)
Class No.:F590.8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鄭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