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娜
(沈陽理工大學,遼寧 沈陽 110159)
試析意識流手法在《洪堡的禮物》中的運用
賈 娜
(沈陽理工大學,遼寧 沈陽 110159)
索爾·背婁在《洪堡的禮物》中運用了意識流手法。本文擬從敘事技巧入手,分析作品中作者將意識流手法與傳統敘述手法的自然融合,使小說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意識流;物理時間;心理時間
索爾·貝婁(Saul Bellow,1915—2005),加拿大裔美國猶太作家。他是唯一一位因為《奧吉·瑪琪歷險記》、《赫索格》和《塞穆勒先生的行星》而三次獲得國家圖書獎的小說家。在1975年,索爾因小說《洪堡的禮物》贏得普利策獎。次年,他因在作品中結合了人類對當代文化的理解和細致分析而獲得1976年諾貝爾文學獎。現如今索爾·貝婁繼他的美國先驅,所有對戰后美國文學有廣泛影響的作家,如厄內斯特·海明威和威廉姆?福克納,成為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洪堡的禮物》出版于1975年,是索爾·貝婁第六部小說。1976年,這部小說不但贏得了普利策獎,也在同年為背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貢獻良多。這部小說通過描寫兩個作家寫作生涯的天壤之別,揭示了在物語橫流的美國藝術和權利之間不斷變化的關系。小說的主人公馮·洪堡·弗雷舍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作者背婁的朋友——詩人德爾摩爾·施瓦茨的翻版,而洪堡的徒弟查理·西特林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以背婁自己為原型的。許多年來,以《哈利歌謠》聞名的偉大詩人馮·洪堡·弗雷舍爾和對文學充滿熱情的青年查理·西特林一直是最好的朋友。洪堡一生的追求就是能通過藝術來提升整個美國社會的思想層次。然而,洪堡直到逝世也未能完成他的宿愿。小說的另一個主人公,洪堡最得意的門生西特林卻在獲得巨大成就之后落入了人生的低谷:他的文學生涯進入了停滯期;由于陷入了一段與他最不應該迷戀的年輕女士的戀情,他的生活被與瘋狂的黑手黨牽連,并被卷入了一場非常復雜的離婚事件中。正當西特林的生活走入死胡同之際,洪堡遺贈給他的兩份手稿給他的生活帶來了轉機。
在寫作技巧中,近一個世紀最引人注目的非意識流技巧莫屬。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家如寫作《追憶似水年華》的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寫作《尤利西斯》的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寫作《到燈塔去》的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寫作《喧嘩與騷動》的美國作家威廉姆·福克納等都為這個在20世紀20年代起不斷發展的寫作方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意識流并未像之前已有的“象征主義”、“表現主義”、“存在主義”等形成一個文學流派。與以往小說所使用的心理描寫方法不同的是,意識流作家的作品創造出一種新的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這些運用了新穎的寫作手法的小說在一戰后并未引起廣泛的重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意識流作品才進入大眾的視野,并迅速的流傳開來。根據相關資料,“意識流”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觀生活之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又認為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成;還認為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出來與現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潛意識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他們的理論觀點,促進了文學藝術中意識流方法的形成和發展。
在《洪堡的禮物》這部小說中,背婁有意識的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時間觀念和傳統心理小說的順序敘述方法,讓邏輯時間的界限在他的作品中隱身。《洪堡的禮物》以“我”的第一人稱敘述者身份貫穿始終,將“我”的感覺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糅合在一起形成主觀的心理時間,隨著“我”的心理時間變化來發展小說的情節。在小說中出現的心理時間敘述方法包括:顛倒時序、閃回時序、倒時序和循環時序。第11章主人公西特林休假沉思的段落就采用了閃回的敘述方法。“我”直接了當的告訴讀者“我休假了”,接著就自然的回到“更久以前的往事”。“我”的意識并沒有停留在一點,首先意識回到了情人朵莉雅,而后沉思的對象跳躍到了洪堡相關的過去中。第12章“我”意識關注的焦點是洪堡的死因。而第13章到第15章“我”沒有按照事情發展的邏輯順序,繼續我的思緒,而是回憶起洪堡更早前在普林斯頓大學謀取教職的片段。而在第16章,萊娜達的電話打斷了“我”的思緒,告知讀者自己的意識再次短暫的回到了此時此刻。當“我又回到了沙發上”,而一直到第18章坎特拜耳及其女友登門拜訪,讀者才發現“我”的意識從過去抽離回來。在這段沉思中,作者如同擁有一雙伸縮自如的手一般,隨時將敘述者“我”從意識停留的某段過去拉回到現實。這種意識在過去與現在之間無限的往返的自由只有科幻作品中的時光穿梭機才能夠勝任。
作為一部意識流小說,《洪堡的禮物》中人物思維的跳躍集中在主人公西特林一個人的時空跨度上,體現在主人公飄忽不定的情緒、近乎失常的心理起伏以及不斷轉換的心路歷程。背婁注重表現主人公西特林的意識活動本身,將自己隱身,集中力量刻畫西特林心理的種種感受,開掘深層的意識來展露西特林隱蔽的靈魂和內心世界。在看似荒誕的現實背景下,西特林內心世界的復雜多變,焦慮不安躍然紙上,清晰可辨。
然而,寫作純粹的意識流小說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意識流小說以表現小說人物的心靈活動為主,化解人物心中淤積的種種情節。但是,一本意識流小說讀完,作者很難對小說人物留下鮮明的印象,因為大部分意識流小說忽略了對人物體貌特征的描寫,刻意減少故事情節的潤色,以至于現實世界中發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情都顯得微不足道。《洪堡的禮物》中,背婁只把意識流作為一種敘述方法,將它自然的融合到小說的第一人稱敘述之中,采用“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兩種表現手法,使西特林的形象清晰可見,人物更具有現實的可信性。與威廉姆·福克納、詹姆斯·喬伊斯使用意識流手法不同之處在于,背婁不會刻意的創造一些生僻的詞匯,革新某些語句。結果是背婁的意識流語言更加易懂,節奏更加明快,現實與意識的轉換更加自然。
當將這部作品讀到最后一頁,讀者會驚奇的發現《洪堡的禮物》實際上只描寫了主人公西特林生活中很短的一段經歷,準確的說不過是四個月的往事而已。在相對短暫的物理時間內,西特林身上發生了一系列的事件,而這些事件卻是在西特林零散、斷續的意識中鋪開的。可以說背婁將物理時間與心理時間穿插、融合在了主人公西特林的意識里。讀者靜靜的聽著西特林敞開心扉,坦白自己的經歷,剖析自己骯臟的心靈,懺悔自己的罪過。這部作品巧妙的將情節安插在心理時空的車廂中,讓讀者既了解主人公自身原因導致的現實處境,又能從更深的層次剖析主人公悲劇產生的社會根源。可以說背婁成功的將傳統敘述手法和意識流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1] Bellow, Saul.Humboldt's Gift.New York:Viking,1975.
[2] Bellow, Saul."Technology, Nature and Society" [J].In Technology and the Frontiers of Knowledge.Saul Bellow, Daniel Bell.Doubleday &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1975.
[3] 龍迪勇.空間形式:現代小說的敘事結構[J].思想戰線,2005,(6).
I106.4
A
1008-7427(2012)08-0092-01
201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