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曉軒,孫 麗,黃宇晨
(宜春學院高安校區,江西 高安 330800)
科學發展觀是按照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相結合的要求逐步形成并不斷豐富和完善的發展觀,是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對當代中國為什么要發展和怎樣去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科學回答。“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1]它是對形形色色的非科學發展觀的徹底否定,充分體現了當代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內涵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沒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互補共生就沒有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來促進教師專業性向的發展和完善是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之一。
專業性向是指個體適合從事某種職業的人格特征和能力傾向。“性向”英文即aptitude,意思是能力傾向、天資、個性、愛好等,“性向”作為一個心理學名詞,通常指個體適合某種職業或某種活動的特殊的潛在的能力。如果個體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所需的專業性向,他從事該種職業就更容易獲得成功。教師專業性向是教師專業情意的重要組成部分,指教師成功從事教育事業必須具備的人格特征,換言之,即教師能夠勝任教師職業,圓滿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能力和個性傾向。專業性向往往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瓶頸,一名教師,如果沒有良好的專業性向,就算有良好的專業素養、豐富的教學技巧,乃至崇高的職業理想,也很難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突破這個瓶頸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
愛因斯坦說:“科學對人類事物的影響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學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間接地生產出完全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工具。第二種方式是教育性質的——它作用于心靈。”[2]人們往往注重科學的功利、科學的實用,以及科學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和享受,卻常常忽視科學精神對于人類靈魂的重要性。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的總稱。堅持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問題、評價問題而不借用非科學或者偽科學的手段就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包括 15個方面的特征:執著的探索精神、創新改革精神、虛心接受科學遺產的精神、理性精神、求實精神、求真精神、實證精神、嚴格精確的分析精神、協作精神、民主精神、開放精神、功利精神、競爭精神、實踐精神、懷疑精神與批評精神。科學精神的積極因子,可以成為也應該成為教師良好專業性向的重要組成部分。
求實精神,要求人們正確反映客觀現實,實事求是,克服主觀臆斷,在確定的科學事實面前,要勇于維護真理,反對獨斷、虛偽和謬誤。批判精神,要求人們堅持真理,勇于質疑傳統、質疑書本、質疑權威,敢于向其挑戰。孔子說“當仁不讓于師”,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荀子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師”。我們也許已經忘了儒家的三位大師二千多年前就有這樣進步的理念,其實,東西方的科學精神是一致,同樣是二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今天,世界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學繼承了這個優良傳統,其校訓就是“與柏拉圖為友,與蘇格拉底為友,更與真理為友”。求實精神與批判精神應該成為教師自覺的追求。
競爭精神,是科學發展的動力。科學探索的世界,是一個奧妙無窮的未知的世界,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展開自己獨到的研究工作,以早出成果、早日解決科學難題為榮。我們在學習上,也應提倡競爭精神,努力拼搏奮斗,爭取好成績,但不應傷害和忌妒同學,應提倡你追我趕、平等競爭。由于現代科學研究項目規模的擴大,往往必須依靠多學科和社會多方面的協作與支持,人們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務,這就是現代科學提倡協作精神的原因。我們在學習上,也應提倡協作精神,鼓勵小組學習,鼓勵大家一起討論問題,共同解決問題,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力求達到共同提高的教學目的。
科學無國界,科學是自由開放的體系,它不承認終極真理。以開放的胸懷了解和包容自己研究領域的一切成果、一切動態,是科學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前提之一。我們要有開放精神,了解和包容古今中外各種各樣的有價值的教育理念,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創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觀點的思維能力和進行發明創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氣和智慧。“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3]早在1999年6月的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同志就強調“教育在培育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4]。我們無法想象沒有開放精神與創新精神的教師可以培養出富有開放精神與創新精神的學生,因此,我們應當把開放精神與創新精神擺在教師專業性向的首位。
鐘啟泉教授有一個觀點,認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和技能的增長,而是一種尋求教師的‘人格化’、‘個性化’、‘文化化’的過程。”[5]這個觀點和胡錦濤總書記2007年8月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是一致的,總書記強調:“全社會尊重教師,廣大教師更應該自尊自勵,努力成為無愧于黨和人民的人類靈魂工程師,以人民教師特有的人格魅力、學識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全社會的尊重。”[6]他們都突出了人文精神對于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的應當成為教師專業性向發展的自覺追求。
以人為本是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它打破了上帝至上、君主至上對人類的束縛,珍重蕓蕓眾生的價值,給每一個人平等、自由與尊嚴。“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7]以人為本要求我們樹立師生平等的意識,了解學生,關愛學生,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把關注學生貫穿于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力求做到“教學目標——關注學生生命的完整性;教學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投入;教學內容——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親歷親為;教學評價——關注學生的獨特感受和個體差異”[8],關心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
馬克思認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的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9],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強調:“人既是發展的第一主角,又是發展的終極目標。”[10]重視自我的價值,重視每一個獨特的個體的價值,是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對教師而言,“育人”和“育己”同樣重要,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育己”應先于“育人”。教師只有很好地發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情意,才可能更好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因為,一方面,教師的發展是教育成功和學生發展的前提;另一方面,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不僅僅是教師的義務,并且是教師不可剝奪的權利。
和諧發展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理念,其本質是共同發展。和諧發展遵循社會法則的共生原理,其發展途徑是相同相成、相輔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促互補、互利互惠。和諧發展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個人很好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很好地解決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促使個人智力、德行、感情、體格各個組成部分達到和諧狀態。溫家寶總理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指出:“中外歷史上許多杰出人才,盡管從事的職業不同,但他們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集科學、文學、藝術、哲學于一身,表現出全面的良好素質。究其原因,科學、文學、藝術、哲學的結合使他們想象力更豐富,視野更開闊,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因而獲得廣泛的成就。”[11]可見,杰出人才往往首先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和諧全面的發展使他們擁有更豐富的想象力、更開闊的視野,這是他們成功的關鍵。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A].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3][4]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鐘啟泉.教師專業化的誤區及其批判[J].教育發展研究,2003,(4-5).
[6]胡錦濤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http://www.gov.cn/ldhd/2007-08/31/content_733340.html
[7][11]溫家寶.強國必強教 強國先強教[EB/OL].
http://news.163.com/10/0831/13/6FDTVMAK000146BC.html
[8]辛繼湘.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體驗[A].余文森.解讀教與學的意義[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