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茹
(凱里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教育質量的提高,關鍵在教師。從教師職業誕生的那一刻,他們不僅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擔,而且也擔當著民族與人類文化傳承、發展與創新、引領社會文明的重任。作為知識分子的一分子,教師應是社會群體中素質最高的群體,同時也應是文化自覺程度最高的群體。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中小學教師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教師的經濟地位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然而不容忽視的一個事實是,由于各種綜合因素的影響,我國欠發達農村與欠發達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群體卻缺少了文化自覺的意識與能力。如果作為一個社會、一個地區先進文化的代表者,文明引領者的社會群體缺少了文化自覺的意識與能力,那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將會止步不前,死水一潭。
(一)什么是文化自覺?所謂“文化自覺”,用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觀點來講: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1]
教師的文化自覺是建立在自己所從事職業深刻認識基礎之上的一種自覺的理念與行動。它在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意義,具有文化自覺的教師,將視教育為自身生命的一部分,教育的過程就是自我價值、人生意義實現的過程。
(二)教師為何需要文化自覺?首先,教育質量的提高需要教師的文化自覺。教育是一種傳承與創新文化的活動。教師,不僅通過自身的文化自覺影響學生,啟迪他們的心智;同時,教師也是自身所在社區的一員,社區的教育、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教師。教師的文化自覺,不僅表現為對自己從事事業的文化與職業自覺,還體現為不斷地對本民族,本地區,本社區的文化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也才能在此基礎上促進民族與地區文化與文明的發展,從而全面提高我國國民的整體素質。而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力量的形成,依靠的最中堅的力量是具有文化自覺的教師。教師,應是本民族、本地區文化自覺能力最高的群體。
(三)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需要文化自覺。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師的要求,“人皆可以為師”的觀念已成為過去時。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聯合建議《關于教員地位的建議》中明確提到,“教育工作應被視為專門的職業,這種職業是一種要求教員具備經過嚴格而持續不但訓練才能獲得并維持專業知識及專門技能的公共業務;它要求對所轄學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個人的及共同的責任感。”[2]教師專業化發展長期、困難和艱辛的過程,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覺,沒有對教師職業的使命與責任內涵的深刻認識、對沒有為教育事業“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信念與理想,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只能成為空談。每一種職業都有區別于其他職業的特征,教師的文化自覺,是教師職業的必然選擇與基本要求也是教師這一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群體的職業區別于其它職業的特質。
文化自覺不僅應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應是最基本的要求。有了文化自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就有了前進的方向;同時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又促進其文化自覺的能力與水平提升,這兩者是互相促進的。文化自覺應成為教師職業生涯終身追求與教師教育最高的要求。
(四)文化育人,書香校園的營造,離不開教師的文化自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3]。真正的教育力量,不是簡單粗暴的說教,而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潤物細無聲”的熏陶與滋養。教師職業生命積累的文化自覺,使得校園的一花一草,一桌一椅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氣息,從而營造出全方位文化育人的美好氛圍與環境。
(五)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需要教師的文化自覺。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會已成為當前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與趨勢。一個組織,一個社會的不斷發展,需要其中的個體持續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能力。“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斷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創造真正向往的結果,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權力實現共同的抱負,不斷地一起學習如何共同學習。”[4]不論是教師個體還是群體的文化自覺,都應成為學習型組織與社會構建的源源不斷的動力所在。
(一)教師對自身職業的高度認同,在從事職業的過程中切實認識到自身從事職業的意義與責任,從而表現出的一種自覺的敬業精神。當前,盡管有觀點認為,國家和老百姓變得務實,職業對大多數人來說,只不過是生存的手段,似乎暗含著對教師敬業精神要求的“務實”,只求認真教好書就行。然而,教育不能沒有信仰和理想,作為從誕生之日起就特有的區別于其它職業的特殊品質,教師的精神境界與敬業精神需要顯要然比從事其他職業的人有更高的要求。教育如果沒有了理想,如果所有的教師都追求僅僅是教育的謀生意義,為了教書而教書,為了謀生而謀生,這樣不僅不利于教師個體的專業化發展與職業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從深遠意義上來講,不利于促進地區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發展,讓社會的文明止步不前。
(二)教師善于不斷地自我學習。一方面,信息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構建一個人人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這不僅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人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教師的文化自覺體現為不斷地自我學習,善于學習,自我反思,更新觀念和知識,與時俱進。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不注意學習,忙于事務,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說要變質,那么思想庸俗化就是一個危險的起點。在學習化、終身學習型社會如果我們教師不注意學習、不能夠與時俱進更新自己的觀念和思想,長此以往,教師真的就成為人們所稱作的“臭老九”了,教師這一職業也就失去了區別于其它職業的特殊性與神圣性。
另一方面,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達至教育的本真?學校教育過程的本質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心靈與精神的交流,人之所以為人,區別于他類的特征也就是人的精神性。人不能沒有精神地生活。教師必須通過不斷地自我學習,滿足其精神食糧的需要。教師有了精神的食糧,才能不斷地滿足學生的精神成長需要,啟迪學生的智慧。
(三)具有文化自覺的教師,能自覺的養成良好的個性修養,不斷提升自身人文素養與精神。他們有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高尚的道德品格以及對人類命運和終極狀態的人文關懷。
(四)做社區的開放型教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道出了教師職業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開啟明智,傳承文明是自古以來賦予教師神圣使命。新的時期,這一神圣的使命又賦予教師新的角色——社區型的開放教師。也許這一角色從古至今從來沒有改變,在新的時期體現得比以往更明顯,對教師職業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當網絡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了地球的幾乎每個角落,對人類的生存亦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社區的構建,不僅利于社區文化與文明發展的進程,也利于為未成年人的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教師,要認識到自身不僅是學校的一員,也是社區的一員,更是社區文明的引路人,通過自身文化自覺的行動——“自覺覺己、自覺覺他和自覺覺眾”這一艱難過程中,在學校與社區發展過程中,將社區的發展與學校和自身的發展緊密的聯系,充分利用當地資源,促進學校教育的發展,同時,與社區群眾緊密聯系,努力構建學習型社區,把先進的文化傳遞給社區的群眾,引領當地經濟文化各方面事業的蓬勃發展,更好地發揮文化的傳承、創新和引領作用。
(一)欠發達地區教師培訓進修機制的健全與完善。打破教育行政部門、教育培訓部門等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機構各自為政,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封閉的、陳舊的教師繼續教育體制局面,促進教師教育職前職后培訓的一體化與教師繼續教育內涵化發展。想教師之所想,教教師之所教,提高教師職后教育培訓的質量,整體更新與提高地區教師的素質與教育理念。
(二)加強免費師范生與特崗教師的職業理想與職業信念培養。免費師范生與特崗教師為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力量與活力。近年來,我國師范教育、教師教育改革不論是從培養形式、課程體系建構及顯性課程的設置、還是教育見實習等教育環節,在規范化、科學化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筆者以為,這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是讓師范大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教師職業的性質與意義,加強專業理想與信念的培養,從而增強他們從事教育工作的積極性與自覺性。如果對師范生僅僅是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專業理想與信念的引領與開啟,那我們的師范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猶如水上浮萍,沒有長久的生命力。
因此,當前在校師范生要樹立高遠的理想,自覺培養自身作為師范生所應具備的教育追求、教育智慧以及深厚寬廣的文化底蘊。這需要師范生以積極開放的心態開闊自身的視野,自覺學習廣博而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因為,任教后的我們,不僅擔負著在學校教書育人的任務,也擔負著社區型開放教師的角色,擔負著改造、批判落后文化,繼承、開創優秀文化的重任。這需要我們在校不斷地豐富與充實自己各方面的素質與能力。走上工作崗位后,以學校為依托與中心,獻身教育,與當地群眾密切聯系、了解農村、適應農村,改造農村。在教師職業生涯的文化自覺中不斷地自覺覺已,自覺覺他,自覺覺眾。只有將自己的職業定于更高遠的目標,才能成就優秀與卓越。以整個之行動,做社區之榜樣,盡知識分子的責任與使命。促進整個社會重新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
(三)各學校需要建立學習型組織。學校、教師的文化自覺,需要校長文化自覺的引領。校長必須認識到學校是整個地區與社區的文化中心,學校教育在促進本地區,本社區發展的重要的歷史使命與意義。書香型校園的營造,學習型教師組織與團隊建設,需要的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體文化自覺。因此,作為一校之長,校長應積極努力為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提供與創造支持性的環境,努力創建民主、自由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型組織文化氛圍,給予教師不斷學習的機會與條件,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進而促進學校與社區文明與文化的建設。
(四)教師自身增強文化自覺的意識,提高職業道德修養。希望我們教師多一份執著,多一分對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少一分經濟利益取向,少一分功利,自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把學習作為一種自覺的行動付諸于職業生涯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境界與精神境界,提升自身對人類生命終極與人文關懷人的歷史使命與責任。在精神追求的過程中,在對人類生命終極不斷追問的過程中,漸至理解生命的真正意義,從而不斷地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熱愛自己的學生,熱愛自己的事業,生命不息,奮斗不已。
(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任何文化與文明的發展,都是與其他文化與文明相互交融與交流的過程。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者,教師應自覺接受外來異質文化與文明,對外來與異質文化理解與寬容,對自身文化與文明不固步自封,不盲目自大。取長補短,促進本地區文化與文明的發展。當前,我國經濟、文化各方面欠發達地區因為長期的信息閉塞,導致的對外來與異質文化的盲目排斥、對自身文化的盲目崇拜,固步自封;教師迫于世俗與功利的壓力,在自身的專業化發展過程中,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上的無奈與孤掌難鳴的現象并不鮮見。由此形成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的將是地區與社區教師整體專業素質的下降與自身文化的消亡和文明的遺失。作為自身所在社區,文化自覺最高的群體,教師不僅自己自覺的接受與理解外來與異質文化,更應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所在地區人們的文化觀念與心態,實現地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進而促進本地區文化與文明的發展。
[1]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1997,(8).
[2][日]筑波大學研究會.現代教育學基礎[M].鐘啟泉,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3]德國文化叢書.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91.
[4][美]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M].郭進隆,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