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梅
(鹽城工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1)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教育應該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而要實現該目標,必須把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統一起來。然而,傳統的二語習得研究過于重視智力因素,強調大腦的理性和認知功能,忽視非理性方面的發展,造成“情感空白”。在外語課堂教學中則表現為過分強調語言學習的認知因素,忽視情感因素對語言學習的影響。焦慮作為情感因素中的一個主要情感變量,在語言學習中也是一種極為常見、不可忽視的因素。H.D.Brown、Curran、和Krashen 等語言學家開始探索如何把情感發展滲透到語言教學之中。其中,焦慮——外語學習中的重要情感障礙,成為了教學研究熱點。筆者認為外語教學對情感因素的忽視是造成目前我國外語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筆者希望通過深入探討外課堂中的焦慮,以期引起大家對外語教學中情感因素的重視,從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外語教學的質量。
Horwitz認為,“外語課堂學習焦慮”是“一個與課堂語言學習有關的、在這門語言的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顯著的自我知覺、信念和情感情結。”[1]它會導致學習者缺乏自信心或學習目的不明確,擔心弱點被暴露而在使用外語時不能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而產生緊張、害怕。外語課堂中,學習者焦慮的外在典型反應可以是焦慮的一般癥狀,如“學習者手掌心出汗;腹部疼痛;心跳和脈搏加快”等等。但是,學習者焦慮的進一步反應可能通過以下一些行為表現得到顯示,即“語音變調;不能正常地發出語言的語音和節奏;站起來回答問題時有‘凍僵’的感覺;忘掉才學過不久的詞匯;甚至根本說不出話,只是保持沉默不語”等等。[2]一些極端癥狀可能是“逃課;避免與老師的目光接觸;不預習就來上課” 等等。焦慮學生回答問題以及參與課堂活動的自覺性很小,他們還傾向于回避比較復雜的句子結構,而比較放松的學生則會表現得躍躍欲試。
外語教學研究者對外語課堂環境下的英語學習者所具有的焦慮具有不同的分類。Horwitz 設計出了測量外語學習焦慮的廣度和深度的外語課堂學習焦慮量表,該量表包含了外語課堂學習焦慮的三個方面。即交際畏懼,是指在用目的語交際中,因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而出現的焦慮;考試焦慮,即外語學習者在考試時所表現出的焦慮; 負評價恐懼,即外語學習者在學習中或使用外語時,因怕丟面子而表現出的焦慮。[3]Spielberger則將焦慮分為特質型焦慮和情景型焦慮。[4]前者指個體在焦慮傾向性方面的個體心理特點;而后者指在特定情境中特定時刻(即具體外語學習情境中) 個體所體驗到的焦慮程度。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焦慮貫穿于外語學習的全過程,并對外語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導致語言焦慮產生的因素多種多樣可能是學習者的個別特征,也可能是學習活動的形式或教學方法。多因素間經常交互作用,單個因素導致學習焦慮發生的幾率幾乎為零。考慮到中國外語教學的特定環境,并結合個人教學體驗和與學習者的交流,本文認為應從如下三方面考慮語言焦慮誘因。
學生天性富有競爭性,喜歡把自己與他人或理想中的自我形象進行比較,一旦發現他人能力比自己強、表現比自己好時,或現實中的自我與理想中的自我仍有一定的距離時,就會產生焦慮心理。當學生感覺自己比別人強時就會產生極強的競爭心理,對學習內容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克服困難的意志會更加堅強,爭取優勝的信念也會更加堅定,他們的焦慮心理也會減少。
老師上課所提問題如富有威脅性或老師過于嚴厲的糾錯,往往也會使學習者焦慮不安。Ellis和Rathbone從一些經常寫日記的學生日記中發現,許多學生認為教師上課所提問題富有威脅性,由此引起他們上課時心理緊張、不安。其中一位學習者這樣描述道:“ 當我又被提問時,我感到很害怕,我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老師并沒有使我感到害怕,但一旦要我回答問題時,我的腦子卻一片空白。我害怕萬一答錯的話,會讓老師失望,更會遭同學笑話。不管怎么說,我在課堂里覺得自己又愚蠢又無助。”[5]由此可見,自尊心理的維護極易導致焦慮的產生,尤其當學習者被要求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時,焦慮更會加劇。
在班上同學面前當眾做口頭報告或進行口頭測試都可能使學習者產生極強的焦慮心理。因為口頭報告或口頭測試一旦失敗,學習者會感到難堪,好像丟了面子。但口頭任務的失敗并不是唯一的焦慮激發源,有時候對一些學習者來說,寫作、閱讀或聽力障礙也能產生恐懼、害怕心理,其表現因人而異人生活在群體中,時刻都在尋求與其它群體成員的認同,如果一個學習者與周圍的學習者沒有認同感,焦慮程度往往也比較高因為人是社會性的,脫離了群體或得不到群體的認同輕者感到孤獨、不安,重者感到恐懼。
外語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輸入一吸收一輸出的過程,而是一個受學習者認知能力和心理狀態影響的復雜任務。在課堂教學中,外語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培養學習技能外,更需注重對學生的心理調節。H.D.Brown曾這樣評述情感因素的作用“在人類行為的諸多方面中,情感因素是決定二語習得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一個方面,畢竟人類行為主要是受情感支配的”。[6]正是由于課堂焦慮的存在直接影響到外語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教師在外語課堂中如何盡量降低或盡可能消除學生的焦慮的負面影響,從而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這對于促進外語教學,有效提高語言學習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教師有責任對學生的負面評價恐懼做出反應,要善于發現帶有這種傾向的學生,在課上或課后采用相應的方法幫助他們,給予明確和積極的肯定;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必須從獨裁的訓練官形象轉變為能培養課堂集體感的學習促進者。學生并不介意被糾正,他們在意的是教師糾錯的方式。教師在糾錯方面適當的技能和觀點不僅可以減少焦慮,還可以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有所幫助。教師在作評價時,在方式上需仔細斟酌。學生回答不出或答錯問題時,教師應多予安慰和鼓勵,幫助他克服心理障礙,每位教師恐怕都深諳這個道理。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對學生動輒就籠統地表揚一番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有效表揚應遵循七大原則簡單、自然,語句直接干脆,內容有針對性,措詞不要千篇一律,口頭表揚與非口頭表揚相結合,意思明確,以及避免公開贊揚。總而言之,教學策略的適當使用也可以有效地降低語言學習焦慮。
“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學生創造性自由表現出來的重要心理環境,而不良的課堂氛圍會對學生造成壓抑感和不安全感,創造性不能自由發揮,并且會使之產生戒備。”[7]營造一個壓力小、沒有威脅、相互幫助的學習環境有助于降低學習者的焦慮,增強自信心,提高外語課程總體水平。外語教師有必要了解、掌握和實踐一些可以降低學習焦慮的外語教學方法,如英語教學史上先后出現的沉默法、暗示法以及社區外語學習法等,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需求分析,采用適合不同個性學生需求的課堂活動形式,創造良好的外語學習環境。
Gregersen 和Horwitz 在這方面做了有啟發性的研究,他們對焦慮和完美主義個性的關系進行研究,提出了降低焦慮的建議。例如,鑒于完美主義學習者和焦慮學習者的共同表現,克服完美主義對焦慮語言學習者有所幫助;幫助他們建立一種友好的學習環境;樹立一種錯誤是學習過程中正常的一部分的觀念;要讓學生明白他們會獲得幫助,取得成功;表達教師對學生進步和成就的贊賞。[8]
在外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一旦發現焦慮心理表現,就應根據造成學生焦慮的原因,幫助、引導學習者采取措施克服焦慮,設法把學生的課堂焦慮降到最低限度。作為外語教育工作者,我們應意識到課堂焦慮普遍存在,且與教學效果密切相關,誘發焦慮的因素紛繁復雜。只有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克服焦慮、減少壓力,才能促進外語課堂的教與學。
[1]Horwitz E K & Young D J.Language Anxiety: 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s [M].new Jersy: Prentice Hall,1991.
[2]Young D.Language anxiety from the foreign language specialist’s perspective: Interviews with Krashen ,Omaggio Hadley ,Terrell ,and Rardin.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92.
[3]Horwitz,E.1986.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scale [J ].T ESOL Quarterly 20 559-64.
[4]Spielberger ,D.1966.A nxiety and Behavior [M].New York :Academic Press.
[5]Ellis R.Classroom learning styles and their effect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 a study of two learners [J ]System,1989a,17: 249-262
[6]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ning and Teaching [M].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87.
[7]ROGERS C.Freedom to learn :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 columbus[M].Ohio :Charles E.Merrill ,1969.
[8]Gregersen ,T.& E.Horwitz.2002.“Language learning and perfectionism: Anxious and nonanxious language learners’reactions to their own oral performance”.Modern L anguage Journal 8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