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君
(廣州現代信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3)
基于建構主義的高職高專外貿英語函電教學研究
梁淑君
(廣州現代信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3)
高職高專外貿英語函電課程是商務英語專業的主干課程,為學生將來從事外貿領域的工作培養語言知識和職業技能。本文介紹了建構主義理論教學觀,探討了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外貿英語函電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英語語言應用水平,培養外貿業務能力。
外貿英語函電;建構主義;教學模式
外貿英語函電是高職高專商務英語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和主干課程,實踐性強,與從事外貿領域的工作有密切的聯系,屬于專門用途英語(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范疇,為學生將來從事國際商務文員、外貿跟單員等就業崗位打下理論基礎,并進行有關培養所需的職業技能的專項強化訓練。建構主義教學觀是20世紀末教育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思想之一。把建構主義理論運用到外貿英語函電教學中,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 Piaget)提出,經過維果斯基(Vygotsky)等學者補充和發展成為當代認知理論。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師或學習伙伴等)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1]
隨著認知理論在教學上逐步廣泛應用,人們越來越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習者對知識的意義建構。學生借助已有的認知結構去建構新知識。教師要成為建構知識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安排富有教育意義的環境,使他們對新知識產生主動的意義建構。建構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喬納森(D. H. Jonassen)提出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括六個組成部分:闡明和解決問題,有關的實例,信息資源,認知工具,會話與協作工具和社會背景支持。[2]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和設計當中,都融入了以上六個部分的內容,從而使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意義。
3.1 支架式教學模式
支架式教學,原意指的是建筑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建構主義理論將其比喻為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所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主動構建知識,一步步攀升,向更高水平發展。建構主義認為,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3]外貿英語函電作為一門專業性強的課程,語言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具有特定的格式、專業術語、行文方法和文體特點。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概念框架,筑起建構,使學生自己沿著“支架”逐步攀升。
高職高專外貿英語函電課程,從商業信函的格式入手,以外貿進出口業務為主線,貫穿合同洽談和履行過程的各個環節,包括:建立業務關系、詢盤、報盤、還盤、訂貨與合同、支付條款、包裝、裝運、保險、索賠理賠等。外貿英語函電寫作的特點,強調簡明完整、清楚正確的寫作風格和原則。其中外貿英語函電運用“7C”原則:完整(Completeness)、正確(Correctness)、清楚(Clarity)、簡潔(Conciseness)、具體(Concreteness)、禮貌(Courtesy)、體諒(Consideration),使信息成功傳遞,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學生在新授課上學習專業術語、專業信函格式和結構,在教師的指導下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層層推進,從而完成對復雜概念的意義建構。學生了解外貿信函的常用格式和組成部分,通曉各個交易環節的常用專業術語、句型和慣用表達法,掌握各類信函的結構特點和行文特點,掌握外貿函電的語言規范性,能夠熟練撰寫交易各環節的函電,在不同的交易環節通過函電實現相應的業務目的,從而為從事與外貿相關的工作打下基礎。
3.2 拋錨式教學模式
這里的“拋錨”,指的是教師把真實的問題或事例作為錨,引導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并理解事物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拋錨式也稱為情境式教學,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以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在外貿英語函電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圖解的形式來講授各個外貿流程,使內容更直觀,學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現在的進出口業務交往中,通訊大都通過電子郵件和傳真進行。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先進的多媒體和網絡技術作為認知工具,改變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現象。采用大量真實的函電素材演示,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進行業務角色扮演。學生根據任務分組協作,共同構建問題的意義。教師可以把學生兩人分為一組,分別扮演賣方和買方,讓學生在協作中真切感受到外貿磋商的全過程,并建構認知圖式。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促進者,發揮啟發、引導的作用。而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下校正自己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
運用外貿模擬軟件為平臺,為學生設置形象、直觀的工作情境。比如使用VTOLW(Virtual Trade Online Writing: 虛擬貿易在線寫作)軟件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外貿業務流程有效地激發聯想,在各個環節中動手進行函電寫作。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從模擬中獲得體會和感悟,達到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目的。
安排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到外貿進出口企業實習,實際操作外貿業務往來的函電,為學習提供社會文化背景支持。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完成并深化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情境式教學使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實踐中來。教師對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點評,并作相應的引導和總結。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在教師的幫助下深化了認識,把外貿知識轉化為外貿技能,促進意義建構的完成。
3.3 隨機進入教學模式
對同一內容的學習要在不同時間以不同方式多次進行,每次的情境都是從不同角度表現學習主題,以使學生對概念知識獲得新的理解,建構學習內容的意義。在外貿英語函電的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一些關于常用的固定表達法和專業術語的強化練習,提高重點內容的復現率,加深學生對相關內容的認識。在練習中提供一些進出口業務過程中的常見錯誤例子,引導學生發現錯誤、更正錯誤,促進學生思維,促使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意義。
適當增加模擬實訓,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應用所學的內容,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際操作能力。外貿英語函電的校內實訓以不同的行業為模塊,豐富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熟悉將來就業可能從事的工作領域,引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以汽車配件的出口業務為導向,貫通整個外貿函電實訓過程。講解目前廣東地區汽車配件出口主要種類,以及出口面向的主要國家和地區,使學生對汽車配件這一具體的行業的出口業務流程有一定的了解。類似的,教師還可以依據當地市場的需求為導向,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設計更多的函電實訓模塊,比如餐具、玩具、服裝等。通過對進出口業務各個環節的函電操作實踐,啟發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結構中的經驗去理解、去同化、去建構新知識。
以行業帶動項目,強調高職高專課程的職業功能性。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大幅度提高,加強對未來職業的適應能力,而且可以檢驗是否真正掌握了各環節的知識點,是否達到意義建構的要求。
[1] 皮亞杰. 皮亞杰教育論著選 [M]. 盧濬,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 David H. Jonassen. A Model for 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ICCE97, 1997.
[3] 何克抗. 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 電化教育研究,1997,(3).
G71
A
1008-7427(2012)06-0029-01
201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