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晉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三本院校英漢對比模式下的語言學課程改革
王 晉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生源素質、語言學課程教材的選用和教材的內容都決定了三本院校的語言學課程必須要改革,我們主張在英漢對比模式下改革三本院校的語言學課程。這一模式的中心目的是培養學生英漢差異意識,培養英語產出能力為主,以傳授知識為輔,以應用為主,理論為輔。
三本院校;英漢對比;語言學改革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這樣評價語言學:“語言學,無論就其理論結構而言,還是就其任務之確切性而言,都是在人文科學中最先進而且對其它各種學科有重大作用的帶頭學科。”然而,語言學實際授課情況是否令人滿意呢?潘之欣(2002)通過問卷調查掌握全國范圍高校英語系開設該課程的具體情況以及學生對課程的反應, 發現由于教育思想陳舊, 該課程在設置中過于偏重語言理論的知識傳授, 忽視運用知識指導英語學習和使用的能力培養,因此學生認為學習語言學學而無用,因此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既然全國范圍內語言學授課情況都不容樂觀,那么,由于三本院校學生的特殊性、復雜性,語言學課程改革也就更加勢在必行。
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三本院校學生生源素質與一本和二本批次的學生相比略遜一籌,學生接受能力差,水平參差不齊,學習依賴性強,但是頭腦活躍,情感豐富,自我意識強。但是三本是和一本二本共用一個教學大綱,即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結果是不同對象卻要求目標相同,脫離了教學對象顯著差異的實際。這種“一刀切”的教學目標導致學生缺乏成就感、愉悅感,從而嚴重影響語言學課程的實際作用,甚至于導致語言學的教學失敗與地位下降。
其次,三本院校語言學教程選用的教材、傳授的內容也多與一本、二本院校亦步亦趨,并無差異。這些教材及教材內容如果說適合一本、二本生源素質的學生,那么,必然不切合三本生源的學生,其結果自然是教師無法因材施教,只能是為了同樣一個高度的目標而倍下功夫,卻難以如愿。
第三,時下為本科學生編寫的語言學教材多數為普通語言學,傳授的是西方語言學理論。一是理論性強,二是不符合中國學生學習實踐,難以起到切實有效的指導作用。本科大多數學生喜歡而且需要的是實際有用的知識內容,尤其是三本學生,更追求趣味性,實用性的教學內容。
總之,三本院校的語言學課程必須要改革。
鑒于以上分析,根據教學實際及前人研究成果,我們主張在英漢對比模式下改革三本院校的語言學課程。所謂英漢對比模式下的語言學課程改革,就是從對比語言學的角度出發,引入英漢對比知識,以此作為課程的基石,并在此基礎上,聯系學生學習實際,指導其他各門課程的學習。
潘之欣(2002)所作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強烈呼吁增強內容實用性,發現學生對課程的態度與教學內容實用性顯著相關。比較喜歡該課程的學生接受的課堂教學內容是語言理論結合英語學習、結合漢語語言現象,而不太喜歡或不喜歡該課程的大多數學生接受的課堂教學內容則只是單純的語言理論,沒有與英、漢語實際相聯系。
現行的語言學教材多是以西方語言學理論為藍本,建立在印歐語言事實材料的基礎上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不能否認這些西方理論有其理論價值,但是,最大的弊端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解決不了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實際問題。在中國學英語,漢語思維是如影隨形,幾乎是無孔不入地滲透到外語學習的每個環節,構成一種不依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參照機制。 “對比”介入的不可避免性是外語學習天然決定的,任何一個外語學習者,在其學習過程中,都是自覺不自覺地將目的語(外語)與母語進行比較。面對母語思維時刻相伴這樣的現實,教師如果不聯系母語進行教學,進行英漢對比,就不能解決中國學生學英語的實際問題。反之如果能從英漢異同角度入手,曉明英漢兩種語言在語匯、語法、及語音方面的區別,才能使學生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不至于只學習西方語言理論,卻解決不了真正的困惑??梢娢ㄓ凶哂h對比之路,語言學課程方可在實用性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才可以取得突破性進展。
將英漢對比模式引入語言學課程的改革,適用于各層次的學生,尤其對于三本的學生更能體現其優越性。首先,三本學生普遍語言基礎不牢固,通過英漢對比語言學知識可以幫助其提高聽說讀寫譯能力,提高綜合語言能力;其次,三本學生學習需求實用性、趣味性的知識,英漢對比知識能夠滿足其需求,從而更好發揮語言學課的作用。
(一)微觀對比
1.英漢語音對比
語音是語言的基本物質外殼和表達手段。雖然音系學(phonology)對認識兩種語言的本質特征有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可以把語音對比主要放在英漢發音語音學的對比上,因為對比兩種語言在發音上的差別,對指導外語教學有更直接的意義。
2.英漢構詞對比
漢語的構詞法以復合法為主,組成的詞組以義類相關照,是一個開放的群,例如,先把木本植物統稱為“樹”,然后把各種不同的樹分別叫做“松樹、柏樹、梅樹、桃樹、李樹”等,把與“樹”有關的各種事物,分別叫做“樹干、樹枝、樹冠、樹墩、樹葉”等。英語的構詞法以加綴法為主,詞族的組成以詞干為中心,每一組這樣的詞形成一個封閉的詞族。認識漢英語在造字構詞上的不同點,對探索兩種語言的學習規律有重要的意義,例如,漢語學習中以偏旁認字、以字帶詞,英語學習以詞干為中心,采取中心開花的詞匯記憶法等。
3.英漢語義對比
英語詞義靈活,突出地表現為一詞多義,詞的意義范圍比較寬、比較豐富多變,詞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語境。漢語詞義比較嚴謹,詞的含義范圍比較窄,詞義對上下文的依賴性比較小。所以,要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語篇意識,這樣有助于準確理解英語詞義,把握單詞的使用場合,而不是僅僅將英語詞匯知識與母語翻譯詞對應起來。
4.英漢語法對比
根據我們的調查,三本院校的英語專業的學生作文中語法錯誤的頻率遠遠高于語義方面的錯誤,很多同學到了中高級階段英語的句子概念還沒有建立起來,這主要是受到了漢語的影響。英語的句子概念清楚,英語句子是封閉的,每句都有一個主語一個謂語動詞,一致關系,支配關系,修飾關系等等,這就使英語句子形式化格式化了,所以說英語是形合的語言,結構嚴謹。而漢語句子沒有這些形式化格式化的東西,很難確定句子的界限,漢語的句子概念是模糊的,漢語句子是開放的,即可以無限的說下去,所以說漢語是意合的語言,結構松散,形散而神聚。所以,在微觀對比方面,英漢語法對比應該成為授課重點。
(二)宏觀對比
宏觀的對比研究漢英不同表達方法的心理、文化和哲學上的依據,對比研究漢英思維模式和語言模式的關聯和觀照。學習外語不僅僅是掌握一種工具,而是轉換一種思維方式和習慣。漢英不同的民族思維模式與漢英不同的表達模式相對應:漢語的悟性思維與意合的語言和英語的理性思維與形合的語言;漢語的主體思維與人稱主語和英語的客體思維與非人稱主語;漢語的整體思維與對偶結構和英語的個體思維與散行結構。從宏觀上比較英漢思維模式和表達模式的對應,可以加深學生對英語表達方式的理解和把握。
以英漢對比模式下的語言學課程改革將優化三本院校語言學教學,指導學生從實際出發,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地提高發展外語水平;并能增強語言學課程對整個外語教學的指導作用,提高其他課程的教學效果。這一改革從三本院校實際出發,能夠引起學界對不同批次學生分層分級教學的重視,使之真正達到高等教育的目的,使高等教育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就業導向的思想。
[1] 潘文國.漢英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2] 潘之欣.關于高校英語專業“語言學導論”類課程設置的調查[J].外國語, 2002,(1).
G642.0
A
1008-7427(2012)03-0130-01
2012-03-09
河南哲學社科規劃項目子課題,項目編號:2010BYY008。
作者系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