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黎燕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 張家港學院,江蘇 張家港 215626)
我校高職非金融專業金融類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黃黎燕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 張家港學院,江蘇 張家港 215626)
結合經管類學生和專業特點,教學內容因專業而異、教學方法多樣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金融;非金融專業;教學改革
我校高職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應屆正規高中畢業生。他們經過了高考的嚴格篩選,具有較好的個人素質和學習基礎,自控能力較強,但普遍存在失落感。二是初中畢業生。他們經過中考,來到我校就讀五年制高職,雖然沒有考上普通高中,但他們當中不乏個人素質很好的學生,但大多數在個人綜合能力方面和正規普通高中畢業生相比還是有差距。
(一)教學內容單一,不能體現各專業特點
我校的經管類專業,如物流、電子商務、國際貿易、會計等專業的學生都必須學習金融類相關課程。然而,不同的專業選擇的同一門課程的教材完全一致,甚至老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往往準備一份教案,泛泛而談,想到什么講什么,在教學內容上的隨意性很大,往往忽視了所任課專業的專業特點和需求。
(二)教學方法單一,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非金融專業金融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往往因為金融類課程不如自己本專業的主干課程專業性、技能性強而不感興趣,再加上很多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對概念和原理往往只是一味講解,缺少生動而典型的案例或實踐,因此也越發不能提起對金融類課程的學習興趣。
(三)教師隊伍單一,不能發揮團隊的力量
由于非金融專業金融類課程各專業的授課學期安排不同或是課程不同,因此許多擔任金融類課程的老師往往單打獨斗,一個人或少數人擔任了學校的《貨幣銀行學》課程或是《國際金融》課程,與專業課程老師相比教科研能力較弱,不能更好的發揮團隊的集體智慧。
(四)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職業技能水平不高
我校金融類課程的教學大多停留在純理論的講授上,金融實訓教學硬件滯后,實踐性課時不足,學生缺少模擬操作訓練,其實踐能力在學校得不到有效地鍛煉和提高,從而對金融知識缺乏感性的認識。
(五)考核方式單一,缺少對學生技能方面的要求
金融類課程偏重于文科多一些,一些平時不認真學習期末突擊復習的學生一樣有可能得高分,這樣難免有失公平;況且僅憑一張期末試卷來判定學生學習的效果,缺少對學生技能方面的要求有違高職教學的基本要求。
(一)教學內容的安排因專業不同側重點有所區別
金融類課程較多,我校非金融專業所開課程主要以《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為主,單單就《貨幣銀行學》這門課程而言內容也比較多,在教學中也不可能一一交代清楚,因此任課老師應該根據不同專業的專業特點有重點地選擇內容進行介紹,以保證不同專業的學生獲得相應的知識。如物流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學生所需的金融知識和重點就不相同,物流專業應更強調物流服務中所涉及的金融知識,比如質押和監管等;而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則偏重于匯付、托收等國際結算方面的知識。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作為非金融專業的經管類學生,學校開設金融類課程一方面可以使其學習本專業課程如虎添翼,另一方面也為他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學科的大門,為其今后的工作和學習打下了基礎。因此,任課教師應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提高制作和使用CAI課件教學的能力,應該在熟練掌握課程內容的基礎上,認真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何激發他們聽課和思考的興趣。在調動學生的興趣上,通過從身邊日常生活的經濟現象入手引出講課內容,多結合當前經濟的熱點現象,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也可以布置相關作業,讓學生在課下通過網絡資源或圖書館找相關的資料去了解,課上進行交流和討論。采用“案例教學法”、“參與教學法”學生就不會覺得課程內容枯燥無味,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組件教師課程團隊,提高教學效果
建立教師課程團隊,雖然非金融專業金融類課程各專業的授課學期安排不同或是課程不同,導致同一學期擔任同一課程的金融老師人數較少,但可以將金融專業教師與其所任課專業的專業教師組合在一起,集思廣益、互通有無,這樣可以更好地把握所任專業班級的專業特點,與所教的金融類課程融合在一起,為學生的專業學習打下金融知識基礎,能夠充分發揮教學研究中的團隊力量,提高教學效果。
(四)理論與實踐結合,加強學生職業技能培訓
鼓勵相關教師參與培訓與學習,不斷輸送教師到金融企業及相關經管類專業的企業一線進行實踐學習,并取得經濟師、注冊會計師等相關技能證書;其次,聘請在金融企業一線的、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員或高層管理人員作為學校的特聘教師,講授一線新的崗位動態和實際問題;最后,與相關企業簽訂協議,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安排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做到有計劃、有管理、有總結、有考核,鼓勵學生獲取相關的職業技能證書,提高職業技能水平。
(五)建立綜合考評體系
改變傳統單一的僅以一張期末試卷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做法,采用多種考核手段和方法,提高平時成績在總評成績中的比例。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當前的經濟熱點問題布置學生查找資料,寫成小論文,從而培養學生應用所學了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判斷決策的能力;也可以將結合專業內容的金融課程實訓作為學生學習成績的一部分,如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可以設定如下實訓:(1)人民幣外匯牌價的應用。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登陸中國銀行網站;查詢最近交易日的人民幣外匯牌價;應用外匯牌價進行外匯交易換算。(2)出口貿易融資工具應用任務:在規定時間登陸中國銀行網站;查詢貿易融資品種;由學生分角色扮演中國銀行、貿易公司、進出口商和開證行,模擬打包貸款、出口押匯、出口貼現的業務流程等。當然,不同的課程也可以有不同的考核方法。
[1] 金仁淑. 信息化時代高校《國際金融》教學改革探微[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1).
[2] 竇爭光,董國強. 論高等教育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G71
A
1008-7427(2012)02-0030-01
201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