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宇
(福建農林大學,福建 福州350002)
基于日落法則的大學生習慣養成思考
——以某大一學生退學經歷為例
廖宇
(福建農林大學,福建 福州350002)
本文以某大一學生退學經歷為例,探討“日落法則”對大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影響,以期探尋幫助在校大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生活習慣的工作方法,提高思政工作的實效性,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
日落法則;大學生;習慣養成;對策
我院2010級某專業學生,入學三周后即連續曠課3次,究其原因,無非“愛睡覺”、“不想上課”、“不知怎么學”此類,同時舍友反映,該生習慣于表達“來得及”、“明天再說”等言語。在隨后的觀察了解中,輔導員發現,該生在學習上缺乏計劃同時存在畏難情緒,自學習慣缺乏,容易厭學;而在生活上又缺乏自律性,如衣物堆積如山,書本狼藉,并且因為在宿舍吸煙、個人衛生問題導致舍友關系不融洽。雖然輔導員通過及時與該生交談、加強紀律教育、安排班級團支書與其結對子、要求舍長督促并反饋該生宿舍生活包括是否吸煙、作息情況如何等一系列措施,從人文關懷和紀律約束兩方面對其展開幫扶教育,但均由于該生在主觀方面缺乏能動性和恒定性,逃避、應付情緒嚴重,遵守紀律多流于表面,導致其“在學習上基本靠應付”,“在生活上基本靠虛度”,結果入學第一學期期末考即補考5門,補考率達50%。
進入第二學期后,該生情況仍無改觀,在與其交談中其個人表示無法有效自控自律,實現從高中向大學的過渡,并因此提出休學申請。輔導員在與其家長溝通后,為其辦理了休學手續。休學半年后該生最終辦理了退學手續,重回高中復讀。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育就是要養成習慣,德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謂養成,就是培養而形成,是人們按其公認的準則或規范,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等思想教育途徑,要求社會公民去遵守大家公認的準則或規范[1]。作為高校,養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特別是當代大學生個體比拼早已由傳統的智力、受教育環境等升級至非智力因素、逆境智商等新生代實力。保羅·斯托茨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率先提出了“逆境智商”(Adv-ersity Quotient,縮寫為“AQ”),認為“AQ”衡量的就是一個人應對挫折、逆境的能力,而構成AQ的共有四項核心(CORE)元素,包括控制力(Control)、主動性(Ownership)、范圍(Reach)和持續性(Endurance)[2]。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代許多大學生表現出的是學習厭倦,玩物喪志,紀律松弛,寄生依賴,宿舍臟亂……[3]這些都是缺乏良好習慣養成的表現。從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該同學在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上沒有實現從高中灌輸式教育和家庭的“計劃經濟”階段向大學“個人承包”階段的過渡,從根本上說缺乏習慣養成。這既有主觀上的原因,也有客觀上的原因。客觀上主要有以下3點:
第一,時代賦予了當代大學生特殊性。作為獨生子女居多的一代,集家庭寵愛于一身,需要做的就是“長大”,但也因此形成了從被動到主動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缺乏在成長歷練中形成自己的觀念,特別是獎懲不力給習慣養成帶來了負面效果。
第二,教育模式亟待改進。一方面本質上應試教育根深蒂固,導致學生管理、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上配置不協調,衡量標準多以數字或數據作為唯一標準,嚴重忽略了同樣重要的習慣養成;另一方面“脫鉤”現象嚴重。在橫向聯系上,家庭、學校、社會聯動教育沒有形成有效機制,而在縱向上從小學到大學,教育銜接不協調,特別是初入大學的學子,習慣素養在此時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社會發展帶來了復雜多元的環境,也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沖擊。特別是多樣的娛樂方式、攀比的消費觀念、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侵入大學生活,對正常的學習生活和教學秩序造成了負面影響。
在主觀上,當代大學生習慣于“快餐文化”,缺乏計劃性和持久力,畏難情緒重,容易放松自己,原諒自己,易于滿足,輕則得過且過,重則荒廢學業。
沃爾瑪公司創始人山姆·沃爾頓有句名言:“如果你今天能夠完成的工作,為什么要把它拖到明天呢?”這一理念便是“日落法則”。沃爾瑪要求它的員工,當天的事情必須在當天做完,也就是說,要在日落之前結束當天該干的工作。這不僅體現了“今日事,今日畢”,更體現了尊重他人、誠信待人、精益求精的理念。日落法則給沃爾瑪的全球經營管理帶來了成功,對于大學生習慣養成同樣具有啟示意義。
從表意上看,日落法則意即“今日事,今日畢”,對于大學生來說就是要把握好每一天的學習生活,解決好部分的、個體的、細節的問題,體現了執行力和約束力水平。
從內涵上看,日落法則不僅僅是表示在當天日落前完成任務,更可以理解為一件事或一個任務應有始有終,有條不紊,循序漸進,這又在表意的基礎上,考量了計劃性和持久性。
從聯系的觀點來說,計劃性、執行力、約束力、持久性是相輔相成的,是保證整體良好運行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對于大學生習慣養成的實施,不論是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文明習慣還是社交禮儀,日落法則都具有實際且深刻的指導意義。
1.“軟硬兼施”,嚴格管理。把規章制度和以人為本有效結合起來,對各項規章制度和組織紀律,要做到不偏不倚,執行到位,以此規范學生的各種行為。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注意靈活合理,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同時堅持加強修養教育,引導學生從小事、從身邊做起,努力創造寬松和諧的生活環境,使學生們能夠自覺遵守紀律規范,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變“進口”為“自主”。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優勢,注重教育的具體化[4]。特別注意從大一學生抓起,緊密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不斷躬行實踐,激發學生自信心,積極引導大學生學會從他律轉變成自律,從“灌輸”轉變成自學,從依賴到獨立,完成從不自覺到意志力控制再到自覺的蛻變,自覺抵制不良行為習慣,逐步實現自我完善。
3.營造氛圍,循循善誘。充分發揮典型人物和事例的示范作用,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宣傳教育,如宣傳欄、班會、辯論賽、團日活動等,讓學生互動參與,培養團結向上的班集體,對學生的思想認識給予正確誘導和影響,熏陶他們的情感,使之學有方向、趕有目標,從而可以有力地促進他們思想認識的提高和行為習慣的不斷完善,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自覺學習,刻苦鉆研,遵守紀律等良好行為習慣。
哲學家費希特也指出,教育首先是培養人,不是首先著眼于實用性,不是首先去傳授知識與技術,而是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主動性、歸納力、理解力,以便他們在無法預料的未來局勢中做出有意義的自我選擇。作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習慣養成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積極引導大學生從點滴做起,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使之科學化和條理化,最終形成良好習慣,為順利完成學業乃至實現人生價值奠定堅實的基礎。
[1] 劉志華.淺談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培養[J].新西部,2009,(5).
[2] 樊蓉.如何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的逆境智商[J].職業技術,2007,(18).
[3] 欽建華.促進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與性格形成[J].江蘇高教,2008,(1).
[4] 劉秀蘭.對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思考[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6,(4).
G641
A
1008-7427(2012)04-0059-01
201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