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辰宇
(商丘師范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虛假新聞治本機制研究
郝辰宇
(商丘師范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虛假新聞一直是我國新聞事業關注的焦點之一。雖然相比于真實新聞而言,虛假新聞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但是虛假新聞一經出現,就給社會帶來強大的影響,嚴重時甚至會影響政府形象、危及社會的穩定和諧。本文通過探討虛假新聞的界定、虛假新聞的現狀,分析虛假新聞產生的原因,并針對性的提出虛假新聞的治本機制。
虛假新聞;傳媒公信力;新聞職業道德
伴隨著我國新聞事業的蓬勃發展,虛假新聞一直是新聞界的焦點之一。2011年10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印發了《關于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該規定要求要從新聞源頭防范虛假新聞,并完善虛假失實報道的責任追究制度。但盡管如此,虛假新聞依然屢禁不止,2008年年底,當“年度十大假新聞”再度出爐時,《新聞記者》的編者按里說:“抗戰八年,雖然漫長,終獲勝利。然而,評選年度假新聞,也已經整整八年,卻尚未見到勝利的曙光。”可見新聞打假之難!那么究竟什么是虛假新聞,又為何出現年年打假年年出新的現象呢?
首先我們要先來了解一下何謂新聞:新聞是用來報道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文本[1]。也就是說,先有事實,才有關于事實的報道,即新聞。因此,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事實是新聞的本源。唯有客觀的報道事實,把真實的事件完整的呈現在受眾面前才能稱之為新聞。
而虛假新聞就是為了達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發布假信息達到欺騙當事者的一種輿論。未能真實反映客觀事物本來面貌,帶有虛假成分的報道[2]。虛假新聞包括對事實本身的捏造,即報道一些子虛烏有的事件;也包括在真實事件基礎上,對事實本身所做的故意夸張、張冠李戴等不尊重事實、不客觀完整的報道。
綜觀近幾年的虛假新聞,所呈現出的特點主要有:
1.虛假新聞多發在民生報道、文娛報道、經濟報道和體育報道中
2011年12月,百度熱搜榜公布的2011年十大假新聞當中,居榜首的便是一則經濟報道《年終獎計稅方法調整》。筆者做了一下統計,這十條新聞中有民生報道3條:《新疆籍艾滋病人通過滴血食物傳播病毒》、《玉溪將發生8.6級大地震》、《武漢大三女生求職時被割腎》;文娛報道2條:《廣電總局限港臺藝人參與內地電視節目》、《金庸去世》;經濟報道2條:《年終獎計稅方法調整》、《央行發行面值500元人民幣》;體育報道1條:《李娜懷孕》。
而2010年中國青年報所評出的十大假新聞當中也具有同樣的特點。其中包括民生報道4條:《中國每年有220萬青少年死于室內污染》、《炒蒜高手擲千萬買走百斤金條》、《70%舉報人遭打擊報復》、《一女生世博排隊被強奸懷孕》;文娛報道3條:《中國作協作家團入住總統套房》、《金庸去世》、《“偷菜”游戲或被取消》;經濟報道1條:《喀什房價兩月就翻倍》。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虛假新聞多出現在老百姓較為關注的領域,這些領域里的新聞往往多具有炒作的特點,再加上新聞源的管理不力,使得虛假新聞一經播出就受到廣泛關注,從而在社會上形成了較大的不良影響。
2.互聯網既是造假源頭又是打假主戰場
2011年8月,一條關于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的“新聞”在網絡上瘋傳。該消息稱,由于白巖松在節目中針對中國外交發表了許多“不當言論”,甚至他直播的中央電視臺《新聞 1+1》節目還出現過中途中斷,并改播廣告和《焦點訪談》的情況,白巖松為此寫了檢查,并被央視開除了,所以,白巖松可能再也上不了中央臺了。在許多觀眾的關心下,白巖松直接回應:“我從來沒有因為節目的內容問題寫過檢查。我現在依然在直播,當然做新聞會有做新聞的風險,‘撤稿子’你們也經歷過,我只希望這樣的事越來越少。沒那么嚴重,一點兒小風小浪都承不住,就別在大海里游泳了。”而針對離開央視的問題,白巖松也澄清:“知道這樣的傳言中有大家的關心和擔心。我并不戀戰,如果我離開央視會告訴大家。打從我入行的第一天起,我就做好了離開的準備,但是直到目前為止,真的沒那么嚴重。我也要替我領導說兩句,我覺得他也挺冤。”
仔細觀察這則“新聞”的流傳過程發現,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以及互聯網本身多對多的傳播特點,它并沒有像前幾年的假新聞那樣,由傳統媒體發布,并在網絡上進行轉載。而是呈現了由互聯網發出,通過微博、博客等互聯網工具進行廣泛傳播并引起關注的。這種傳播特點使得虛假新聞一經發出,便像核裂變一樣迅速的傳播出去,特別是在微博中,經由一個人的發布,可帶來多人的轉播,再經過更多個人傳達給他們的粉絲,這些粉絲再轉播給他們的粉絲,如此進行下去,就可在短時間內形成不可小覷的傳播速度,并且成倍的在增加。
而與此同時,在網絡中信息海量、搜索引擎和超鏈接的特性,又能夠幫助人們證實新聞的真假。如:《玉樹地震搜救犬救 3 2人犧牲》 播出后,網友當天就通過搜索判斷這是一條假新聞,是由“5·12”地震映秀災區的事件改編而來。而在“金庸被去世”的事件當中,造謠的微博稱金庸是于2011年10月15日3點12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瑪利亞醫院去世。據此,知名記者閭丘露薇曾在網上寫道,“香港沒有這家醫院,造謠者也太不專業。其實大家自己 google一下就知道了”。隨后,便有“微博辟謠”的ID在微博上辟謠稱,已和金庸先生親友取得聯系證實,該消息屬謠言。
由此可見,網絡雖然是眾多假新聞造假的源頭,但是,同時也是證實虛假新聞的有利工具,而萬千網民更是“打假”的生力軍。
1.大眾媒體的商業化
在我國,大眾媒體一直是做為黨和政府的“喉舌”,被民眾視為權威消息的來源。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絕大多數媒體已經無法單純依靠政府的撥款而生存,他們為了實現盈利,便會想方設法的增加廣告收入。那么,發行量、收視率或點擊量就成了衡量廣告費用多少的一個硬性指標。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下,為了贏得受眾較高的關注,媒體都想搶占獨家新聞、首發新聞,這就給虛假新聞以“可趁之機”。許多虛假新聞正是由于記者、編輯的審核不嚴,急于把新聞發出來而造成的。
2.新聞記者職業素質的缺失
隨著新聞事業的蓬勃發展,新聞從業人員也呈現出日趨增長的趨勢。但是,新聞從業人員的素質可謂參差不齊。有些屬于臨時聘用人員,大多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新聞理論和新聞道德的培訓;有些記者即使畢業于新聞專業,卻時時刻刻想的是金錢名利。而在新聞機構內部,大多又強調“業績”,忽視了對記者職業素質的培訓。因此,那些職業素質較低的記者,就成為了虛假新聞的源頭,他們有些是為了拿紅包,同商家一起炒作,有些是為了能發上一條具有轟動效果的新聞,而忘記了“新聞的生命是真實”。
3.缺乏有效的新聞審理和監管機制
在一般的傳統媒體中,一條新聞的刊發往往需要通過好幾關的審核,但即使如此,還是有虛假新聞從傳統媒體中流出,曾經造成轟動的“紙陷包子”事件便是一例。這與新聞機構中審核機制不完善有著很大的關系。而另一方面,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中,由于其傳播特點的不同,廣大民眾都可以通過網絡發表自己的看法,特別是微博的出現,使得“人人都可以發新聞”成為現實。再加上網絡新聞本身追求“新、奇、特”的特點,在缺乏有效監管和審理的機制下,很容易滋生出虛假新聞。
4.新聞法制不健全
在我國,還存在著新聞法制和法規不健全的情況,這就讓一些記者鉆了空子。由于國家并沒有針對不實的新聞報道制定出明文的法律條款,在缺乏相應的懲罰機制下,就對新聞機構及其工作者少了一層約束,在面對利益的誘惑時,他們就有可能選擇了違背職業道德的做法。而這種做法的后果與虛假新聞產生的負面效果比起來也顯得微乎其微,許多媒體也只是公開發表了一封致歉信作為對公眾的交代。
1.提高大眾媒體的公信力
大眾媒體的公信力,是指新聞媒體發布的新聞、信息在受眾中產生的影響力和可信程度,被視為傳媒內在品格的綜合表現其核心是媒體“信用”問題,它的核心要素有二:內容真實,導向正確[3]。對于大眾傳媒來說,不負責任的刊發虛假新聞、沒有“信用”就不會獲得公眾的信任,而沒有了公眾的信任,該媒體就等于沒有公信力可言,那么,受眾就會傾向于選擇 公信力更高的媒體,而沒有受眾的媒體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大眾媒體要注意到自身公信力建設的問題,并把它提到日常的工作中去。本著為受眾負責、為社會負責的態度,樹立媒體在公眾當中的威信。但俗話說“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公信力的建設往往也存在著建設好太難而毀起來容易。有時,一個虛假新聞就有可能對該媒體造成強大的沖擊。因此,在提高公信力的基礎上,更要注意對虛假新聞的防范。
2.加強記者職業素質的培養
真實是新聞工作者追求的最終目標,但是許多新聞工作者由于對職業操守的不了解或者自律能力較差,而報道了虛假新聞。因此,要想根除虛假新聞,就必須從源頭做起。首先,要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道德水平和自律能力。在新聞工作中要堅持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學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要對新聞事業有深刻的責任感意識。其次,要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加強對記者的業務培訓、業務考核,對工作時間短、業務不熟練的記者可建立互幫互助的措施,要有效減少因為記者不熟悉業務,聽信單一信息源,缺乏求證而造成的虛假新聞。
3.完善新聞的審理和監管機制
首先要重視新聞的把關機制。在新聞刊發出來之前,新聞機構要有嚴格的把關措施。從記者采寫新聞稿件到編輯的審核,都需要有科學、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特別是對虛假新聞的高發區,如:民生報道、文娛報道、經濟報道和體育報道,以及把關機制較難實施的互聯網新媒體,要有針對性的加強新聞的審理。其次,要完善新聞的監管機制。新聞的機構的監管可通過受眾監督和行業監督來實現。對于受眾的監督,要暢通受眾的反饋渠道,重視民眾的建議和意見。對行業監督來說,可建立新聞評議型的社會公益組織,而政府應予以支持,以發揮其在虛假新聞治理當中的作用。
4.建立健全新聞法規
事實上,我國新聞行業及主管機關已經在防止虛假新聞上頒布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比如2009年3月24日頒布實施的《關于采取切實措施制止虛假報道的通知》、2011年10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印發的《關于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等,這些規章制度都要求了我國新聞行業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杜絕虛假新聞,也規定了對虛假新聞的懲罰措施,但懲戒措施不夠明確,規定不夠詳細,執行力度不夠。這也是一些記者鉆空子的主要原因。但這些規章制度雖然可起到一定作用,但并沒有一部專門針對此類事件的法律條款,因此造成法律制裁缺失的現象。
[1] 黃偉成. 新聞定義新解[J]. 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9,2.
[2] http://baike.baidu.com/view/1027976.html?tp=0_11
[3] 陳艷彩.“公信力”——現代傳媒的核心價值追求[J]. 新聞界, 2009,1.
G21
A
1008-7427(2012)04-0098-02
201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