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君
(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廣東 廣州 510091)
中美時間觀與漢英語言差異
陳麗君
(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廣東 廣州 510091)
時間觀棲存于文化的深層結構之中,其內容因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差異。從心理時間的角度來說,中國是典型的過去時間取向的國家,美國是將來時間取向的國家。語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中美時間觀的不同體現在漢英語言中“前”(ahead)與“后”(back)的隱含意義、“老”(old)字的概念、社交稱謂形式的差異。本文通過對比分析中美時間觀及其對漢英語言的影響,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兩國深層文化的差異,減少兩國跨文化中的失誤。
中美時間觀;過去時間取向;將來時間取向;漢英語言差異
時間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人類通過社會實踐感知時間,并逐漸形成穩定的時間觀。作為深層文化結構的一部分,時間觀深潛在人們思想深處,影響人們感知外界,左右人們的思維,決定人們的言行;反過來,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時間觀,傳遞關于時間觀的某種信息。正如美國文化學者愛德華?霍爾所說:“時間會說話,它比有聲語言更坦率,它傳達的信息響亮而清晰。”[1]由于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不同,不同國家、民族對時間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時間觀念也存在差異。在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的今天,某個文化背景下的人容易本能地用自己的時間觀與另一個文化背景下的人進行交際,導致文化誤解與沖突。隨著中美兩國交往增多,要避免中美跨文化交際中因時間觀差異而產生的交際失誤,我們就要了解中美時間觀及其對漢英語言的影響。本文通過比較中美時間觀的差異,揭示中美時間觀對漢英語言的影響,以提高兩國跨文化活動的有效性。
時間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在長期的實踐中,人類對時間逐漸形成了3種認識方式——生物的、心理的和文化的時間觀。”[2]生物時間觀指的是以自然節律為基礎的、人自身的時間系統,如人的體力、情緒和智力都有一個周期。心理時間觀是指人們心理上形成的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取向。文化時間觀,主要指不同文化的人看待時間和在某個特定文化中使用時間的方式。本文重點討論跨文化交際中的心理時間觀。
不同文化的人們對過去、現在、將來的概念的選擇在級序側重上有所不同,從而在心理上形成 3種不同的時間取向:“過去時間取向(past orientation)、現在時間取向(present orientation)和未來時間取向(future orientation)。”[3]
過去時間取向的文化通常強調傳統和尊重歷史。人們通常假定生命是遵從由傳統或上帝的意志預先注定軌道的,喜好和過去相關的事物。
現在時間取向的文化通常注重短期和眼前;人們不太關心過去已經發生的事和將來可能要發生的事,認為只有現在才是最重要的、最有意義的,幾乎不為明天做打算。
未來時間取向的文化強調長期和變化。變化通常被認為是必要和有益的,而過去則是過時的、老套的,應當被拋棄。他們相信未來會更美好。
中美兩國是東、西方文化的代表,他們分別代表兩種心理時間觀。中國是以過去時間觀為主,美國則是以將來時間觀為主。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有著五千年的輝煌歷史,中國人引以為傲,進而厚古薄今,認為歷史是決策的指針,是判斷正誤的標準。“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君王都十分重視歷代先王定下的規矩、禮數,對先輩們的教訓可謂是尊敬有加。”[4]“人之初,性本善”也暗示著一個人很壞也是“后來”才變壞的,而他(她)“過去”是好的。儒家文化影響著中國人幾千年,歷來也重視傳統,注重歷史,主張把過去的經驗和教訓作為現在行事的重要參考。所以中國人具有較重的過去時間傾向。在中國人眼里,年齡是時間、經驗、資歷的印記。當人們在做事情時,通常會考慮這個事情過去有沒有人做過,有什么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喜歡引經據典、追本窮源、求靜求穩。若年輕人身陷困境,他們傾向于請教長輩,希望通過長輩的人生閱歷幫助自己走出困境。
未來時間取向是美國人重要的價值觀念。美國人很少回顧過去,對將來卻充滿遐想和期待。無論做什么,他們相信機會人人均等,只要努力奮斗,就可獲得成功,未來一定更加美好。他們對目前并不在意,認為現在發生的一切只不過是為更美好的將來做準備。這種未來時間取向與美國的歷史和宗教有關。美國僅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沒有過多的傳統和經驗可以遵循。所以美國人一般不像其它民族那樣注重歷史與傳統。另外,基督教在美國宗教中占主導地位。基督教原罪說認為人本性有罪,回歸過去意味著走向罪惡,后退沒有出路。[5]受此文化的影響,美國人普遍比較活躍、樂觀,喜歡打破常規、推陳出新。他們很少崇拜祖宗,覺得年齡和經驗也未必值得敬仰。
由于時間觀的不同,中美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民族性格,交際行為,語言表達等方面也有著較大的差異。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受文化的制約。正如Juri lotman所說:“沒有一種語言不是根植于具體的文化之中的;也沒有一種文化不是以某種自然語言的結構為中心的。”[6]中美不同時間觀在漢英語言上也有所體現。本文將比較兩種語言中“前”(ahead)與“后”(back)的隱含意義、“老”(old)字的概念及稱謂的形式來探討中美時間觀影響下漢英語言的差異。
(一)“前”(ahead)與“后”(back)的隱含意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表示時間時,“前”指過去的、較早的,“后”則指未來的、較晚的。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第四版),“ahead of”有“further forward in space or time”(在空間或時間上向前、往前、朝前)的意思;“back”有“of or for a past time(以前的,過去的)”的意思。可見兩種語言中“前”(ahead)與“后”(back)表時間時,意義是相反的。
中國文化是過去時間取向,人們喜歡追溯歷史,習慣面對著過去看問題,過去被認為在前面,將來則在背后。所以漢語中“前”字隱含與歷史相關的或事情已發生的意思,如:“之前”、“從前”、“以前”、“空前”、“史前”、“前人”、“請看前文”、“前所未有”、“前無古人”等。“后”字則表達將來的或事情發生在將來,如:“之后”、“以后”、“后人”、“后來”、“后發制人”、“后無來者”、“后繼有人”、“好戲還在后頭”等。
美國文化是將來時間取向,美國人寄希望于將來,喜歡面對著將來看問題,所以將來在前面,過去在背后。為此英語中“ahead”暗含向前的、將來的意思,如:“go ahead”、“ahead of time”、“go ahead to page 200”等。“back”則被用于表示過去的或事情已發生,如“date back”、“go back”、“turn back to page 10”等。
(二)“老”(old)字的概念
中國過去時間觀和美國將來時間觀還體現在漢英語言中“老”(old)字的概念。
漢語中“老”是年齡、經驗和智慧的象征。許多“老”字詞語都有此概念,如:“老驥伏櫪”、“老將出馬,一個頂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當益壯”、“老馬識途”等。另外,有些詞語雖不表示年紀大,但表示經驗豐富和受人尊敬,如:“老運動員”、“老手”等。
漢語的老化稱呼是對長輩、見多識廣或有地位的人的尊稱,“老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后指傳授知識給學生的人,如今,許多與教師職業無關的人也被稱為老師,比如:某方面有經驗的人,某行業的專家、名人等。教師被稱為“老師”,因為學生可以從教師身上學到知識,教師是崇高的職業;非教師被稱為“老師”,因為人們在表達對這些人的尊敬。類似的詞語還有“老師傅”、“老同志”、“老先生”等。
“老”代表年齡、經驗和智慧,與“過去”相關,和中國過去時間觀緊密相連。另外,受儒家“孝”的思想影響,中國社會尊老、敬老。在中國,尊重老人,撫養父母是兒女應盡的義務,不盡孝道,拋棄年長親人的行為將遭到社會譴責。
在美國,情況大不相同。美國家庭更多指夫妻和未成年孩子組成的小家庭,美國老人極少和兒女一起居住。美國人重視兒女及兒女的需要,遠遠超過重視父母及爺爺奶奶,且美國人在法律上對長輩沒有贍養的義務。這和美國將來時間觀也有關,美國人關注未來,認為過去并不重要,對老人、老年和“老”字有著消極看法。英語中“老”(“old”)”字是個否定概念,相當于“過時的”、“無用的”和“絕望的”。在日常生活中,美國人不遺余力地避免用“老”(“old”)”字,到了非要用的時候,他們會用一些委婉語來代替,如“senior”、“aged”、“veteran”、“elder”;用“nursing home”、“elder hostel”and “loneliness industry”代替養老院。
(三)漢英社交稱謂形式
稱謂是人類社會語言文化的一種普遍現象,反映不同民族文化特性。社交稱謂是人們在社會交際中使用的稱謂。漢英語言在社交稱謂方面差異顯著。漢語中包含姓氏的社交稱謂比比皆是,如:老李、李老、孫某、曹伯伯、陳小姐、劉老板、李老師、王經理、肖律師、張教授、周總理、楊將軍等,且姓氏幾乎都放在稱呼最前面。英語中包含姓氏的稱謂多數使用于正式或特殊的場合,其他場合以使用名字為主,晚輩對長輩都是直呼其名。
姓名屬稱謂系統的范疇,是人們運用最普遍的一種稱謂形式。漢英中姓和名的位置是相反的。在中國,姓總放在名字前邊;而在美國,姓總放在名字后面。
漢英社交稱謂形式的不同也反映中美時間觀差異。中國是過去時間觀,因此崇拜祖先,重視祖先代代相傳的姓氏,以顯示對祖輩的尊重。另外,中國社會崇尚集體主義,認為個人歸屬于集體,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有責任維護集體的利益,營造和諧的氛圍。做事情時會咨詢集體成員看法,考慮他人意見。因此,中國人重視家族這個集體,維護家族利益,尊重祖先,并把他們當做智慧的化身。這就是中國人把姓氏放在稱謂前的原因。美國是將來時間觀,他們注重將來,因此更注重孩子,而不是老人,甚至會忽略過去及代表過去的祖宗。此外,美國社會崇尚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獨立性、創造性,強調個人自由發展,因而宗族觀念不深,所以美國人把姓氏放在稱謂后面。
時間觀是無聲的語言,棲存于文化的深層結構之中,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交際行為和言語。其內容因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差異。伴隨國際交往的增加,進一步了解各國文化差異,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與沖突也顯得非常必要。從心理時間的角度來說,中國是典型的過去時間取向的國家,中國人珍視歷史,喜愛借鑒歷史及前人的經驗教訓來指導自己行為,并把老人看做是智慧的化身。相反,美國是將來時間取向的國家,美國人著眼將來,認為應時刻向將來看齊,不浪費時間考慮過去。
語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漢英語言差異體現中美時間觀的不同,因而漢英語言中“前”(ahead)與“后”(back)的隱含意義、“老”(old)字的概念、社交稱謂形式都有一定差異。對中國人而言,“前”(ahead)代表過去,“后”(back)代表將來,對美國人而言,情況相反。在中國,“老”的概念是有經驗、有智慧,在美國,“old”意味著沒用的(useless)。此外,漢英社交稱謂的形式也不同,中國人喜歡把姓放名字前面以顯示對祖先的尊敬,美國人喜好把名放在姓前面以強調個人主義。
通過對比分析中美時間觀及其對漢英語言的影響,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兩國深層文化的差異,這能進一步減少兩國跨文化中的失誤,促進兩國文化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比較的是代表中美兩國主流文化的時間觀念,并不排除例外現象的存在。另外,時間觀念一旦形成,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相對穩定,但也并非一成不變。隨著世界各民族、各文化交往的日益頻繁,各種價值觀念和態度相互影響、逐漸融合,時間觀念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事情。
[1] Edward T. Hal1. The Silent Language [M]. New York:Anchor Books,1973.
[2] 馬蘭德羅. 非言語交流[M].孟小平,等,譯.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1.
[3] L.A.Samova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北京:京華出版社,2000.
[4] 汪愛榮. 文化視角下中西時間觀念的差異[J]. 青海社會科學,2011,3.
[5] 唐智霞. 中西方時間觀念的跨文化比較[J].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1,5.
[6] 譚載喜. 西方翻譯簡史[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H0
A
1008-7427(2012)04-0100-02
201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