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素清
(福州大學,福建 福州 350108)
加強動態心理管理 促進高校教學管理的科學化
包素清
(福州大學,福建 福州 350108)
高校教學管理的科學化是高校教學工作、教學管理工作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提高教育質量的基本保證。高校進一步加強教學管理的科學化,對大學生心理動態進行引導和約束,促使學生健康成長,具有現實意義。本文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走訪,著重了解了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結合大學生實際進行了分析。
動態心里;大學生管理;自我管理
隨著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大學生面臨著大量多元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不少大學生的心理也隨之出現焦慮、膽怯、急躁等各種各樣問題,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方面帶來一些負面心理影響。心理健康是大學生發展的基礎,高校教學管理部門擔負著教育教學的重任,應加強對大學生動態心理管理,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因此,探索大學生動態心理管理的科學化,是當今高校教學管理部門面臨的重大課題。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階段是人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步入社會的轉折期。適應環境的能力、自我認知的意識以及正確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大學生避免出現焦慮、孤僻等心理問題。反思社會的種種現象,有的學生由于感情受挫而就產生輕生的想法;有的學生遇到困難茫然不知所措就會產生自暴自棄;有的學生因為心理因素不能快速的適應社會而變得孤僻、封閉等,更有甚者由于心理問題導致休學、退學。因此,面對諸多的大學生心理問題,對大學生心理教育實行動態管理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
學生經過寒窗苦讀,擠過獨木橋,進入大學生活,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在中學里面,學生重點是掌握基礎知識,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比較單一,往往學生重復做一個知識點,學生學習的方式多是機械學習、接受學習、簡單訓練、到進入大學里學習的內容和方式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學習內容側重于某一方面的研究,學習方式也以自主學習為主,這就要求學生在心理有一個適應過程,同時學會思考問題并通過分析解決問題。對于這種轉變學生往往從心理上不知所措,對于課余時間,不知如何去安排,他們往往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學生進入大學生活之后,學生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生活方式和生活范圍。從生活方式來看,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中學時期都是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都有自己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沒有在校住宿的集體生活體驗。步入大學后,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員匯聚在一起,學習、吃飯、住宿都要在一起,集體宿舍成了他們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方方面面都要靠自己去打理,而這對于那些從小都只顧學習,生活方面全靠家長照顧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他們不僅要靠自己完成學業,還得要自行打理日常生活的種種,面對這樣全新的環境,往往會在心理上產生巨大的壓力。
從生活范圍來看,未進入大學校門之前,學生以掌握知識,提高成績為主要任務,幾乎不參加課外實踐活動,課余生活也比較單調,生活的范圍就是學校、家庭之間,范圍較窄。進入大學之后學校有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可以憑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鍛煉自己的平臺。還可以走出校門,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自己的生活范圍逐漸擴大。
進入大學以后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性格、地區、習俗差異明顯,和中學時期身邊都是熟悉人和熟悉的生活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從交往的對象來看,中學的時候主要是和父母家人、同學、老師之間進行交往,父母往往什么事情都會順著孩子,老師主要是進行傳授知識交往比較單純,中學時期同學間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的交流,但進入大學在陌生環境里,來自不同地域的的同學素昧平生。生活在同一個宿舍的同學,脾氣、習慣各不相同,常常難以適應,特別是由于生活習慣不同,同室而居可能會出現矛盾,怎么別人就是不了解我?“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鄙硖幖w之中,卻感到孤獨和寂寞。進入大學后,沒有了學習的重壓,時間上又比較自由和寬裕,迫切希望走進社交場合,結交更多的朋友。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態勢。
變得想說話,卻也難以啟齒。這對十七八歲的大學生來說,是不習慣的。因此,逢節假日想家、思念親人的情緒便油然而生,難免從心里上產生孤獨感。
在中學的時候,學校一切活動基本都是老師引導下開展。進入大學之后,學校里各種事務多,社團活動多,主要表現在活動的內容更廣泛,形式多樣,往往是學生自發組織。學生要自主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面對一些新的任務,由于學生在觀念、興趣、愛好特長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各種各樣的活動,部分同學開始很難積極主動地去參加,有參與的欲望,但存在各種各樣的顧慮,從中學時的被動到現在的自主思考,難免讓學生感到無從下手,無形中給了學生很大的心理壓力。
高校管理人員要把思想教育與學籍管理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動態管理。 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完善和充實學籍管理內容,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籍管理制度,是當前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務。
學籍管理制度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到它的實用性。也就是說學生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學籍管理規定中,都有相應的解決辦法。必須把學籍管理與心理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學籍管理是通過對學生的成績考核等一系列規定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科學的引導和制約的。而心理教育,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啟發引導,達到教育人的目的。大學生一般是二十歲左右的青年人,理想、興趣等正處于不斷的變換之中,在學習期間,他們往往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影響,而很多思想上的問題單憑學籍管理條例是禁止不住的。因此,必須結合學籍管理因勢利導地進行深人細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規章、條例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要善于抓住學籍管理的典型事例,對大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增強教育的效果。把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強制性紀律約束相結合,就能有效地制止學生的不良行為。針對近幾年來考風不好,考試違紀呈上升趨勢的情況,加強了考風考紀教育,提倡平競爭,正確對待名利。對于已違反學籍管理規定的學生,認真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使其放下包袱,輕裝前進。
高等院校的學生學籍管理,必須采取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辦法。實行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學籍管理辦法,一是要有管理體制上的保證。構建學籍管理體制,是實施“以預防為上,防治結合”的有力保障。學籍管理工作要有預見性。學籍管理的對象是學生,他們在校學習,生活中難免遇到和出現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學籍管理人員要對癥下藥,加強學籍管理工作的預見性,把問題前的工作及問題后的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尤其是在當前,學生思想異?;钴S,學籍管理面臨的問題明顯增多,在這種情況下,學籍管理工作尤其應該有預見性,以防為主,未雨綢繆。
學校在加強教學管理的同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尤其是思想政治等學科,發揮哲學社會科學,把心里健康滲透課堂中,用理論來武裝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學校教學管理部門,要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專題講座和報告等。要不斷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通過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等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對學生實施動態的觀察了解,切實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班集體是學生相互交流的一個平臺,班級環境是影響大學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在校大學生都組合在不同的某一個班級內,班內同學彼此熟悉,沒有較大的距離感,而和諧的班集體能夠促進學生們的心理健康發展。因此,學校在日常班級動態管理中要注重班級建設,要把班風建設作為班級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規范學生行為,加強學生動態管理,可以采取與個人實際情況相結合的方式,結合心理管理的計劃,實行動態的管理方式,做到周周一匯報、月月一總結,每月根據學生心理出現的新問題,進行分析匯總確定出一些重點的問題,進行專項管理。學期末再綜合幾個月的出現的問題,進行全面分析,探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規律。
大學生心理的動態管理是以月為基本時間單位進行考核的,因而每月月初學院都要根據學期工作目標和分步實施的要求,召開輔導員會議,提出每月工作重點,布置階段性、臨時性工作任務,明確工作的要求和考評的內容。再由輔導員傳達到每位學生,從激起學生心理良性發展動機。
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學校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要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見識,調適心理,盡快地把自己融入集體,從中接受鍛煉、磨練意志,增強心理承受能力。通過自主管理讓學生能在一個和諧的教育環境下學習與生活,確保學生自主健康地發展??梢圆扇∫韵麓胧河纱蠹乙黄鸫_定發展規劃、每學期的自我發展目標,結合目標由學生自己集體制定計劃內容,然后展示出來,讓學生時時看到自己學期奮斗目標,并為之努力;建立班級干部輪流制度,值日班干部制度,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由全體學生討論制定本班班訓,目標,班規;對班級進行細致的崗位分工,由學生自定崗位,自擬崗位名稱,競選上崗。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給學生有提供自由的活動場所,讓他們心靈有釋放空間。積極探索優良的班風、校風,逐步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經常組織開展一些積極向上、互幫互助的活動,如圍繞“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日,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競賽活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等,讓大學生充分了解和認識自己,努力營造人人重視自身心理健康的輿論氛圍。
注重與學生家長的交流溝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性格的養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必須和父母進行溝通,了解與關心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讓家長認識到學生心理管理的重要性,定期與學生家長聯系,及時了解學生在家庭的表現;并向學生家長反饋學生在校內的思想狀況和行為表現。
對大學生的心理動態管理涉及學校、社會、家庭,需要各方面的支持與配合,應加強學校各部門之間、校校之間、學校與家庭、社會有關部門之間,加強交流與協作,建立與專業心理衛生機構的合作,開展學術交流,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動態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徑。
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提供了廣 闊的發展空間。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大學生面臨著大量多元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多變性日益增強,對大學生的就業、學習等方面帶來一些負面心理影響。面對新形勢、新情況,高校教學管理部門要對新形勢下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變化規律等認真研究。高校應利用學籍、課堂、輔導、環境等途徑科學地對大學生心理動態進行管理,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教學管理校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良好氛圍。
[1] 李鏡. 大學生管理方法新探[J]. 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2).
[2] 劉建東. 運用鄧小平教育理論指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實踐和體會[J]. 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3] 楊崇澤,倪迎華,李勇. 談網絡時代的大學生管理[J]. 中國西部科技,2004,(5).
[4] 李興才. 論高校學生管理與思想教育的有機結合[J].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S1).
[5] 王偉然,房秀華,王敏,王秀然. 論現代人學在大學生管理中的應用[J]. 山東省團校學報,2001,(2).
[6] 王立梅. 關于大學生管理是否該寬松的研究[J]. 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4).
[7] 劉冕. 大學生管理模型分析[J]. 理工高教研究,2002,(5).
G444
A
1008-7427(2012)07-0058-02
2012-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