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艷,滿志紅
職業能力培養在社區護理教學中的實踐
張艷艷,滿志紅
社區護理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護理服務是一項范圍較廣、所需知識面寬、獨立性強的工作,其服務不同于臨床,要求護理人員具備較全面的護理、保健知識及社會人文知識[1]。目前我國的護理教育目標已由原來的中專為主逐漸轉向以專科為主,并不斷擴大本科護理教育,護理知識大部分以臨床護理為主,醫學院校培養的護理學生只能從事臨床護理工作,對適應現代需求的社區護理工作有一定難度[2]。為了滿足社會需求,培養出適合社區護理崗位要求的護理學生,現對社區護理教學進行改革,突出職業能力培養,取得較好效果,結果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08級、2009級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共390人,開展基于能力本位的社區護理教學實踐,課后對學生進行教學效果的問卷調查。
1.2 方法
1.2.1 周末工作式見習 開發了距學校較近的多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醫院為校外社區護理實訓基地,充分利用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3],邊見習邊學習,貫穿在《社區護理》教學過程中。在實訓基地,學生按要求以“職業人”的身份參加實際工作,從課程開始一直到課程結束,學生按小組周末輪流去社區見習。在校內外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參與社區各種健康促進的活動,如義診、體檢、慢性病隨訪、婦兒保健等;逢世界衛生日、無煙日等,學生參與健康教育的大型宣傳活動;學生與帶教老師走進家庭,進行家庭訪視、護理及建立健康檔案,并參與檔案的管理,使社區護理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
1.2.2 學生講課 充分利用學生已經學過了各臨床專業課的優勢,引導學生開展“講臺我做主”的活動,利用社區護理課程平臺開展健康教育講座。學生像教師一樣講課,要求用多媒體課件,有反映流行病學資料及經典案例等,此活動不僅鞏固了學生所學的醫學護理知識,并培養了學生將臨床知識進行整合及宣講的能力,實現學以致用。活動中,學生設計出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教學風格,或角色扮演、或講座式、或訪談式、或演講式、或知識競賽式,等等,教學效果甚至超過教師。同時,組織學生對參與者的講座進行點評并設計出較為科學的教學效果評比標準,互相學習與促進。
1.2.3 基本任務驅動 配合社區中心實習的實踐教學,進行了“向社區護理要成長”的活動,倡議我參與、我快樂,內容是“六個一打造現代社區護理人才”,即設計一份健康調查表、制作一份健康教育卡、書寫一份家庭訪視記錄、完成一戶社區居民健康檔案、撰寫一份社區服務中心(醫院)考察報告、感受一次當專家進行健康教育(含學生講課)的知識講座。學生躍躍欲試,設計出優質的調查表并進行了現場發放與收回的實際操作,撰寫出有價值的報告;學生設計的健康教育卡生動豐富,通俗易懂,頗有教育意義,在社區展示及宣教時受到居民喜愛,為病人和家庭提供書面健康教育的能力得以提升,同時還促進了其他學科專業知識的掌握。
1.2.4 挑戰任務驅動 撰寫護理科研論文1篇、在社區或校內舉辦主題鮮明的健康促進活動。這類活動富有挑戰性,采取自愿的方式進行。論文研究體現在帶著問題下社區中,也可自擬題目,如“中國社區護理的現狀”“社區護士職業素質與能力探析”“從疾病譜、死因譜看我國社區護理的發展”“家庭護理與家庭訪視藝術探究”“從芬蘭北加里里曙光看我國的社區護理”等。學生在校內或社區進行各種健康促進活動,如艾滋病防治知識、吸煙的危害等講座。
1.2.5 超越書本 由于學生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選題不夠分配的情況下,開辟了“超越書本的拓展系列”,如“擺脫失眠困擾”“呵護你的腎 寫在愛腎日”“女性乳房自檢”“世界無煙日拒絕慢性自殺”“紅絲帶在行動”“便秘危害知多少”“走出亞健康的困擾”“世界抗癌日 我們一起防癌”等,效果良好。
1.2.6 改進考核方式 結業考核分兩種方式,一種是傳統的理論考試,另一種是新的考核方式,將上述活動按完成的項目及等級納入考核內容,作為平時成績之一,平時成績占總成績70%,理論考試占30%,平時成績還包括作業、出勤、態度等。寫出有價值的論文、策劃并成功在學校或社區實施各種健康教育活動項目為加分內容,選擇第一種考試方式的可不參加上述活動,但學生無一例外地全部選擇第2種考核方式,參加了所有圍繞職業能力培養的系列教學活動。
課程結束后通過對39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對“本課程的興趣”持較高態度者達81%,對“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對其他臨床課有促進作用”持肯定者達83%,對“通過學習提高動手能力”持肯定者達82%,對“教師的指導方式”持肯定者達93%,對“周末工作式見習實踐教學”持肯定者達100%,對“學生講課活動”持肯定者達88%,對“職業能力培養的滿意度”持肯定者達95%,對“社區護理教學中所開展的其他活動”持肯定者達92%,對“提高了自己健康教育能力及意識”持肯定者達94%,對“學習社區護理提升了自己的綜合能力”持肯定者達92%,對“考核方式先進與否”持肯定者達88%。
3.1 工學結合的優勢 工作與學習結合起來優勢明顯,社區護理課程很枯燥,大部分內容是各臨床課中所學,傳統教學對學生特別反感。而周末工作式見習教學摒除了教師“灌”的傳統,學生愿意早了解,愿意參與社區工作式實習與服務。院校結合、邊見習邊學習消除了理論脫離實踐的弊端,讓學生走出課堂,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在與病人、老師、同學的交流過程中提高了綜合能力[4]。產學研結合是實現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是高職院校自身改革與發展的要求,是增強畢業生職業技能和適應社會能力的要求,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5]。
3.2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優勢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學習者通過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夠真正內化。它對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實現和實現的程度都比較理想,這正符合任務驅動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主旨,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并逐步培養學習者獨立、探究、開拓、進取的精神[6]。它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任務的完成過程為學習過程,以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學習成果[7]。任務驅動教學法真正授人“漁”,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設計出“基本任務驅動”“挑戰任務驅動”8項任務,這8項體現了學生的實力,由于納入了評比與考核機制,大家互相學習、你追我趕,在挑戰任務驅動中,學生找到了差距,發現了自己在知識與能力上的不足。這8項任務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與傳統教學相比,學生興趣濃厚,積極參與,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3.3 基于能力本位的社區護理教學改革對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的影響
3.3.1 社會責任意識喚醒 上述一系列活動,不僅鞏固了醫學護理知識,提升了職業技術能力,也適時引導了學生關注社會與社區護理。在活動中查找資料,因海量資料滲透的社會信息,如艾滋病、糖尿病的發病率等,從中學生體會到了作為未來的醫務人員預防疾病的重任,社會責任感喚醒,學生反映通過社區護理明白了醫務人員所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適時倡導學生走到哪里把預防疾病的知識帶到哪里的職業習慣,引導學生認識社會需要社區護理,社區護理需要高素質復合型護理人才,這也促進學生熱愛護理專業,更加發奮圖強。這不僅提高了整體綜合素質,也改變了學習社區護理前學生對社區護理的誤解。就是這樣一門原本很枯燥且學時不多的社區護理,由于教學改革,很多以前學習不用功、對護理無興趣的學生也感嘆早學社區護理就好了。
3.3.2 職業能力全面提升 隨著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的變化,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指導和基本醫療“六位一體”的綜合服務是社區衛生服務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特征,決定了社區護士崗位需具備5種能力即人際溝通能力、團體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區預防能力、衛生服務管理能力[8]。圍繞5種核心能力,采取“講臺我做主”,學生不再期待老師講,而以主動的身份搜集資料、制作課件、小組討論與分工等完成教學,這個過程提高了學生健康教育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團體合作能力、收集與處理信息能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等。而且這些能力的鍛煉和發展,又能滿足他們今后終身學習的要求,使他們逐步成為獨立的思考者、熟練的學習者和有效的合作者,為將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奠定了基礎[9]。活動以小組進行,大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另外,倡導“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同學們本身也存在不愿效仿別人的意愿,因此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表現出不同的“講臺我做主”的講課風格,健康教育卡片可謂豐富多彩,課件制作更是千姿百態。大家預期普通而乏味的社區護理,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呈現不一樣的感受與挑戰,參與的熱情、創新的激發、合作的快樂前所未有,興趣提起來,能力炫出來,讓同學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創新的激情,享受參與,享受成就。
實踐充分證明,高職人才培養要以能力本位高職教育觀為指導,工學結合為主要途徑和手段,適時切入任務驅動教學法,注重多種教學法相結合,注重教學情境的設計與開發,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求,強調學生職業道德、專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協調發展。社區護理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盡管取得了一些經驗,但仍然有很多不足,還需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逐步完善和發展。
[1] 趙紅梅.目前我國社區護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J].護理研究,2008,21(11B):3003-3004.
[2] 張淑艷.社區護理專業教育分析與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24):93-95.
[3] 陳解放.“產學研結合”與“工學結合”解讀[J].機械職業教育,2007(4):3-6.
[4] 徐益榮,盧玉仙,高薇.高職護理學生護理核心能力培養方法探討[J].護理研究,2010,24(3B):672-674.
[5] 付成波,楊忠寶.關于高職院校產學研結合的幾點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09(15):250-251.
[6] 秦毅.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信息技術課中的運用[J].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3(2):85-86.
[7] 李移倫,姚和芳.淺談課程教學的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J].當代教育論壇,2007,1:90.
[8] 徐凱,郎艷燕,陳曉冰,等.成人高等教育是全科醫學與社區護理繼續教育的主渠道[J].繼續教育研究,2007(5):25-26.
[9] 趙春娟,李昌茂.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在護理專業臨床課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9,23(3A):634-635.
Practice of 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in community care teaching
Zhang Yanyan,Man Zhihong
(Nursing College of Wuhan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ubei 430205 China)
[目的]探索在社區護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教學方法。[方法]以2008級、2009級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實施工學結合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等系列教學改革,課程結束后進行教學效果的問卷調查。[結果]學生對新的教學方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對教學改革持肯定態度。[結論]高職護理人才培養要以能力本位高職教育觀為指導,工學結合為主要途徑和手段,適時切入任務驅動等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社區護理;職業能力;教學改革;教學活動
G420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2.19.043
1009-6493(2012)7A-1815-02
張艷艷,副教授,本科,單位:430205,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滿志紅單位:430205,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
2011-08-12;
2012-06-18)
(本文編輯 李亞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