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韓冰
脊柱外科術后是否鼓勵早期下地活動一直是業內所探討的問題,手術后早期下地活動,可減少長期臥床引起的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盡早恢復到正常生活及工作,這是醫師與患者雙方的共同愿望,也是衡量醫院醫療和護理水平的重要標志。傳統的脊柱外科腰椎內固定手術的患者臥床長達2~3周,甚至更長時間,可能會引起了肺部及泌尿系感染、骨質疏松、下肢靜脈血栓、肌肉萎縮、術后功能康復效果差等不良后果。
隨著脊柱外科技術及微創理念在不斷地發展,目前腰椎固定融合手術具有出血少、創傷小、切口愈合快等的優越性[1]。護理工作人員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借鑒國外術后護理經驗,不斷更新理念,加強圍手術期全面護理,在消除患者畏懼緊張等不良情緒的同時,鼓勵患者術后早期下地活動。通過回顧性對比研究,圍手術期護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月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前的腰椎手術患者50例作為對照組,2009年2月~2011年2月實施早期護理干預的腰椎手術患者50例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49.9±12.0)歲。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齡(57.0±10.0)歲。入選條件:同一術式,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或腰椎管狹窄癥,行單節段減壓、椎間盤切除、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及后外側植骨融合術。術后單日切口引流量小于50 ml作為拔除引流管標準。排除標準:術后有腦脊液漏的患者或存在其他因素限制早期下地活動的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對首次下地時間、出院時間、恢復生活自理時間、切口總引流量、術后拔除引流管時間等方面進行對比研究。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患者術后首次下地時間、出院時間、生活自理時間比較(±s)

表1 患者術后首次下地時間、出院時間、生活自理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后首次下地時間(h)術后出院時間(d)術后生活自理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t值P 50 112.8 ±16.2 10.3 ±2.7 11.0 ±3.3 50 28.8 ±8.2 5.8 ±1.0 5.1 ±0.7 14.624 4.843 5.518<0.001 <0.001 <0.001值
表2 患者術后切口引流總量、拔除引流管時間比較(±s)

表2 患者術后切口引流總量、拔除引流管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后總引流量(ml)術后拔除引流時間(d)0.252 0.095對照組觀察組t值P 50 411.0 ±130.6 3.5 ±1.4 50 338 ±145.1 2.7 ±0.5 1.182 1.760值
3.1 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 腰椎間盤突出癥及腰椎管狹窄癥的患者,長期受到腰腿疼痛及活動受限的影響,迫切希望通過手術的方式治療疾病,依從性較強。但要求患者術后24,48 h下地,患者往往存在恐懼心理。對疼痛、脊柱固定松動、切口愈合不佳、引流量增多、影響治療效果等方面存在顧慮,護士及時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有針對性地進行解釋,鼓勵患者與同病房病友相互交流,向患者講解脊柱術后早期下地活動對于病情恢復的積極作用,同時借鑒國外的治療理念。指導患者做好下地活動前的準備、活動的方式方法及注意事項。給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使患者克服疼痛和不適,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促進術后恢復。
3.1.2 術前訓練 指導患者做軸線翻身,避免脊柱扭曲轉動,減少切口處肌肉收縮及應力,術后可減少切口疼痛或內固定松動的發生。向患者講解正確的臥位及上下床的方法,教會患者做直腿抬高及腰背肌鍛煉,有利于術后患者早期離床活動及有效的功能鍛煉。上床方法:上床前患者先坐在床邊上,面向床尾,將雙腿移到床上,雙手撐床身體慢慢往下躺。下床方法:下床前協助患者將雙腿移到床外,雙手撐床身體慢慢立起[2]。直腿抬高鍛煉:患者平臥位,膝關節伸直,下肢上舉離開床面40°~45°,抬放時間相等,反復進行,逐漸增加抬腿幅度[3]。此項方法可以防止術后神經根粘連。
3.2 術后護理
3.2.1 病情觀察 術后患者回病房后監測并記錄生命體征,立即檢查四肢的感覺、運動功能[4],詢問患者下肢疼痛是否改善,將各種病情變化同術前作比較。24 h內常規給予心電監護,并定時觀察患者四肢的感覺運動情況,保持敷料清潔干燥,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等,及時做好護理記錄。
3.2.2 早期下地活動 術后當日患者即可在床上練習深呼吸、軸線翻身及適當的肢體活動,術后第1 d清晨,將床頭搖起30°,并開始做股四頭肌舒縮及直腿抬高練習以促進神經根的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及神經根粘連。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無特殊不適主訴后,鼓勵并幫助患者準備下地活動。方法:仰臥時配帶好腰圍,將患者雙腿移向床邊,患者雙手撐床,同時護士輕推患者背部,患者即可坐起,5~10 min后無不適即可下地站立、邁步。時間不宜過長。下床行走時教會腰椎患者采取保護性姿勢,兩手卡腰,保持脊柱穩定。待步態穩健后,即可正常行走,使四肢肌肉得到鍛煉,并有利于腸道功能恢復。
3.2.3 注意事項 在第一次下地時,護士必須陪伴在患者身邊,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協助,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下床活動時間不宜過久,以不感疲勞為宜,并逐漸延長活動時間。若患者在術前已長期臥床,術后突然坐起站立,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如果患者主訴頭暈、心慌、肢體無力等不適,需立即平躺,經休息后大多可自行緩解[5]。有外固定架固定患者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行走時注意安全,有專人保護,避免磕碰摔倒。
隨著脊柱外科醫療技術的迅猛發展,患者對健康需求的進一步提高,護理設備、儀器及技術有了突破性的進展[6]。脊柱微創技術的應用,使患者術后第1 d下地活動成為可能。脊柱微創手術具有切口小,創傷小,患者下床早,潛在并發癥相應減少,費用低,住院天數少等優點[1],在臨床上已開展應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腰椎術后早期下地活動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并對手術引流量無明顯影響。
護理是個體化的,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決定每個人的護理方案。有些情況下是要適當延長臥床時間,如:(1)有些老年患者初次下地時有時會出現頭暈,目眩,要立即攙扶患者床上休息,測量血壓,酌情處理,根據患者情況,適當延長臥床時間。(2)若患者切口引流量較多,特別是有腦脊液漏的患者,適當延長臥床時間。有文獻稱脊柱手術后腦脊液漏的發生率為2.31% ~9.37%[7],常見原因是手術中的醫源性損傷,此時應及時使患者頭低足高平臥位,遵醫囑定期夾閉引流管,促進腦脊膜的愈合[5],并可減少頭暈、頭痛癥狀。(3)患者術后若翻身、下地活動方式不當,造成脊柱的扭曲,可能會導致內固定松動脫出,尤其是對嚴重骨質疏松的患者。因此護士的健康教育指導至關重要,強調軸線翻身、上下床的方式方法、正確佩戴支具的方法等,限制脊柱的活動,能夠促進切口愈合和脊柱穩定性的恢復[8]。患者的術后活動情況,需要與醫師、麻醉師等多方面溝通協調,做到以患者為中心,應避免“一刀切”的情況發生。
總之,早期護理干預有利于減少腰椎術后患者的臥床時間、出院時間及恢復正常生活時間,減少長期臥床并發癥的發生,有利于整體提高醫療護理質量,并希望在相關領域逐漸開展。
[1]唐天駟,劉尚禮主編.微創脊柱外科技術[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1:93-97.
[2]尹芝華,何清義,許建中.脊柱術后患者應用外固定支具的護理體會[J].重慶醫學,2005,34(7):995 -996.
[3]徐淑紅,曾麗雯,李燕容.脊柱結核手術后病人應用軀干支具的護理及康復指導[J].全科護理,2010,8(4):1043 -1044.
[4]宋家秀.腰椎間盤突出癥圍手術期護理[J].實用骨科雜志,2004,10(2):189 -190.
[5]莊曉紅,宋 艷,宋正娥,等.規范式護理程序在腰椎間盤鏡下髓核摘除術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183-184.
[6]高小雁,田 偉.脊柱外科的護理進展[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9):60 -61.
[7]龐清江.脊柱手術常見并發癥的防治[J].現代實用醫學,2006,18(3):139-144.
[8]韓秀玲,于 宇,李衛華,等.胸腰骶支具應用于脊柱融合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