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新(中國水利文協水文化工作委員會副會長)
管仲在《管子·水地篇》中說:“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是以圣人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戶說也,其樞在水。”這些就是治國之樞在于水的道理。馬克思在探討東方社會的獨特道路時指出,東方社會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水利事業作為國家的公共工程,在東方社會的生產方式和國家的政治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縱觀中國幾千年的發展史,水利事業的盛衰往往同社會制度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有著直接的關系。這種關系一方面表現在水利作為社會生產力的組成部分直接作用于社會,引起社會的變革;另一方面表現在社會的變革又影響水利事業的發展。水利事業的發展,可以帶來一業興旺、百業繁榮的局面。一旦水利失修,又影響著社會安定和經濟的發展,就會造成水患叢生、民不聊生、兵燹四起、社會動蕩,甚至造成政權更替。歷史上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水利事業的發展,為國家統一、社會的安定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而在五代十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封建割據,戰爭頻繁,水利失修,因而造成政權頻繁更替。這充分說明了治水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
我國著名的水利專家、工程院院士錢正英曾經說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兩千多年中,我國經歷了三次統一和平時期,帶來了三次水利的大發展和人口的大增長。第一次是秦漢時期,由于建立了統一的政權,得以決通川防,夷去險阻,為統一治理江河創造了條件,黃河流域得到很大的開發,全國人口從2000萬左右增至5000多萬。第二次是唐末時期,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得到了大規模開發,并修通了貫穿南北的大運河,全國人口發展到近億。第三次是元明清時期,水利在全國范圍進一步發展,到1840年人口已達4.1億。”(《錢正英水利文選》85頁)這充分說明了治水與治國的關系。
大禹治水成功的使他成為部落領袖,并使原始公社禪讓的民主制度解體,大禹把部落聯盟領袖的位置傳位于自己的兒子啟,從而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夏朝。這樣,大禹治水的成功直接促成了國家機器的誕生,標志著中華民族從此進入了文明史的新階段。
秦始皇統一中國在我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水利事業的發展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秦國從一個荒蠻小國發展為國富兵強的春秋五霸之一,再到戰國七雄之首,最后又一統天下,是以經濟實力作為后盾的,其中水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春秋前期,秦國的勢力已擴展到渭水流域的大部地區。秦人在東遷過程中,逐漸學會了農作物耕種,發展農業生產和灌溉,使秦國很快富起來。有一年,與秦國相鄰的晉國遭遇了嚴重饑荒,向秦國求援,秦穆公用船運車送,運輸糧食的隊伍從秦國的雍都一直連續到晉國的絳都,可見當時秦國的農業生產已經大大發展起來。
秦穆公以后的幾代國君為了實現稱霸天下的雄心,在政治上積極實行變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發展生產,使秦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加。秦昭王時(公元前306—前251年)秦國的勢力已經向南擴展到今天的四川一帶。當時岷江每年泛濫成災。給兩岸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秦昭王任命著名水利專家李冰出任蜀郡郡守,興修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變水害為水利,消除了岷江水患,方便了航行和灌溉,使災害頻繁的成都平原一躍成為“水旱從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成為秦國重要的糧食供應基地,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國力。秦昭王時代成為秦國的大發展時期。到秦莊襄王時,秦國已經據有天下1/3的土地、3/5的財富。《戰國策》說秦“積粟如丘山”。
公元前246年秦王贏政繼位。他順應國家統一的歷史趨勢,“續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繼續推進國家統一的進程。秦始皇十分重視水利建設,發展農業生產,以保證戰爭對糧食的大量需求。關中平原是秦國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這里地處渭水流域,有肥沃的土地,但卻經常遭受干旱的威脅,造成糧食減產。因此,發展關中水利,建設關中糧倉,已成為秦國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選擇。為此興建了溝通涇水和洛水的大型灌溉工程鄭國渠和溝通湘江和漓江、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起來的靈渠。司馬遷在《史記》中把關中開發水利視為秦統一全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漢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是我國封建時代頗有作為和影響的君主。在他統治期間,我國水利事業得到較快發展。水利建設為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奠定了基礎。為發展農業生產和航運交通,漢武帝時期先后修建了漕渠、龍首渠、六輔渠、白渠等工程。漢武帝還親自指揮了黃河在南岸濮陽瓠子決口的堵口工程。由于漢武帝對水利的高度重視,使西漢時期出現了“用事者爭言水利”的局面。水利受到各級政府官員的普遍重視,從而使這一時期成為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水利大發展時期。
唐太宗李世民以水教子的故事也是很有哲理的。一次唐太宗見到太子李治(即后來的唐高宗)去乘船時,他便對太子說:“水能載船,水也能覆船。民眾好比水,人君好比船。”在這里唐太宗把水、民眾和人君緊密地聯系起來了。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輝煌的歷史時期之一,也是我國水利事業發展的重要階段。盛唐時期對于農田水利、航運工程的興建,在規模上較西漢有過之而無不及。
水利事業的發展為創造大明帝國的繁榮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明太祖朱元璋是我國封建社會屈指可數的幾位頗具雄才大略、在治國方面有所建樹的皇帝之一。他以布衣之身參加元末紅巾軍起義,掃平群雄,推翻了元朝統治。在平定全國建立明王朝以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有效措施,使得國家經濟在他執政時期便達到了鼎盛階段。
明朝建立初期,經濟上面臨的是一派凋敝不堪的景象。20多年的戰亂使整個中國遍地荒蕪,滿目瘡痍。為了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朱元璋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采取了釋放奴婢、墾荒屯田、興修水利等措施。這樣使得水利建設在明代初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明太祖要求全國地方官員,凡是老百姓對水利的建議,必須及時報告。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又特別向工部發出指示,要求全國凡是陂塘湖堰能夠蓄水、泄水以防洪澇旱災的,都要根據地勢一一修治。同時分別派遣國子監生和專門人才到各地“督修水利”。在他的關心和督促下,全國各地水利都取得了顯著成績。屯田拓荒興修水利,促進了明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我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清朝初期有過“康乾盛世”,所以出現“盛世”也是與統治者重視水利建設分不開的。清王朝定都北京,統治中原以后的第二代皇帝即康熙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很有建樹的皇帝。在他的統治下,清王朝不僅在政治上得以長期穩定,而且在水利上也得到重大發展。他曾經說過:“聽政以來,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三藩”是政治問題。另兩件大事都與水利有關。所謂“河務”,即黃河的防洪問題;所謂“漕運”,即通過運河進行的南糧北調問題。康熙皇帝將河務、漕運與平叛三藩并列,作為施政的頭等大事來抓,足見其重視程度及治水在當時國家政治生活中所處的地位。康熙皇帝還對黃河、淮河、運河、遼河、永定河的治理進行過調查研究,甚至親自進行測量,提出治理方案。在我國歷史上,關心水利建設的皇帝能親自進行水利實踐者卻不多見,康熙帝作為一個封建帝王,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很值得稱道的。他對我國古代水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推動了歷史的前進,史學家稱贊的“康乾盛世”其中水利的貢獻功不可沒。
乾隆皇帝是清王朝繼康熙皇帝之后又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勵精圖治,發展經濟,開拓疆土,開創了大清帝國國力強盛的新時期。乾隆皇帝繼位之初,水旱災害經常發生。陜西、甘肅、云南、貴州常有旱災;廣東、湖北、河南常發大水;浙江、江蘇受海潮威脅;河北、山東、安徽和蘇北地區則水旱交替。乾隆皇帝看到穩固的統治背后,隱藏著社會經濟的危機。 他在勤政殿對大臣們說:現在人口越來越多,吃飯問題越來越突出,假如遭遇水旱災害,怎么辦呢?我們君臣如果不及早籌劃,做好準備,到時候肯定措手不及。他要求大臣們樹立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乾隆皇帝主張興水利、除水患應以預防為主。他說:“自古致治以養民為本,而養民之道,必使興利除患,水旱無虞,方能使蓋藏充裕,緩急可資。”水利對農業關系重大,因此他要求各省督撫在平時就要講求研討,做到“潦則有疏導之方,旱則資灌溉之利”,反對靠天吃飯和單純依賴賑濟。為此,江南、甘肅、云貴、安徽、河南等地的地方官員都紛紛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從當地實際出發,疏浚河道,加固堤防,修建陂塘溝渠、圩埂土壩等,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乾隆皇帝認為“直隸河道水利關系重大”,因此對這一帶的水利建設特別重視。據《清史稿·河渠志》統計,乾隆年間對永定河進行較大規模的治理活動有17次之多。乾隆皇帝還注意培養和選拔水利人才,清代選官基本是通過科舉,使得工程技術人員奇缺。為改變這種狀況,皇帝規定擔任過河官或者熟悉治水業務的地方官員,可以在履歷中注明,優先提拔使用。這種辦法鼓勵有更多的官員重視水利、熱心水利,獻身水利,促進了水利的發展。
正是由于康熙、乾隆等帝王對水利的高度重視,使得清朝前期“全國水利普遍發展,遠超前代”(見姚漢源著《中國水利史綱要》18頁),而水利事業的發展為創建“康乾盛世”創造了有利條件。
興水安邦、興水而強國富民的事例還可大量列舉。水衰而民困,民困而國亡的事例在我國歷史上也是累見不鮮。翻開中國的農民革命戰爭史,可以發現絕大多數的農民起義都是發生在政治十分腐敗,水利年久失修,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的年代。
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發生在公元前209年。這次起義的主要原因是秦朝統治者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但直接的導火線是這一年的七月,陳勝、吳廣和900多貧苦農民一起被征發去戍守漁陽(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在他們走到蘄縣大澤鄉(今安徽省宿縣東南劉村集)時,遇到連天大雨,道路被沖毀,無法按期到達漁陽。按照當時秦朝的法律,不按期到達就要處死。這時,陳勝與吳廣商議:如今到漁陽是死,造反也不過是死,同樣是死,還不如造反還有一線活的希望。他們認為老百姓受秦朝統治的痛苦已很久了,號召造反,一定能得到廣泛響應。就是因為這場大雨,導致陳勝和吳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農民起義的火種從此燃起。最后,終于推翻了秦朝的反動統治。
隨后的西漢末年王匡、王風領導的綠林軍起義和樊崇領導的赤眉起義,東漢末年張角領導的黃巾軍起義,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宋朝的方臘起義,元末的紅巾軍起義,明末的李自成起義,等等所有的農民起義,其中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都是水利工程失修。水旱災害嚴重,或是“廬舍為墟,餓殍載道”,或是“赤地千里,人相食”。水旱災害引發的各次農民起義都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統治,把歷史的車輪不斷地推向前進。
正反兩面的事實,都充分說明水利是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是定國安邦的重大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