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淑(本刊記者)
嘉應觀是一座集宮、廟、衙署為一體的清代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俗稱雍正王朝的黃委會,黃河邊上的小故宮。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坐落在河南省武陟縣嘉應觀鄉,占地9.33公頃,由3個院落組成:中為行宮院,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御碑亭、嚴殿、大王殿、禹王閣,兩側鐘樓、鼓樓、更衣殿、東西龍王殿;東為河道衙署,是清代治理黃河的指揮中心;西為道臺衙署,是地方管理河務的機構。觀內有三奇:一奇供奉的全是河神。二奇鐵胎銅面碑。除御碑亭外形酷似清帝皇冠,亭內有雍正帝撰文書丹的鐵胎銅面碑,周身雕龍,底座為蛟,工藝之精湛,為全國所罕見。碑下為井,與黃河相通,從馱碑獸的左眼丟進石塊,從入水的回聲可以探知黃河的水位。三奇中大殿,也稱“無塵殿”,大殿天花板不見蛛網,不粘灰塵,鳥蟲不進,殿內藻井彩繪65幅龍鳳圖,為純滿族風格,全國獨此無二。
康熙末年,黃河四次在武陟決口。雍正元年,又決馬營口,洪水直逼京津。為治黃安民,雍正帝派河道總督率兵堵口、修壩,并親臨河防搬石。為祭祀河神龍王,封賞治河功臣,口堵壩成時,雍正下詔敕建嘉應觀。命河臣齊蘇勒,仿北京故宮,調河南、山東等五省民工,歷時四載,建成了這座規模宏大的官式建筑群。
禹王閣是嘉應觀里最高的建筑,供奉著治水泰斗大禹的帝王坐像。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洪水為患,鯀治水失敗被殺,其子大禹接任治水。他上任伊始就帶著尺、繩等測量工具到全國的主要山脈、河流作了一番周密的考察,結果發現龍門山口過于狹窄,難以通過汛期洪水,于是帶領百姓鑿開了龍門,當他發現黃河善淤時,又確立了一條“疏”的治水方針,并按照河圖洛書的指引,經過十年的努力,疏通了九河,使九州得以平安。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尊大禹為禹王,他也是最早的治河功臣。
中大殿供奉的是清代在武陟堵口的都御史牛鈕。據導游介紹,牛鈕是雍正的皇叔,也是嘉應觀的首任主持,曾和齊蘇勒一起治河。中大殿內立有“欽賜潤毓”金匾,“潤毓”正是雍正帝賜于牛鈕的封號。該殿就是雍正帝專門為其皇叔牛鈕興建的,因為雍正在未當皇帝時,父康熙讓其在武陟一帶治理黃河。可黃河屢治屢決口,康熙便命其弟牛鈕到武陟督察,查找決口原因。牛鈕奉旨仔細查找,原來四皇子雍正前邊治理,十四皇子卻指使人暗中破壞。于是牛鈕便據實稟報給康熙,認為四皇子治理黃河有功,這也是雍正能當上皇帝的原因。雍正稱帝后,為感念皇叔,特仿照故宮為牛鈕修建了這座嘉應觀。
關于牛鈕的身份,說法不一。但戲說也好,考證也罷,把牛鈕和雍正聯系起來,至少回答了:宏偉的嘉應觀,為什么會建在經常泛濫的黃河邊?為什么要仿故宮建造?銅碑下為何壓著一眼水井?中大殿藻井為什么敢畫龍鳳圖?為什么觀內只供奉治河功臣而不是玉皇大帝?同時,也較好地詮釋了嘉應觀宮、廟、衙署三位一體的獨特布局。
東大殿供奉的是西漢的賈讓,東漢的王景,元朝的賈魯,明朝的潘季訓和“白大王”白英。人物形像威嚴肅穆,栩栩如生。
2.1 西漢賈讓治河三策。漢代由于河床嚴重淤塞和堤防過于狹窄,漢哀帝初年,“河從魏郡以東,北多決溢”。賈讓提出“治河三策”:“徙冀州之民當水沖著,決黎陽遮害亭(今滑縣西南),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東薄金堤,勢不能遠泛濫,期月自定。”從地形上說,在遮害亭上下改道使黃河北流是有條件的;當時黎陽河堤已高出堤外民宅,當沖的魏郡每平方公里不到40人;且“民則病濕氣,木皆立枯,鹵不生谷”,賈讓選擇這樣的地方為黃河安排一條出路,是有一定道理的。賈讓的中策是“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可以溉田,分殺水怒。”穿渠,一則可以灌溉興利,更主要是為了分洪,同時具有通漕航運之利。這種分殺水怒的穿渠主張,是值得肯定的。關于下策,賈讓說:“若乃繕完故堤,增卑培薄,勞費無已,數逢其害,此最下策也。”賈讓治河三策,不僅提出了防御黃河洪水的對策,還提出了放淤、改土、通漕的措施,它是我國治黃史上第一個興利除害的規劃,其中體現的“寬河”思想,對今天的黃河治理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2 元代賈魯治河。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河決白茅口(今山東曹縣),六月又北決金堤,泛濫達7年之久。都水監賈魯奉命“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復數千里,備得要害,為圖上進二策:其一,議修筑北堤,以制橫潰,則用功省;其二,議疏塞并舉,挽河東行,使復故道,其功數倍。”后因賈魯“遷右司郎中,議未及竟”。至正九年冬,脫脫復任丞相,賈魯重獻二策,脫脫取其二策。至正十一年四月初四日,“下詔中外,命魯以工部尚書為總治河防使,進秩二品,授以銀印。發汴梁、大名十有三路民十五萬人,廬州等戍十有八翼軍二萬人供役。”整治舊河道,疏浚減水河;筑塞小口,培修堤防;堵塞黃陵口門,挽河回歸故道。至“十一月十一日丁巳,龍口遂合,決河絕流,故道復通。”賈魯這次治河,動用人力、物力、財力頗多,總共用“中統鈔八百十四萬五千六百三十六錠有奇。”后世評價賈魯治河:賈魯修黃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載后,恩在怨消磨。
2.3 明代潘季馴4次治河。潘季馴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到萬歷二十年(1592年),曾4次主持治河,共歷時十年,明代治河諸臣任職時間之長無出其右者。特別是后兩次,治河事權歸一手,朝廷又特準其“便宜行事”,取得突出成就。他在治河中,不辭勞苦,多次深入工地,對黃、淮、運進行調查研究,不僅提出了綜合治理的原則,還根據黃河含沙量大的特點,提出:“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策。為達到束水攻沙之目的,潘季馴還創造性地把堤防工程分為遙堤、縷堤、格堤、月堤4種,扭轉了“莫不以分水為長策”的局勢,明確樹立了合流治河的方策。在束水攻沙的基礎上,潘季馴又提出在會淮地段“蓄清刷黃”的主張。在河患十分嚴重,河道變遷頻繁的明代,潘季馴能提出束水攻沙的理論,并躬身付諸實踐,不僅對明代以后的治河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也是一種超越前人的創舉。
2.4 東漢王景治河和明代白英計開運河。在東大殿供奉的還有東漢的王景。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河決魏郡。其后數十年間,河水不斷南侵,以致“汴渠決敗”,兗、豫一帶多被水患。“夏,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筑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勢,鑿山阜,破砥磧,直截溝澗,防遏沖要,疏決壅積,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無復遺漏之患。景雖簡省役費,然猶以百億計。明年夏,渠成。帝親自巡行,詔濱河郡國置河堤員吏,如西京舊制。景由是知名”。王景以數十萬人的力量,在一年之內,修了500余千米的黃河大堤和治河工程,又整治了汴渠渠道,黃河與汴渠分別得到控制,從而“河汴分流,復其舊跡”。
白英,山東汶上縣人,是嘉應觀里的農民水利專家。他自幼聰慧,熟悉汶上地理水勢。明永樂九年(1411年),為工部尚書宋禮疏通會通河獻策:以汶水作水源,筑壩引水,西注“南旺水柜”,并建閘38座,控制水量六分北流至臨清,接通衛河;四分南流至濟寧,下達泗、淮。大運河對南糧北運,起了很大作用。為此,清雍正帝封其永濟之神,同治六年加封靈感,七年加封顯應,十三年加封昭孚,光緒五年四月敕加大王封號。
西大殿供奉的是明朝工部尚書宋禮,明朝兵部尚書劉天和,清朝三位治河總督齊蘇勒、稽曾筠和林則徐。
3.1 明代兵部尚書劉天和治水。兵部尚書劉天和河工成就大于兵工。嘉靖十三年,河決趙皮寨入淮,谷亭流絕,運道受阻。劉天和以都察院右副督御史總理河道。發民夫十四萬疏浚,尚未奏功,河又自夏邑大丘、回村等集沖數口,轉向東北,流經蕭縣,下徐州小浮橋。劉天和親自沿河勘察,并分遣屬吏循河各支。并上言:“黃河自魚、沛入河漕,運舟通利者數十年,而淤塞河道,廢壞閘座,阻隔泉流,沖廣河身,為害亦大。今黃河既改沖從虞城、蕭、碭下小浮橋,而榆林集、侯家林二河分流入運者,俱淤塞斷流,利去而害獨存,宜浚魯橋至徐州二百余里之淤塞。”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議,嘉靖十四年春對河、運進行了一次全面治理,“計浚河三萬四千七百九十丈,筑長堤、縷水堤一萬二千四百丈,修閘座一十有五、順水壩八,植柳二百八十余萬株。”工程完工后,“運道復通,萬艘必達”。
3.2 清朝河道總督齊蘇勒治河。清雍正、康熙兩朝73年間,黃河決溢年份20多年,上起河南,下至山東、江南,沿河各省均有發生,清王朝不得不重視黃河的治理。齊蘇勒早在康熙年間,就參與過一些河工,雍正元年,實授河道總督。齊到任,即對黃、運河進行實地考察測量,并上書直陳河工之弊端;他還把兩次隨康熙帝南巡時的情境和當前作了對比,大力整頓了河工。在他任職的七年中,“疏浚修筑”并舉,除大修了河南黃河兩岸堤防外,在江南也修了許多工程。“黃河自碭山至海口,運河自邳州至江口,縱橫綿亙三千余里,兩岸堤防崇廣偌一,河工益完整。”雍正七年春,齊于總督任上去世。雍正帝感念他的治水功德,“令有司春秋致祭”,《清史稿》評價他:論治河功績,“世宗朝,齊蘇勒最著”。
3.3 清朝河道總督稽曾筠治河。稽曾筠曾于雍正元年參與了中牟劉家莊、十里店的堵口工程。次年,因武陟、中牟、鄭州連續決口,河患嚴重,雍正帝在河道總督齊蘇勒以外,又任命稽曾筠為副總河,常住武陟,專門負責河南防務。雍正七年,升稽曾筠為河南山東河道總督,主管河南、山東黃河修防。南河、東河分設河道總督自此成為定例。在河南期間,他曾連年大修黃河兩岸堤防,使“豫省大堤長虹綿亙,屹若金湯。”他猶善筑壩制溜,對修筑順水壩和挑水壩都是根據河勢緩急,河道深淺,以定壩基之長寬尺度,因勢利導。以他在治河上的貢獻,《清史稿》稱贊他:“曾筠在宮,視國事為家事。知人善任,恭慎廉明,治河尤著績。用引河殺險法,前后省庫帑甚巨”。
3.4 明工部尚書宋禮和清河道總督林則徐治河。明永樂九年(1411年),宋禮以工部尚書主持修浚會通河。經現場查勘并接受汶上老人白英的獻策,在汶水東平下游戴村筑一新壩,截汶水流至濟寧以北的南旺。這里地勢最高,為南北之脊,汶水引致此地后分流南北,巧妙地解決了分流不暢的問題。為使會通河水有所控制,便于行船,宋禮等又在元代舊閘的基礎上改建、新建了一些閘門,使會通河節節蓄水,適應了通航的需要。工程征發民工30萬,200天完成。會通河開通后,宋禮又在山東開新河,在河南疏浚黃河故道,接濟運河水量,使1500余千米的大運河全部通運,為此后數百年的南北水運奠定了基礎。
林則徐治水。道光十一年(1831年),林則徐以東河河道總督辦理黃河河務。清代黃河御水的主要建筑物是用秫秸修的“埽工”,在他看來,“秸料乃河工第一弊端”,必須堅決杜絕。他到任后,就對所轄南北兩岸十五個廳各工段的秸料垛,逐一拆垛查驗。道光帝為此嘉獎他:“向來河臣查驗料垛,從未有如此認真者。”鑒于黃河埽工常被大溜淘刷嚴重,提出“碎石斜分入水,鋪作坦坡,既可以維護埽根,并可紓回溜勢”。在河南境內,林則徐是積極提倡用石料修河工的創始人之一。在他發配伊犁途中,黃河在河南祥符(今開封)決口,道光帝“詔示林則徐折回河東,效力贖罪。”在這次賭口中,林則徐克服了“口門距河遠,進堵困難;遇到了凌汛,威脅施工;合龍前夕,埽占走失”的重重困難,歷時8個月,堵復決口,并實踐了他“埽前拋石護根”的主張。
4.1 雍正皇帝比較重視治河。康熙末年、雍正初年黃河決溢頻繁,雍正在齊蘇勒的河道總督之外,又加派稽曾筠為副總河,駐防武陟督河,并從此開始成定例地分設南河和東河河道總督,以加強對河南、山東黃河的治理;河患當前,雍正也非常清楚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都救不了他,只有這些治河功臣才能夠保證黃河安瀾。保證黃河安瀾,也就保住了他的江山社稷。這有嘉應觀的楹聯為證:御碑亭上聯為:河漲河落維系皇冠頂戴,下聯為:民心泰否關乎大清江山。
4.2 治河和保漕關系密切。兩漢期間,黃河流域的主要漕運是經由渭河、漕渠、黃河和鴻溝水洗進行的,開漕渠既可以西給京師,如諸侯有變也可以順流而下,漕運占有了重要的地位。隋代漕運,又溝通了江、淮、河及以北水系。元代建都北京后,所需一切財物,仍然“無不仰給于江南。”明清兩代治河,重在筑堤防決以利漕運,保漕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治河。白英以農民水利家的身份躋身于嘉應觀諸河神中,即是例證。但以保漕而治河,也局限了治河事業的發展。
4.3 嘉應觀里的河神大多參與過河南的黃河治理。河南武陟是黃河豆腐腰的開始,河患最容易發生在河南境內,尤其集中在開封上下。據不完全統計,僅明洪武至弘治年間(1368-1505年)有決溢記載的年份就達59年。其中十之八九都在蘭陽、儀封以上的河南各地,僅開封(包括祥符縣)決溢的記載就有26年。嘉應觀里的治河諸神中,大部分參加過河南境內的治河活動。雍正帝將嘉應觀敕建在武陟這個看似最不安全的地方,讓這些河神們世受供享,或許是希望黃河在這里依靠諸位河神的護佑,可以永遠安瀾無恙。
4.4 嘉應觀也是一個治黃歷史展覽館。通過嘉應觀里一個個鮮活的河神形象,以及他們所展現出來的治黃功績,讓后人對治河的歷史有一個清醒的、系統的認識。無論是“堵”、“疏”、“引”策略,還是“束水攻沙”、“蓄清刷黃”思想,亦或是“埽工”、“石船”、“丁壩”等治河技術,都是人類治河史上的寶貴財富,對今后的黃河治理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值得后人不斷汲取,以達黃河長治久安之目的。
[1]黃河水利史述要[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4.
[2]黃河大事記[M](增訂版).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1.
[3]徐福玲.河防筆談[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4]魏遠峰.大清河防[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