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民 □董海利 □李敬宇(長垣縣水利局)
1.1 全縣水稻種植分布情況。長垣縣現有水稻種植面積0.456萬hm2,共涉及7個鄉鎮。主要分布于背河洼地區和黃河灘區的地勢低洼地帶,相對比較集中連片的有趙堤全部、佘家東部、方里大部、孟崗北部一帶,以及魏莊、蘆崗、苗寨等鄉鎮,其中趙堤 0.266 萬 hm2,佘家 0.033 萬 hm2,方里 0.086 萬 hm2,孟崗0.006萬hm2;魏莊鎮現有水稻種植面積0.04萬hm2,主要集中于灘區的馬房、丁寨、孟寨、楊樓一帶,王劉、董寨、高寨、茅蘆店等村亦有零散種植;蘆崗鄉種植面積0.017萬hm2,主要零散分布于該鄉東部鄭寨干渠沿岸的鄭寨、周營及石頭莊總干渠沿岸的部分村莊;苗寨鄉種植面積0.005萬hm2,主要分布于南岳西關、武寨和許寨等村。
1.2 稻區水利工程及供水情況。趙堤、佘家、方里、孟崗處于石頭莊引黃灌區,引水口門有兩個:南部為石頭莊引水閘,通過東干渠和西干渠向北輸水;北部為楊小寨引水閘,通過楊小寨總干渠、楊小寨支渠、馬坡支渠向趙堤、佘家輸水。趙堤、方里水稻種植區用水條件好,大多能夠自流灌溉,特別是石頭莊灌區列入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項目之后,已實現骨干河道硬化36.8 km,新修和改建橋涵閘292座,輸水能力和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灌區年均引水8000萬m3左右,可基本滿足灌區的抗旱用水需求。魏莊鎮的馬房、丁寨、孟寨、楊樓一帶水稻用水水源為禪房閘,經禪房干渠、左寨干渠進入稻區,用水較為方便,這一區域近年水稻種植面積擴展迅速,且發展勢頭良好,其余零散種植的主要是就勢而植,用水保證率較低,需要增加水利工程,以保證水源供應。蘆崗鄉的水稻大都在石頭莊總干渠和鄭寨干渠的兩側,引水時水量大,水位高,水源情況較好;苗寨鄉水稻主要分布在南岳西關、武寨和許寨等村,地勢較為低洼,澇災十分頻繁,種植水稻屬于當地理想選擇。
2.1 末級渠系衰減,田間溝渠治理嚴重削弱。一方面,全縣近幾年水利建設雖然在資金、精力上的投入空前增加,在加強骨干河道治理的同時,不少地方對田間溝渠的治理卻缺乏有效措施,形成了農田水利建設的“軟肋”。部分干部群眾不能擺正“兩工取消”與“自己事自己辦”的關系,在投身水利建設上極易產生抵觸情緒,使水利建設的動員組織更加困難,對田間溝渠的投入出現下滑勢頭。另一方面,隨著近年公路、工廠、房屋等基建活動的日漸活躍,占壓、堵塞溝渠的現象屢禁不止,造成了田間溝渠的淤積和損毀,致使水利工程的整體功能大大削弱,為擴大水稻種植設置了障礙。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如果說是“兩工”取消帶來了不利影響,更不如說是鄉村對田間溝渠的關注度在下降,最根本的是沒有對田間溝渠以足夠的認識,沒有真正把田間溝渠治理擺在應有的位置。
2.2 用水秩序較亂,在一定程度上延誤了部分稻區的按時澆灌。長垣灌區大部分不具備自流條件,不少群眾在抗旱期間為了盡早、盡快地結束自己的抗旱,或為了節省抗旱費用,而不顧他人的利益,私自在骨干河道上堵壩、攔蓄、扒口,以達到自流澆灌目的,致使下游的群眾無法按時用水,抗旱無法按時進行,從而引發更大范圍的爭水、搶水,不但經常造成跑水、漏水,也往往給稻區造成用水難的假象,灌區管理單位也不得不再次申請放水或加大引水流量,后期多余的水量只有白白浪費。
2.3 擴大水稻種植,現有水工建筑物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與旱作區相比,水作區對渠系配套的要求較高,橋涵、閘門、渡槽等建筑物需求量較大,現有的工程實際遠遠滿足不了發展水稻種植的需要,不但要對現有水工建筑物進行適度增建,更要對新擴區域進行高標準配套,為發展水稻種植提供基本的生產條件。按照各地水稻種植發展規劃,經實地調查,目前急需修建的應急建筑物包括生產橋、水閘、渡槽等29座,需硬化渠道(東干渠白莊北)700m,新開挖支斗渠8條,這些都是保證水稻生產必不可少的內容。
就目前來看,長垣縣水稻種植的基本條件具備,群眾對擴種水稻積極性高,但發展水稻種植是一項綜合工程,需要教育引導、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的努力。從水利角度來講,要切實搞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3.1 各級財政要為發展水稻種植提供必要支持。水稻種植區群眾相對較為貧困,田間溝渠治理的土方工程尚可由群眾投勞解決,但建筑物包括個別骨干河道治理的投資則必須靠項目資金的支持。鑒于這種情況,應一面向上級反映,申請投資,同時縣、鄉兩級財政要拿出專項資金,對一些必要的、應急性建筑物予以盡快興建,為發展水稻生產奠定良好基礎。
3.2 加大田間溝渠清淤治理力度。與旱作區相比,斗渠、農渠、毛渠對水作區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要搞好水稻生產,擴大種植面積,必須抓好田間溝渠治理這個關鍵,必須認真搞好斗渠、農渠、毛渠的清挖疏浚。相關鄉村一定要把這項工作擺在顯要位置,在引導群眾、組織群眾投身水利建設上狠下功夫,保證田間溝渠治理轟轟烈烈、扎扎實實地開展。同時在實施中,要結合耕地、地勢、水源等條件,無論是清淤整治還是新開溝渠,都要進行科學規劃,堅持高標準施工,確保工程效益;對集中連片區域,應在水利部門的配合下,妥善處理好灌溉與除澇的關系、擴種與水源的關系。
3.3 提高骨干河道治理標準。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后,引黃水量必然增加,輸水速度也要求相應加快,這就要求在骨干引水河道清淤中,一是要堅決按照設計標準進行施工,如石頭莊總干渠、東干渠、西干渠、禪房干渠、左寨干渠、大車干渠等;二是在建設中,要切實搞好支渠以下的溝渠與骨干河道的銜接和配套,適當調整清挖標準,以最大程度地緩解因黃河河床下降給引黃灌溉帶來的不利影響;三是要實行集中清挖與突擊疏浚相結合,對運行時段長、輸水量大、淤積較重的河道要根據需要,及時組織疏浚;對個別因基建等引起的堵塞、占壓等“腸梗阻”河段,要及時進行清理,以保證工程正常運轉和引水正常開展。
3.4 依托項目建設,加快稻區水利建設步伐。國家投資項目是提升水利建設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對水稻生產發展的有力促進,一定要堅定不移地搞好石頭莊灌區節水改造、民辦公助等項目工程的爭取和持續實施,以實現逐年對灌區河道進行硬化,提高水利用系數和輸水速度,并實現橋涵閘建筑物的盡快配套。一是要強化項目管理,認真按照上級要求和相關規范搞好施工管理等工作,保證工程進度和質量;二是匹配資金要按時、足額到位,為項目實施提供可靠保障;三是在創造良好條件的基礎上,積極向上級反映,力爭相關水利工程項目計劃順利批復。
3.5 鄉鎮政府和水利部門要強化服務職責。一是水管單位要努力搞好工程巡查、養護等工作,使水利工程始終保持在良好的運行狀態;二是在引水服務上,要從墑情預測、計劃制訂、水源調配、抗旱進度掌握等各個方面進行準確把握和靈活反應,做到既最大程度地滿足抗旱用水需要,又最大程度地搞好節約用水;三是鄉鎮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搞好田間溝渠管理維護和用水協調工作,并堅持做好群眾在用水上的教育和疏導,保證抗旱工作有序進行。在搞好工程管理和抗旱服務的同時,還必須加強水費的征收,保證水費及時、足額到位,為灌區工程和引黃抗旱的正常運行,提供基本的、也是最關鍵的保障。